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鮮苗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白桑鎮農技推廣站,山西 晉城 048101)
進一步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向縱深發展,以及助推鄉村經濟振興的重要抓手。2022 年3 月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關于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的通知》,其中明確指出“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數量增長向量質并舉轉變,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辯證看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過程中的機遇和挑戰,立足農村實際情況,探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策略和發展路徑,成為現階段鄉村振興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出現前,農村各類生產活動主要以家庭為單位開展,但受人力、資金、技術、設備等方面限制,難以實現規模化種植,導致種植效益不理想。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能夠實現資金、技術、人力等多種資源互補,并整合農產品生產、銷售、加工等產業鏈。通過發揮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優勢,讓農民獲得更多經濟收入。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例,其能夠憑借企業自身掌握的信息、渠道優勢,實現農產品與市場需求的緊密對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節農作物的種植類型、種植規模,并且通過市場手段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保險業務,提高農民種植過程中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1]。在農作物收獲后,直接從農田運輸到企業車間,深加工后銷往省內甚至是全國各地,不僅解決了農產品滯銷問題,而且讓農民獲得了更加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城鎮對農村人口的“虹吸”效應更加明顯,農村“空心化”問題變得更加嚴重。要想實現鄉村經濟振興,就要解決農村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一方面能夠整合農村土地資源,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獲得比農業種植更高的利潤,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產生了一定吸引力。另一方面,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也會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為農民提供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除此之外,中央和地方為實現鄉村經濟振興,相繼出臺了若干扶持農民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在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下,能夠吸引更多外出務工農民帶著技術、資金、經驗,回到鄉村帶頭創業。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增加和規模擴大,回鄉創業將會在鄉村經濟振興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在拓寬農民視野、提升農民素質等方面也產生了積極影響。例如,以往很多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時不關注外界信息,不了解農業市場。當年哪種農作物收購價格高,下一年就種植哪種農作物,結果由于市場飽和、供大于求,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農民種植收益也明顯縮水。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會更加關注市場信息與國家政策,并且根據政策調整、市場波動,靈活調整農產品的種植類型與種植規模。同時,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會結合往年的管理經驗,對市場發展趨勢作出預測,根據預測結果提前做好部署,從而提高了對市場風險的抵御能力。從這一點來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對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及農業生產管理水平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長期以來,農業生產活動存在粗放式管理的問題,引發了資源浪費、生態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給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危害。以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則運用科學的管理理念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實現了農業管理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型[2]。以農業灌溉為例,傳統的漫灌方式不僅造成了水資源浪費,而且容易出現土壤板結等問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包土地后,將原本分散的土地進行整合,同時推廣使用噴灌、滴灌等新型節水灌溉技術。既可以降低用水成本,避免水資源浪費;同時能改善土壤微生態,實現農作物豐產增收。
一條完整的農業產業鏈,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外,還包含與種植相關的土壤分析、選種育苗、智能管理,與生產相關的食品加工、綠色包裝,與供銷相關的倉儲管理、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等環節。目前來看,雖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數量與規模都呈現出增長趨勢,但農業產業鏈較短,無法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提供配套支持。
從調查情況來看,現階段許多農村地區的主要人口為老人、婦女和兒童,“由誰來種地”成為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雖然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業生產對人力的依賴,但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壯大與發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有能力、有見識、敢創新、敢實踐的高素質人才。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例,其管理者首先要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流程有基本的了解,同時要洞悉市場規律,關注政策調整,以及協調好上游農民和下游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如果沒有高素質的帶頭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也會面臨重重阻力。除此之外,農村地區青壯年勞動力數量不足,特別是新型職業農民短缺,也成為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和壯大的關鍵因素。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初創期和發展期,迫切需要投入更多資金用于引進人才、購置設備、擴建廠房或承包土地。如果資金得不到穩定供應,將會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正常運作產生限制,甚至會因為原料無法供應、人才流失而導致破產。目前來看,農村地區的金融體系還不夠成熟,金融服務能力也相對有限。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申請大額貸款時,無法向銀行提供有效的質押擔保物,而小額貸款又杯水車薪,無法滿足其資金需求,“融資難”成為現階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面臨的問題之一。有些金融機構雖然推出了一些涉農金融產品,但類型較單一,再加上宣傳不到位,導致很多農戶存在疑慮、不愿使用。
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增加,相互之間的競爭也變得更加激烈,在經營模式、經營內容上跟風模仿的情況十分普遍。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說,經營同質化會產生許多不良后果,例如,會引起惡性競爭,相互壓低價格,最終形成“雙輸”局面。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妥善解決,還會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能力,無法緊跟市場發展形勢作出適應性調整,長此以往必然會制約自身發展,也不利于鄉村經濟振興和鄉村可持續發展。
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出現時間較晚,雖然近幾年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配套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仍然相對落后。從微觀層面上看,會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的經營效益和健康發展;從宏觀層面上看,則會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負面效應。結合調查信息可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空殼”現象確實存在,一部分投機分子成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不是為了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而是為了騙取國家補助。還有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利益分配時容易與農戶之間產生矛盾。這些客觀存在的問題,成為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的主要障礙。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把農業產業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等運用到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運輸、銷售等整個產業鏈。通過落實好產前、產中、產后的精細化管理、動態化監管,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嘗試多種渠道加強宣傳,逐步打造知名的農產品品牌。同時,堅持線上與線下同步銷售,尤其是要借助農村電商這一平臺,達到銷售與宣傳一體化,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從中獲得更多的利潤,積累更好的口碑[3]。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挖掘產業內或利益聯結體內的產業價值,通過拓寬綠色農業和美麗鄉村的功能,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有機融合。
儲備更多高素質人才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壯大與發展的關鍵所在。為進一步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地方政府應出臺配套的扶持政策。通過提供多種優惠待遇,減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濟負擔和發展壓力,同時能吸引更多高素質勞動力返鄉創業。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增加,政府還要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彌補農村地區高素質勞動力供不應求的短板。由地方政府牽頭,聯合本地的高職、大專、技校及社會上的一些培訓機構,為退伍士兵、返鄉農民、農村大學生、家庭農場主等提供相關專業培訓,將其培育成懂農業、愛農村、會管理、有技術、敢創新的復合型人才,在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力的基礎上,以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持。除此之外,政府還要積極搭建平臺,促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專業農業院校或者有涉農專業的綜合性大學進行校企、校地合作,聯合培養涉農人才,深入探索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農業推廣模式,向農業專家“借智”,以技術指導生產。
隨著農村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增加,融資需求也“水漲船高”。加快構建產品類型更加多樣、服務保障更加全面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切實滿足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樣化、緊迫性的融資需求,才能解決其發展難題。例如,地方政府聯合金融機構積極推動涉農融資抵押方式改革,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門檻,徹底解決“融資難”問題[4]。對于那些以種植特色農作物為主的主體,可以將大型農機、大額訂單及大量存貨等作為抵押物。有了擔保抵押,金融機構就可以放心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借貸,在此基礎上精減借貸手續,提高放款速度,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燃眉之急。同時,要繼續加大補貼力度,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置的大型農具,以及自動化生產設備等也要提供相應補貼。通過這種方式減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濟負擔,使其能夠輕裝上陣,在實現農民增收和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加顯著的作用。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聯合金融機構、保險公司,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推出更多類型、更加實用的農業保險產品,適當提高賠付標準,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防災抗災能力。
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說,選擇本地的特色產品、優勢資源進行重點開發,不僅能夠減小市場競爭阻力,而且能強化品牌效應,獲得更大的發展前景。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創立前,都必須深入開展調研。一是要了解農村地區有哪些特色產業、優勢資源,然后選擇其中的一種或幾種作為重點項目進行培育和發展。二是要掌握市場競爭態勢。對已經成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了解其經營范圍、經營模式、經營效益等相關信息,盡量避免在同一個“賽道”競爭。只有發展特色經營模式,才能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初創期、發展期的競爭壓力。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說,將農村特色產業、優勢資源作為開發重點,還有利于品牌塑造,進而發揮品牌的溢價效應,獲得更多銷量和更高利潤,這對其自身健康發展也大有裨益[5-6]。
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除了從政策層面上給予扶持外,還要在管理層面上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以制度為保障,發揮政府監管和指導作用,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在監管下規范運行、壯大發展。例如,政府要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建立完善民主管理和平等決策機制,保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戶服務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同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內部管理也要科學民主,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只有匯集群眾智慧才能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可行性,最大限度地規避經營風險。在內外監督同步實施的背景下,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真正履行好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鄉村經濟振興的責任。
構建以家庭經營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高質量完成鄉村振興目標的重要途徑。其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無論是在整合土地資源、信息資源,還是在推動農業生產與管理模式創新方面,均發揮了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鄉村經濟振興的重要抓手。從調查來看,現階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中,因農業產業鏈不完善、高素質勞動力短缺、運作管理不規范等問題,面臨著一定的發展困境。下一步,要重點從人才培養、完善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夯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營和發展基礎,使其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