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職業技術學院 張 艷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提升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培養其良好心理素質的主渠道。然而,高職院校在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其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與實踐多是參照普通高等院校的相關標準,課程設置無法體現職業教育特點,無法滿足高職學生身心發展需要,不夠合理。比如,部分高職院校在編制人才培養方案時,注重專業必修課,而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課時設置相對較少,心理健康選修課開發不足。此外,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目標設置也不夠合理,并沒有切實從高職學生身心特點、內在需求出發,沒有做到心理健康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往往過于偏重基礎理論知識講授,忽視了學生的實踐鍛煉、職業發展,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驅力。教學目標還應與時俱進,根據新形勢、新階段、新要求引導學生掌握預防心理問題、自我調適的有效措施,幫助學生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還要體現出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相對固定、趨同。部分心理健康課教師局限于對心理健康常規教學內容的講授,缺少對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的研究,缺少對教材內容的拓展與創新,無法凸顯課程本身應有的作用,也無法實現預期的目的,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流于表面,難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由此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愈發不重視心理健康課。
心理健康本就是集知識、體驗和訓練于一體的綜合課程,其學科特點為注重參與、體驗、實驗、感悟、探索等。部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部分心理健康教師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缺乏創新。“互聯網+”時代對教育教學提出更高要求,而高職院校對心理健康課程線上線下相結合、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實踐不充分,網絡優質教學資源的開發、共享水平較低,在利用網絡平臺對學生進行持續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方面也顯得不足。
高職院校仍存在著心理健康師資隊伍建設不完善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專業化水平較低,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任務往往由非心理學專業的輔導員、班主任或其他科目的任課教師承擔,大大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和教改科研水平。此外,部分高校對心理健康教師的培訓培養重視不足。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高職院校可采用多種調研方法和手段,充分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為了發展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從而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等,還要結合學生具體的實際學習情況,從學生專業、職業的發展方向出發,科學合理地設置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目標和內容。有了清晰而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重點突出。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政策、完善制度,保證心理健康課程開足開好,鼓勵教師開發心理健康選修課,滿足學生多層次需求。
教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理論與實踐的耦合共進,需要教學與科研的有效支撐,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也不例外。然而,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部分心理健康教師要么存在“重教學而輕科研”,要么存在“重科研而輕教學”的現象,沒有切實做到教學與科研雙管齊下。高職院校可以建立健全教研管理機制及各項規章制度,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質支持;可以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機構,大力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科研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還可以積極開展一些以課題研究為核心的實踐教學活動,組織教師參加教學比賽,以賽促教,定期開展示范課、觀摩課等心理教學活動,鼓勵教師及時對教學成果進行總結、應用,以此來提升心理健康教師的整體教學研究水平,讓心理健康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雙管齊下、雙翼齊飛。心理健康教師更要適時改變單一化、片面化的教育教學觀念,在教學與教研方面必須做到兩手都要抓且兩手都要硬,充分發揮好以科研促進教學、以教學帶動科研的重要作用。
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心理健康教師在進行心理教學改革和創新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教師在進行心理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打破之前傳統的心理教學方式,根據高職學生學習、心理特點采用任務驅動、小組討論、情境模擬、角色扮演、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發揮學科優勢和特色,將心理學先進理論、技術引入課堂教學,結合團體輔導、行為訓練、心理游戲、心理測量、放松冥想、藝術表達等豐富形式設計教學、創新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和網絡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慕課微課、翻轉課堂、家校互動、科普宣傳、心理疏導等教學活動,開發更多教育教學資源、平臺,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受益面,以此來提升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真正提升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質量。
興趣作為教學的關鍵,不僅是學生學習中強有力的催化劑和穩定劑,同時還是學生學習動力的源泉。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認為好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共振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信息傳遞。心理健康教師要關注學生、了解學生,熟悉高職學生的身心特點,在精準定位學生需求和困惑的基礎上確定具體教學目標、選取教學素材,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設計教學活動;心理健康教師要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營造平等和諧的良好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內在動力和潛力,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鼓勵學生表達、探索,積極利用朋輩互助和團體動力推動學生分享交流、思想碰撞、相互監督;心理健康教師信任學生、愛護學生,積極地看待學生出現的問題,給予學生足夠的信心和耐心,對學生的進步和成長給予及時的反饋和肯定,做好觀察者、陪伴者,特別注意做好指導,實現學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
毫無疑問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需要一支成熟穩定的專業師資隊伍。高職院校要加強心理健康教師的管理工作,加強對心理健康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可以采取人才引進的方式,招募一些專業且優秀的心理健康教師,不斷提升其整體專業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學工部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課、心理咨詢等多方面形成合力,將有資質、有經驗的輔導員、班主任及其他相關專業教師吸納進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隊伍中,打造結構合理的專兼職育人隊伍,開展心理健康教師與其他專業教師的交流、互助活動,增進理解、形成共識、協同合作,共同為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健康素養水平持續努力。
新時代的職業教育迎來了新課程改革的“東風”,高職院校要乘著這股教育改革的東風揚帆起航。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院校高素質、專業化、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心理健康課程的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且大有可為,高職院校要提起高度重視,從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師資建設等多方面進行研究與探索,真正發揮出心理健康課程在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提升高職院校育人質量中的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