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前芬
(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發展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農業經濟發展是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當前,我國農村的勞動人口逐漸向城市轉移,農村的勞動人口數量不斷減少,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已成為農村農業發展的新方向。加榜梯田作為特定環境中的農業生產,其是傳統農村生活方式的體現,具有田園風光特有的審美價值和休憩用途,逐漸成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資源。
加榜鄉以地處加榜河畔而得名,位于從江縣西部,東接剛邊壯族鄉,南與秀塘壯族鄉接壤,西與加勉鄉相連,西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交界,北與宰便鎮相鄰。據統計,加榜鄉總面積為207.33 km2,耕地面積為465.40 hm2,農業總產值達到1 771 萬元,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年生產糧食可以達到4 976 t,年畜牧業總產值為390 萬元,森林覆蓋率為77.26%,林業總產值為604 萬元,農民年均純收入達到3 250 元[1]。當地人口密度53.7 人/km2。加榜地區地處月亮山深處,山脈連綿起伏,1 000 m 以上的山峰有6 座。平均氣溫達16.3 ℃,最低氣溫6 ℃,極端最高氣溫32 ℃。平均日照數1 100 h,無霜期290 d,年平均降水量1 115 mm。
加榜梯田位于從江縣西南月亮山地區80 km,梯田總面積約218 km2,被譽為“大地的指紋”“深山里的詩行”,是巨大的農耕文化博物館,也是中國四大最美梯田之一。主要的梯田群分布在黨扭村、加頁村、加車村、從開村、平引村、加榜村及加車河對岸的擺別村、擺黨村等。從江縣氣候宜人,屬于亞熱帶溫暖氣候,雨量充足,適合動植物生長。加榜梯田依山而建,從外形看,大多屬于“帶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塊田”,只能種下1~2 行的稻禾。
此外,在加榜鄉人們會根據梯田的形狀特點給梯田命名,把丘塊形狀的梯田稱為腰帶梯田,呈現切塊不規則狀的是魚鱗梯田。每塊梯田獨特的山地環境造就獨特的梯田景觀,集山川、河流、森林、村寨、梯田于一體,最終形成山林區、梯田區、聚落區、河谷區幾種布局,該種模式使得水源形成循環,可以源源不斷地灌溉梯田。
梯田種植環節包括犁田、插秧、收割等,當地借助這些種植環節打造體驗式旅游模式,讓游客親身參與到農業生產的每個過程中,如農作物播種、田間管理、收獲等。種植模式讓傳統的農業生產“活”了起來,游客親身參與,獲得較好的旅游體驗,放松身心,而農民也通過提供體驗場地獲得額外收入。加榜梯田以梯田夏季景觀吸引游客,這僅限于稻谷的生長階段,在夏季稻谷抽穗期游客數量最多。當地農戶主要為游客提供住宿、餐飲、娛樂、旅游地等,在滿足游客賞風景、體驗田園風光需求的同時實現增收。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風險低、前期投入少、非常方便管理,不占用生產資料,能利用農閑時間提高經濟效益。
加榜梯田以梯田景觀為特色、梯田為載體衍生的民族文化和農耕文化為核心,將旅游與農業、服務業有機結合,打造加榜梯田景觀區。加榜梯田地區人民的服飾與山地環境相適應,為了方便下田勞作,男性一般著寬大抿腰褲,女性一般著裙裝。當地居民服飾的特點是舒適、寬松,其服飾的樣式體現出了服飾與自然環境及梯田農業的相互適應性,適應梯田勞作的同時,加榜地區的服飾也形成特有的風格。當地居民建設服裝體驗館,供游客穿著體驗。從飲食結構來看,當地地處丘陵山區,濕氣非常重,村民喜酸、味道偏辣。當地擁有一些特色美食,如香豬、羊癟、牛癟、腌魚等,許多餐館的菜品以這些特色美食為主,吸引游客前往打卡。從建筑風格看,加榜梯田地區主要的建筑是干欄式的吊腳樓,吊腳樓依山而建,構造簡單,冬暖夏涼。
隨著社會發展,現代文明不斷涌入當地,當地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但傳統的衣著、食物仍然占主要地位。當地旅游開發集農業觀光和民俗旅游于一體,以梯田為依托衍生出的民族文化作為優質的旅游資源,使旅游者不僅能觀賞到壯美的農業景觀,還可以體驗當地特有的少數民族文化。
從江地區是典型的山地地形,加之湖泊較少,只能利用梯田養殖水產品,于是人們在稻田里既養家禽鴨又養魚,形成了稻—魚—鴨復合的生態系統,魚和鴨在稻田里和諧共生,田里的害蟲和微生物為魚鴨生長提供能量,水稻的生長為微生物等提供必要的氧氣。魚和鴨的排泄物可以作為肥料滋養水稻,魚和鴨在水中游動可以為稻田松土,使雜草無法生長。加榜地區每年3 月開始播種,3—4 月放魚苗,4—5 月插秧之時放雛鴨,魚苗在稻田里生長迅速,5—7 月可達到5~8 cm,9 月中旬收割水稻和漁獲前禁鴨,直到10 月再放鴨,鴨子放養至來年3 月,該模式下生長的魚、鴨更加肥美。稻—魚—鴨模式具有涵養水土、保護生物多樣性、抵抗病蟲害等功能。加榜地區稻田里的鴨是經過特地馴養的,將體格骨架大的鴨子訓練成可以自由穿梭稻叢、不會傷及鯉魚和稻谷的、體型小的鴨子。稻—魚—鴨生態系統是人類通過干預動植物生長、控制其放入稻田的順序從而平衡生態系統,一個生產周期梯田可以產出三種農產品,從經濟角度看,該種模式具有較高的投入產出比。
近年來,加榜梯田打造了農耕文化體驗區、節慶活動體驗園、度假康養體驗民宿。從親自參與稻谷的種植,讓游客親身體驗農事活動,體驗勞動和收獲之美,學習當地居民千百年來積累的保土節約資源以及水資源管理制度,感悟梯田的生態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2]。游客參與農耕環節,一方面游客體驗了農耕之美,獲得身心的放松,另一方面農民通過提供場地獲得服務型增收。
通常加榜地區人們在建造梯田前,要請巫師來做法事,目的是祈求山神的庇護及工程順利。此外,過年的清晨會給梯田“加餐”,挑豬牛糞去附近的田土里面,插上幾炷香,貼上香紙,用巴茅紙插在糞堆中間,當作對過去一年梯田收獲的報酬。梯田的祭祀文化對當地農業提供指導作用,同時對苗族的梯田農業有文化記錄和傳承的作用,梯田祭祀是傳播加榜地區民族文化的媒介之一,通過展示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來旅游,實現村民增收。
以往人們使用鐮刀、砍刀、摘禾刀、鋤頭、普通犁、耙等原始的農具進行耕作,“十三五”后,貴州省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機械化將人們從原始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基礎[3]。另一方面,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體現,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產生巨大作用,是改造傳統農業的一場革命,推動整個社會向前發展。農業機械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保障。目前,當地稻谷在播種、除草、收割等環節都已經實現機械化操作。
加榜梯田因為壯觀的景觀而聞名,這里有茂密的森林、川流不息的河谷,還有以梯田文化為載體衍生出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及節慶習俗文化等,是旅游開發的一部分。但是,作為不可多得的景觀資源——梯田,其產出的綠色食品和牲畜產品沒有依托旅游開發形成市場,這些優質資源只被當地人消耗,沒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不能產生更多的附加價值反哺梯田。當地農業經濟開發僅限于梯田的開發,沒有重視山林—梯田—聚落—梯田—河谷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應以體系為基礎,整體開發當地的旅游資源,實現資源綜合利用。
相較于之前只發展傳統農業、以耕種梯田實現經濟增收的模式,旅游開發使得夏季、秋季的梯田成為人們向往的旅游景點。6 月是秧苗生長的季節,這時梯田鋪上了一層層厚厚的綠毯,山風吹拂,稻浪起伏,曲折的田埂將一丘丘梯田環繞,像一條條巨龍橫臥在村子四周。9 月是收獲的季節,田間地頭散發著稻香,人們帶著喜悅的心情在田地里收割稻谷,黃綠相間,陽光照射下的梯田呈現出一片和煦的金黃,秀美如畫,將村莊襯托得格外寧靜。受氣溫因素影響,當地不像海南省一年能種植三季水稻,加榜地區是一年一季稻谷,旅游的黃金期在夏季和秋季,其余時間游客稀少,當地人們不得不出門謀生。年輕勞動力流出,導致農村勞動力不足,梯田出現了“撂荒”。
隨著游客的逐年增加,人們的生活用水消耗量增加,干旱季節水資源面臨著嚴重的不足,加榜地區的濕地公園約存在需水缺口12.2 萬m3/a。加榜梯田大量種植糯禾,需水量較大,而農業用水占80%,農業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貢獻較小,在水資源分配時,人們會考慮把更多的水資源用在貢獻更大的旅游經營上,滿足旅游經營用水之后才會把水用于梯田農業中。缺乏水資源的梯田最終變成了旱田,只能種植一些瓜果蔬菜,無法養殖魚、鴨,破壞了梯田景觀的完整性。加榜地區的水源來自森林,村民家家戶戶在村莊里修建起民宿,直接前往森林砍樹,樹木大面積消失使森林的含水量降低。同時,當地為了發展經濟,允許游客進入森林野炊、郊游,眾多游客涌入森林產生的垃圾導致水源污染,直接影響居民生活用水和梯田用水。
結合當地特色做出健康、綠色、鄉土的餐飲美食,挖掘當地的歷史特色名菜,培訓當地居民經營自家餐館,改善餐館的衛生環境。此外,發展當地的民宿旅游,可以在建筑上下工夫,民宿外觀設計結合當地傳統民俗文化,與梯田區相適應,既可以使游客有置身于大自然的體驗感,又不破壞山林—梯田—聚落—梯田—河谷“五位一體”的整體布局。民宿內部打造溫馨、舒適、具有鄉土氣息的裝飾,堅持以人為本,讓游客擁有歸屬感。交通上設計一條旅游專線,減少游客出行時間,從江縣到加榜梯田的路上以梯田景觀為主,做到一步一景、步移景異,山路間設計適合的休息驛站點、觀光點和飲水點。
保護梯田文化應培養專業講解人員,使游客充分了解梯田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整合當地的文化旅游資源,樹立品牌文化形象,提升梯田文化吸引力,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傳授當地居民高效的種植技術,引進高科技農業機械,使農民從煩瑣的農業生產中解脫出來。結合當地特有的民俗節日活動,例如梯田祭祀、蘆笙節、開秧節等,在重大節慶日舉行儀式,并向游客開放。娛樂活動避免融入現代化元素,應依托當地民族農業文化打造特色民族歌舞表演、農事儀式等,使游客親身感受到農業文化的魅力,達到經濟創收目的。
貴州省的山地農業基礎設施水平較低,遇到暴雨季節會造成山體滑坡、道路擁堵,出現安全隱患。要想實現山地農業高效健康發展,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以及山地農業的經濟效益[4]。加強“互聯網+”農業發展戰略規劃,鼓勵更多農民參與到農業經濟發展中,例如在農村地區建立屬于農民的電商平臺賬號,這樣農民不僅可以在平臺上直播賣貨,還可以通過網絡查閱相關的農業信息,掌握新技術、新能力[5]。以科技助推我國農業發展,在農村進行“智慧農業”創新變革,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民經濟收益[6]。
加榜梯田是一種新型農業經濟模式,觀光農業可以通過增加科技含量而提升其價值,通過向服務業延伸而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實現內在的產業升級,這種農業發展模式對傳承、延續地方文化、保護和建設人文景觀具有積極意義。觀光型農業既有傳統農業模式與生態環境沖突所提供的推力,又有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合理性所提供的生長空間。加榜梯田有得天獨厚的社會、經濟、文化條件和政策支持,該種新型農業經濟模式不只就梯田而言,而是融合了當地的民俗活動,上升到了對梯田農業文化遺產的開發、管理、運營和反哺當地的經濟成效的高度,打造出了具有典型的、劃時代意義的梯田農業文化遺產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