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升
(沛縣張莊鎮綜合服務中心,江蘇 徐州 221637)
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于建設農業強國、實現農業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意義重大。
近年來,各地以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為抓手,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專業化布局,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圍繞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設施農業、訂單農業大力發展規模化種植養殖,實行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銷售農產品和機械化作業,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引進新品種、推廣應用新技術,開展基地認證、農產品認證,對果品蔬菜質量安全進行檢測,不斷提高公共安全,實現了現代農業和小農戶的有效結合,在農業生產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等多層次多領域進行引領帶動,規模化流轉土地,發展現代農業,建設了一大批現代農業示范帶、現代農業示范長廊、現代農業產業園、萬畝高效農業基地,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就地轉移了勞動力,全方位帶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有效助推了鄉村振興。
在現代農業發展歷程中,隨著國家農業政策和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經營主體發生了變化[1]。經營模式從單一家庭經營、個體經營逐漸轉變為規模經營,催生了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截至2022 年底,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土地面積3 547 萬hm2,加快了農業結構調整,成為帶動農業增效、農民致富的新平臺。
專業大戶是指從事單一農產品生產,且具有一定規模、專業化較強的生產經營者。其主要指個人,模式主要為專業化生產經營,無須工商注冊,農戶屬性,自然人身份(不具有法人資格),生產效率及專業化程度都高于普通農戶。截至2018 年12 月,全國有超3 hm2以上專業大戶341 萬戶,是現代農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家庭農場是指種養規模化、生產商品化、經營集約化,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數量最多。其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來自本家庭成員。由于工商注冊便捷,最貼近農村實際,部分家庭農場運營良好,管理完善,制度健全,成為縣級、市級、省級優秀家庭農場。截至2022 年12 月,全國有家庭農場390 萬家,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領頭羊。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將生產經營相同類型農產品和提供相同類型服務的農戶和單位自愿聯合起來,實行民主管理的互助組織。其主要為合作社社員服務,統一進行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統一農產品的儲藏、運輸、銷售,為社員提供生產經營技術、信息服務。2018 年7 月國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進行了修訂,取消了相同類型的限制,擴大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業務范圍,增加了農村民間工藝及制品、休閑農業、旅游資源開發、設施建設運營等項目,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作為合作互助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了果蔬經營、農產品加工銷售、休閑旅游、農機服務、生態養殖、土地經營、資金互助、社區經濟、聯合社等多種形式。截至2022 年12 月,全國有農民專業合作社222 萬個,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力軍,但其發展良莠不齊。部分合作社經營規范、運行良好,且發展水平高、服務質量好、帶動能力強,成為國家、省、市、縣示范合作社。部分合作社觀念落后、沒有發展思路、視野窄、發展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整體發展。
農業企業是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有法人資格、業務范圍廣,包含農林牧副漁各個領域,有較強商品化性質的盈利性經濟組織。這部分新型經營主體門檻要求高,大多采用公司經營,工商注冊及管理要求高,需要有較高水平的管理人員進行生產成本、收入、利潤核算,同時需配備專業會計人員進行會計核算。農業企業通過建設基地、實施訂單緊密連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截至2022 年12 月,全國有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超9 萬家,在促進農業產業發展、推動農業科技應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是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數量多,但質量低。隨著國家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其中扶持條件之一就是必須進行工商注冊。有的農戶缺乏生產經營技術和水平,盲目跟風,一哄而上,也注冊了家庭農場或農民專業合作社,甚至出現一個農戶注冊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情況,部分村注冊的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多達十幾家。二是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性不強。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偏小、技術水平偏低、信息滯后、服務不強,無法有效組織帶動農戶實現一體化經營、規模化發展,帶動能力較弱[2]。三是運轉管理不規范。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建立了管理制度,但缺乏實際執行,管理制度形同虛設,加上缺乏有效監督,甚至出現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一言堂”拍板決定的情況,民主管理不到位。四是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多年無經營。根據新修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專業合作社應及時向工商部門報送年度報告,并向社會公示。部分合作社因多年未經營,無法向工商部門報送年報,被工商部門多次提醒,要求其辦理注銷。而注銷有嚴格的程序規定,這部分合作社因懼怕麻煩、程序嚴格而遲延辦理注銷手續,造成多年未從事經營的合作社“空殼”運轉。
一是部分新型經營主體由于受到建設用地指標的限制,無法開展新建項目的實施工作。現有農業土地政策規定,農業管理設施用地不能超過農業用地總面積的3%。還有一部分農業設施被國土部門列為禁止發展項目,如養殖類經營主體,國土部門禁止在基本農田發展建設養殖圈舍。二是新型經營主體資金短缺,融資困難。新型經營主體在發展中需要大量資金進行流轉,經營主體自身現有的資金無法滿足生產發展需求,出現融資困境。三是部分農業經營主體現代農業技術應用不廣泛,仍停留在傳統的生產模式上,在生產發展中不采用新品種、新技術,產品品種單一,技術水平落后,科技更新緩慢。四是新型經營主體的負責人大多是農民,往往依靠習慣進行生產經營,專業和科技水平偏低。有知識、有技術的大學生不愿到農村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業人才匱乏,缺乏相應的科技支撐,造成部分新型經營主體管理水平和發展質量不高。
一是政策扶持力度小,財政投入規模不大,部分地區僅靠省級以上專項資金扶持,地方財政不配套或配套很少。二是目前財政僅對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發展蔬菜大棚、溫室大棚、園區建設、倉儲建設、糧食作物、購置農機具提供財政補貼或項目扶持,而對發展花卉、苗木、露地蔬菜和養殖類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和從事農機服務的合作社財政扶持相對偏低。三是在農民專業培訓中,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負責人進行學習培訓的機會較多,而小規模農戶的培訓機會較少。
一是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不足。溝、渠、路、涵、閘、站等農田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部分地塊無法實施灌溉,造成田塊旱不能澆、澇不能排。二是發展意識不強,缺乏聯合發展意識。各自為戰、單打獨斗、凝聚力不強,在訂單、定價層面上沒有話語權,市場競爭力較弱。三是社會化服務層次和檔次較低,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四是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抵御風險意識不強。沒有意識到農業保險的重要性,認為自然災害少、投保不合適,導致因沒有及時投保而造成抵御風險能力嚴重不足,面對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常常無能為力,手足無措,造成嚴重損失。五是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于信息掌握不及時、不全面、不對稱,對市場判斷不準確,出現跟風現象。盲目跟風發展種植養殖,盲目投資,造成供需嚴重不對稱;加上銷售渠道單一,導致農產品價格下滑,出現農產品嚴重滯銷、無人問津,甚至出現菜賤傷農的局面,部分經營主體直接將蔬菜在田間粉碎,寧愿丟棄,也不愿低價虧損出售。
一是強化帶動,對現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全面調查摸底,摸清其種類、數量、經營狀況。按照示范家庭農場、示范合作社創建要求,打造一批專業化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示范效應好的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提高示范帶動效應、推動示范引領,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管理水平。強化農民與合作社的利益保障機制,實行收益掛鉤,按照社員提供的交易量進行分紅,年底再進行二次盈余返還,讓社員切實感受到合作社帶來的好處。二是對規模偏小、技術水平低下、服務意識不強、發展意識不強、帶動能力較弱的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全面提升行動。加強培訓輔導,及時解決困難和問題,引導經營主體轉變發展思路、提高發展意識,強化管理,規范運轉。三是對部分多年無經營、“空殼”運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引導,及時為其辦理注銷、有序退出,凈化合作社發展空間,形成良好的發展局面。四是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名錄庫,制定完善的名錄管理制度。將發展好、示范強、帶動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名錄管理,實行動態調整,并及時向社會發布。制定示范新型經營主體的創建標準,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建活動,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創,形成示范效應,鼓勵家庭農場組建家庭農場聯盟和協會,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聯合社,擴大規模,提升合作水平,強化市場競爭力。
一是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設施用地和管理用地分類,嚴格執行實施農業用地政策。明確新型經營主體的冷庫保鮮、倉儲庫、農機具機庫建設用地,對管理用地因地制宜;嚴格按照生態建設管理規定明確養殖類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綜合規劃條件下,調整農村村莊用地布局;利用建設用地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理用地需求。二是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支持力度。農村金融機構要切實貼近農村,掌握資金實際需求,以服務“三農”為切入點,在做好小額扶貧貸款工作的同時,擴大農業貸款總量,采取到戶服務、快捷貸款、靈活放貸,加大對經營主體貸款資金投入力度,解決經營主體在發展中的資金短缺問題。三是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科技更新。農經部門針對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科技培訓、技術輔導、新品種引進,對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技更新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突出科技引領,促進新技術、新科技應用,組織農業科研院所、農業服務機構、農技推廣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時對接,搭建服務平臺,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吸收消化現代科技,加快科技水平的應用、提升,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科技服務保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四是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人才引進。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變人才觀念,組織各類科技專業人才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兼任科技指導員,強化對經營主體專業技術人員培訓,采用新理念,強化人才科技支撐。
制定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的政策文件,規范各類新型主體的功能、定位及扶持辦法。一是完善財政扶持政策。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財政扶持力度,增加財政資金投入量,除實行省級以上財政資金扶持外,還要加強市、縣、鄉配套財政資金扶持,多渠道、全方位進行財政扶持。二是擴大財政扶持項目。除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蔬菜大棚、溫室大棚、園區建設、倉儲建設、糧食作物進行扶持外,也要對其所引進的現代科技進行扶持,如優新品種的引進培育、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同時加大對現代農業科技和新興科技的財政投入力度,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科技應用和更新。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環節進行全方位扶持。還要對發展花卉、苗木、露地菜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扶持,提高其發展水平。探索扶持資金同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成效掛鉤,尤其要加強對農民專業聯合社的扶持,增強聯合社的服務帶動能力,提高發展積極性。三是強化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引領。農經部門要靠前指導,主動服務,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選好新帶頭人,鼓勵有文化、懂技術的返鄉創業人員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在抓好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培訓的同時,加強對小農戶的培訓,探索對小農戶開展財政扶持的渠道,促使小農戶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開展標準化生產,提高生產經營和管理水平,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做好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全面促進鄉村振興[3]。
一是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籌集資金,整合農業開發財政資金,多渠道引進社會資金進行參與,對中低產田進行大力改造,加快農田基礎設施(溝、渠、路涵、閘、站)配套建設。二是增強自我發展意識,引導同類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強強聯合,組建聯合社、集團等。實施組團發展、抱團發展,攥緊拳頭,形成合力,打造有影響力、定價權、話語權、市場競爭力的超級協會、家庭農場聯盟、聯合社,實現強強聯合、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將經營主體培育成種、養、加、運、銷各環節專業化的現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化品牌戰略,利用現代自媒體平臺,加強自我宣傳,提高影響力和知名度。三是對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進行整合、規范、引導,延長服務鏈,拓寬服務領域。推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縱向延伸、橫向聯合,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勢互補、功能互補、多元互動、共同發展。繼續探索生產全程托管、多環節托管、單環節托管,采用新科技、新技術托管,實行訂單模式,強化托管服務,做到服務無縫對接,促進服務能力、服務水平的提升和高質量托管。注重小微服務、誠信服務,形成品牌效應、口碑效應。四是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化農業保險意識,提高風險意識。做好農業保險宣傳,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全方位提供高質量保險服務。提高農業新型主體抵御風險的能力,減少損失,保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五是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息服務。建立信息大數據平臺,引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緊盯新農產品需求信息,及時研判,根據市場變化科學調整產業結構和發展戰略,改進生產方式,改變經營模式,實行市場帶動,以需定產。同時,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瞄準農業科技前沿,積極開拓視野,加強自我學習,引進新型農業科技裝備,推行全程機械化作業,提高機械化綜合利用率,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4]。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現代農業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專業化布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農業生產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等多層次、多領域、全方位進行引領帶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瓶頸,相關部門應積極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解決發展制約因素,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內生發展動力,助推現代農業發展,使其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