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國莉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上網人數不斷增多,為新媒體提供了廣闊的受眾基礎,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更具有信息傳播的交互性。拉扎斯菲爾德曾提出過“大眾傳播的兩級傳播理論”,第一級的傳播是信息通過傳播媒介傳給意見領袖;第二級的傳播是意見領袖通過對信息的篩選再傳給大眾,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訊息傳播方式。新媒體時代是人人有傳播信息權利的時代,人們既是信息傳播中的受者,又是信息傳播中的傳者。信息的傳播缺少權威性,人們接受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卻難辨其中的真假。傳統媒體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占領著人們的生活,過去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往往依靠傳統媒體,這也導致傳統媒體必須具備公信力。新媒體的出現讓信息的傳播的結構發生了改變,傳播不再是一種線性的、自上而下的結構,而是非線性的、互動性強的、多元的組織結構。傳統媒體雖依靠自身長期保留下來的權威性,在與新媒體的融合上,發揮著自身獨特的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信息傳播正在去中心化和促進平等化,人們擁有發布信息和接收信息的平等權力。新媒體時代對于受眾來說,打破了信息傳播的區域限制,受眾的選擇具有多樣性,特別是年輕人更易接受新媒體帶來的多樣性[1]。
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為新媒體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新媒體依靠技術不斷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不斷加強與受眾的互動性。不難發現新媒體已經占領了人們的生活。一方面,人們生活在網絡所帶來的便利之中,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無疑正潛移默化地被改變著。許多日常生活方式被網絡所替代,人們可以網上購物、網上學習等。人們在網上能接觸不同的人,接受著來自多方思想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身觀念的轉變,思想呈多元化趨勢。另一方面,網絡正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網上的信息多而繁雜,而且往往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現,人們對于深度的閱讀漸漸喪失耐心,人們所接受的信息往往是他人思維的結果,人們很難對信息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這導致許多大學生只顧于接受淺顯簡短的信息,尋求一時的感官刺激,而缺少深度思維[2]。
新媒體能給用戶帶來私密性和虛擬性,匿名上網的方式,對信息主體缺少監管,無疑為用戶營造了私密寬松的言論氛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約束,在網絡空間中不復存在,在這種氛圍下信息的真假難辨,并且會使人們很難為自己言行導致的后果負責,將網絡空間當成私人領域,以彌補現實中的所實現不了的事。網絡為人們提供便利,人們所要找到的信息和服務通過網絡往往都能找到,這樣點餐式的信息服務,人們只需憑興趣和需要去選擇和接收信息,這類經過主觀意識的挑選和過濾的信息往往會導致異質信息被排斥在外,已形成信息繭房。另外,新媒體中為人們構建新型的交往方式,促使志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為人們提供擺脫現實負累的交往環境,但若是情緒缺少正確的引導和排解,就容易走向極端[3]。
以往開展大學生德育管理,往往采用走訪、觀察記錄、問卷調查等定性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大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觀察,總結出一般規律,發現問題并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但是這種管理方式很難對大學生的思想態度有較為準確的把握。并且由于大學生身心發展具有一般規律性,呈現階段性,這使得教育工作者需要動態地了解和分析學生的思想行為。新媒體的出現為德育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式。第一,在網絡上收集數據會比在現實中收集數據方便快捷得多。網絡受眾十分廣闊,進行數據收集時,可收集的數據種類豐富,可以用來綜合考量大學生德育管理的成果。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人們購物時不必出門,通過京東、淘寶、餓了么等軟件,就能解決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記錄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微博、微信、QQ等社交網絡平臺,記錄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社會交往方式;新聞網站根據大學生的興趣推送相關新聞訊息等。依靠大數據分析,德育工作者能夠獲得充分詳實的訊息,有利于德育管理的改進和發展。教育工作者研究這些數據信息能夠對學生的身心成長有準確生動的把握,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德育管理難以深度展開的困境,克服了抽樣調查的局限性和不充分性。第二,大數據分析往往準確度高,定位精準,讓數據更加真實。并且傳統數據研究會通過理論假設進行,往往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對于最后反映的情況會有一定的失真。并且,往常的調查方式會讓調查對象產生一定的防備心理,數據準確性不穩定。新媒體時代,數據的收集會降低調查對象的防備心理,能較為準確地了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動態,把握大學生的成長規律,綜合全面的信息會更有價值。
技術條件有限,大學生思維發散度大,對于新鮮事物具有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特點,這使傳統德育管理過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教育工作者很難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價值取向,因此,德育一直處于被動、滯后的狀態。一方面,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出現了許多的社交軟件,例如,微博、微信、QQ、豆瓣、抖音等,這些社交網站為年輕人提供了廣闊的、用來交流和娛樂的平臺。基于大學生在這些社交網絡平臺中的數據,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聯網以及新媒體相關的技術,根據大學生在社交網絡平臺產生的數據大致了解學生在現實生活和虛擬網絡中的想法,也可以將通過這些數據實時記錄的思想、興趣和情緒的變化形成一個動態數據鏈。依據這些動態數據鏈,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時準確地掌握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同時,教育工作者還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利用大數據信息分析處理技術,對所收集到的大學生動態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出當前或近期的思想狀況、價值取向等多方面的內容。另一方面,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當今大學生數字化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必不可少的條件,也為教育工作者掌握大學生思想行為的變化趨勢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在改變著當今社會的生態結構。在新媒體時代,數字化表達是最具特點也是最突出的表達方式,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運用數據來展現,而在這些數據的背后,不僅僅只是大量的數據,更多地是在給我們提供著新的思維方式和視野。通過數字化的呈現,人們可以對數字進行分析處理,通過表面數字現象來分析,找出隱藏在數字背后的邏輯,從而揭開事物的本質、發展規律,同時也能夠預測事物的發展方向。因此,互聯網時代與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為高校德育管理提供了必備的基礎數據庫,高校的德育管理可以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處理了解到大學生的成長軌跡和行為規律。同樣的,如果成長軌跡出現偏差,行為規律有所異樣,德育工作者就可以及時準確地找到數據所對應的個體,來對其進行糾正和指導教育。
在互聯網時代和新媒體時代之前,傳統的德育管理方法并不能保證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夠實現德育的目標,在傳統的德育管理方法里,德育管理方案的制定是沒辦法顧及所有人的。由于無法準確地了解每一個學生,方案的制定也就無法做到有所不同,而同一個方案必然不會適用于所有人,這就意味著必然有一部分大學生會被忽略。即使學校會對被忽略的這些大學生進行網絡輔導,但由于沒有準確的了解,這樣的輔導效果絕大部分取決于學生的自覺性以及教育者的責任感。因此,當新媒體技術發展起來時,就可以將新媒體技術利用到大學生德育的過程中,上文提到,利用新媒體數字化的呈現方式,可以準確地掌握每一個學生的情況,也就能在制定德育計劃的過程中考慮到每一個學生。這也就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教育工作者通過對大學生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數據的呈現,對其進行分析和處理,通過這些信息了解到每名學生的思想行為信息,通過這些信息反映出來的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教育工作者可以設計不同的培養方案。數據表現出來的除了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之外,還有不同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可以對每個學生都制定個性化的德育方案,不遺漏一個學生的同時充分發揮每位大學生的潛能。
新媒體除了很高的優越性之外,還有低門檻、開放性和隱匿性等特點,這些特點也就使得數據的收集增加了難度;部分同學會不開放自己的信息,這就會使得數據收集不全面,管理難度也會加大。基于此,我國正在不斷地出臺相關的法律來凈化新媒體空間,同時,高校也需要在此期間對大學生提供正能量的引導教育。第一,新媒體的出現對社會各方面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占領這個新的戰略要地。因此,高校需要作出改進與創新,創辦具有本校特色的網站來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可以培養一批思想政治工作者從事新媒體的建設和管理,也可以為師生和家長互動提供平臺,為進一步的工作提供依據。第二,學校可以加強對校園網絡的監控,對各種信息進行審查,建設積極健康的新媒體校園環境。
新媒體教學進入高校以來,德育主要由思想政治老師負責,這就導致了教育模式的滯后性。各科老師都可以進入到德育負責人的角色中,通過各科老師的合力影響,使得高校德育管理產生良好的效果。首先,德育工作者要具備新媒體的意識。新媒體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對于老師們來說是陌生的,這就要求老師在面對它時有勇氣去學習和操作,而不能感到害怕與恐懼。新媒體作為一個契機,在德育管理中有著很好的優勢,可以幫助德育工作者更好地完成工作。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加入到新媒體隊伍的建設中,以便于更好地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其次,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具有利用新媒體教學的能力。新媒體作為一個全新的環境出現在高校中,要想德育工作產生良好的效果,老師就要從掌握新媒體的話語體系開始,利用各種先進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學生的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在面對各種復雜多樣的信息時具有選擇、理解、質疑、評估、創造、思辨的能力就是媒介素養。而對于大學生來說,媒介批判意識是作為一個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核心。新媒體時代,大量數字化的呈現形式導致學生所接觸到的信息是海量的,并且這些信息良莠不齊,面對這些信息迎面而來的沖擊,能夠吸收正能量、有用的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媒介批判意識是必須的,高校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開設相關課程、專題講座、學術論壇等。通過這些課程的設立,可以將媒介批判意識帶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利于使得媒介素質教育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部分。而大學生在接觸到這些課程之后,可以增強自己的媒介批判意識,也可以提高自己鑒別信息的能力,從而推動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利用新媒體獲取有益信息進行人際交往以及學習等活動。二是讓學生成為校園媒體建設的參與者,使得他們具有活動參與感。在建設校園媒體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接觸到多方面大量的信息,在接收信息的同時他們也可以對這些信息有一個基本認識。還可以使得學生了解到新媒體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增強自身的能力,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媒介批判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