□夏飛云
(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2023 年1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并強調要從農產品的加工流通業、現代鄉村服務業、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和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四個方面進一步推動鄉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目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逐步推演,我國的未來發展也將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因此,必須要守好“三農”這個基本盤。
2021 年,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面勝利,在新的發展階段不僅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時在持續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也仍然需要對農村低收入人口進行監測與幫扶[1]。根據目前已有的研究發現,針對農村低收入人口的研究主要有防止低收入人口返貧相關路徑的研究,孫久文(2022)[2]等從全局視角出發,認為在一些欠發達地區應保障婦女、兒童等為代表的低收入人口具備防止返貧能力和實現自我的發展能力;對于怎樣實現低收入人口幫扶的長效化的治理研究,有學者從共同富裕視角出發,認為要從低收入人口的監測機制、能力培育機制以及內生動力機制等多維保障路徑入手,從而實現其幫扶治理的現代化等[3],此外還有部分研究重點是放在針對農村低收入人口收入增收上,有學者認為應從老年群體的保障體系、增加低收入群體的就業機會以及構建一個能夠為低收入人口提供幫扶的綜合幫扶機制等促進低收入人口的增收建議[4]。
雖然2021 年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并消除了絕對貧困,但農村的相對貧困問題以及收入差距等問題依舊存在。與此同時,農村的低收入群體與中高收入群體的差距也在不斷擴大,其規模也有所擴增,因此要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實現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以及實現共同富裕,農村的低收入群體增收等問題仍然值得考量。
從現有研究來看,針對低收入人口的學術概念界定還沒有達成共識。在一些研究中常將低收入人口與貧困聯系在一起,其包含了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兩個含義[5],但絕對貧困人口的貧困程度要大于低收入人口,且規模也比絕對貧困的規模要大[6]。唐文浩和張震(2022)[7]指出,在對農村低收入人口的識別過程中,不僅要以收入狀況作為衡量的依據,還應將其與多方面的致貧風險因素相互嵌入,從而便于從多維角度對低收入人口實現精準識別,還能依據鄉村振興成效與經濟產業結構、布局以及低收入人口分配情況等系統性地建構出異質性較強的低收入識別機制。因此,邢梓琳和李志明(2021)[8]認為,要制訂出適宜操作的動態性標準。目前對于低收入人口的劃分,學界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按照收入比例,有學者認為,低收入人口包括已經脫貧但是因各種因素容易返貧或是容易致貧的人口和在農村地區的農民人均收入的中位數在60%以下的人口;二是低保標準的倍數,一般民政部門會參照當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某個比例(一般在100%~200%)來確定低收入家庭[9]。2022 年10 月,江西省民政廳等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低收入人口救助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中指出,低收入人口包括特困供養人員、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返貧致貧人口、易返貧致貧人口(脫貧不穩定、邊緣易致貧和突發嚴重困難人口)以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認定的其他低收入人口。但需要提出的是目前我國對于低收入人口的標準線并沒有統一的官方認定。
在農村,低收入人口主要集中在以患有重大疾病的人、老年人、困難的農民工以及殘疾人等為主的幾類重點人群。其中,老年人在幾類重點人群中占一定比例,也是最主要的低收入群體,且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低收入群體中老年人所占比例也在不斷增加,有學者利用CHIP 數據分析得出,從2002 年個人養老金收入從0.42 上升到2018 年的0.52,城鎮居民養老金是農村的9 倍左右[10],而農村的老人因為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以及低水平的養老保障,因此成為低收入人口的概率也隨之升高[11]。民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 年底,我國60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共26 736 萬人,占總人口的18.9%;困難殘疾人1 194.1 萬人,重度殘疾人1 503.2 萬人。而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失能與半失能出現的概率也會逐漸上升,據中國老齡化研究小組的預測,到2030 年我國的半失能老人也將會達到6 168 萬人,意味著隨著失能與半失能老人的增加,很可能這部分人也將進入到低收入群體。同時,重度殘疾人因為身體原因,發展能力較弱,就業會受到排擠,有一部分甚至還需要長期的康復服務,因此他們也將成為低收入人群的一部分。
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發布,2021 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29 251 萬人,這些農民工多從事建筑業與制造業,都是較高強度的工作,長時間的工作會使他們的身體受到一定損害,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他們的生活負擔以及削弱他們的抗風險能力,而且其從事的建筑業具有不穩定性,一般按照工作天數結算工資,建筑工作結束后,也會因此進入低收入群體。
2022 年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其“全面”二字不僅是區域上的全面,同時也是內容上的全面,也即其不僅要實現地域的全面振興,也包括鄉村振興的五大要求內容上的全面振興,可見全面實現鄉村振興不僅能進一步促進農村低收入人口的生活水平,同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為實現農村低收入人口增收提供較大比例的成效傳遞。且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過程中,國家與政府總結了一系列的脫貧攻堅經驗,將這些經驗與鄉村振興過程中提出的政策基礎與戰略依據相結合,對于低收入人口所在的欠發達地區以及低收入人口的發展環境等都有極大幫助。相反,農村低收入人口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也是相互的,立足于新的發展階段,低收入人口幫扶的任務在一定時段仍然存在,不僅要把共同富裕的要求時刻放在心中,也要把綜合解決農村低收入人口增收與幫扶作為在新的發展格局下的重要任務之一。要實現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農村低收入人口的增收問題也是一個重點、難點。因此,農村低收入人口相應問題的解決不僅可以為鄉村振興的發展提供治理經驗,同時也能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在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低收入人口如何能夠參與其中,如何跟得上現代化發展的腳步等問題,都可以歸結為參與路徑的問題。結合農村低收入人口的群體特征來看,其主要是包括一些老年人、困難農民工以及殘疾人等,而針對這部分群體,國家更多的是從幫扶、政策保障等入手,但對于低收入人口的內生動力的發掘卻相對較少,如果能夠提高他們的內生動力,就能更好地尋找到適合他們創收的方式。
從農村相關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主要還是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發展比較單一,比如貴州在種植業方面的特色產業僅有茶、食用菌、中藥材、刺梨、藍莓等水果;養殖業方面主要有牛羊、生態家禽、生態漁業等4種,且真正達到品牌化、高質商業化的少之又少,而低收入群體要參與其中也比較困難,因為其需要一定的養殖技術與體力,并不具有針對低收入群體普適性的特色機制產業,因此要想實現低收入人口都參與到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產業多元化發展就顯得必不可少。
在就業幫扶與人力資本的建設方面,國家政策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傾斜,但在這些政策實施到地方時就呈現出其與之不同的地方,就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和技能提升等方面雖然落實到村里,并按照相應的計劃完成任務,但是參與培訓中的人會出現一些情況,比如到現場的人都是為了配合村委會完成任務;部分因為身體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被排除在外;害怕付出沒有回報等。除了這些個人原因外,還有部分是外在原因,對于人力資本的建設不單單是對低收入人口的能力建設,同時還包括建設資金的投入,政府雖有投入,但是僅依靠政府的投入不能達到增收目的,一味地讓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只會增加政府的資金負擔。
在實現全面鄉村振興與低收入人口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低收入人口的參與問題與如何促進低收入人口的增收問題。在鄉村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低收入人口的收入主要是依靠政府轉移支付的方式來實現其收入的增收,如惠農政策和脫貧攻堅扶貧政策的貼補等方式。隨著幫扶政策的執行與深入,政府的財政壓力也在逐步上升,且轉移支付的資金也有限,可見實現其增收成為了一大難點、重點。隨之低收入人口以怎樣的方式進入到產業發展,以及如何從產業發展過程中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參與和獲得收入,還有如何保障他們在參與鄉村產業發展中的利益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思考。
針對農村低收入人口的增收問題,要堅持以問題導向和市場改革的取向,緊緊抓住農村產業發展中的主體以及要素投入等環節,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改革,并以拓寬農業發展渠道為主,重點放在增強薄弱環節、補齊短板上,從而推進農村特色產業的精細化發展以及品牌化效益的增值。
促進農村低收入人口增收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重點、難點,要針對農村低收入群體的增收問題實現穩定增收,建立惠及低收入人口的鄉村新型產業體系。提高農業的附加效益,走“特色品牌化—精細化—優質化”的農業發展道路,重視農業產業鏈延伸、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以及多元化渠道的銷售渠道,從而形成優質的增收環境。
創新產業模式,拓寬低收入人口的增收渠道,積極深入發展農業多種功能并將其拓展為產業的多元渠道,以商業市場模式增進其價值,鼓勵并幫助農村低收入人口利用互聯網各大直播或短視頻平臺進行產品的銷售,還可以依靠其生活環境的優勢打造生態康養與鄉村旅游等產業,并在這一過程中充分地吸納低收入人口。
強化低收入人口的就業幫扶和人力資本的建設,不僅要實現低收入人口的就業幫扶的兜底保障,同時要進一步培育提升人力資本建設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促進農村低收入人口資產的資本化運作。在就業幫扶方面,要深入挖掘低收入人口的興趣與個人技能的掌握,并在就業幫扶過程中利用其興趣和個人技能的掌握并將其轉化為內生動力;在人力資本建設方面,不僅要優化一些欠發達農村的基礎設施,同時要建立一個普惠性與適用性同在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其體現在技術咨詢服務,以及鏈接各種惠農政策與低收入群體和提供相應市場銷售等方面的服務。
要想實現農村低收入群體與鄉村振興有效結合,就要降低低收入群體參與生產的經營成本,更多地鼓勵他們以聯戶生產與經營和聯戶的方式進行耕種,從而將部分低收入人口組織在一起,提高組織化程度;為低收入人口的組織化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以及市場監管等相關方面的制度性的供給,從而將低收入人口的利益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在一起。在低收入人口參與鄉村振興中的產業振興方面,可以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這部分人提供相應的農業方面的技術支持、農業發展資金方面的支持以及在農產品銷售方面提供服務,并以股份制的合作方式,將生產權托管給低收入群體。
農村低收入人口如何進入到鄉村振興的發展中,或是鄉村振興該從哪些方面促進農村低收入人口的增收等雙向問題,對于解決農村低收入人口問題都需要重點考量。低收入人口參與鄉村振興可能在后續的路上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也是一個值得繼續深入研究的重點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