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東鳳中學 蔣燕梅
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的推進落實,智慧校園、智慧教室、智慧課堂已成為教育熱點。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打造高效智慧課堂,創新教與學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多元、個性化地學習,是筆者與所在學校教師們一直在探索與實踐的課題。下面,我就初中智慧課堂的構建與實施策略進行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目前,對智慧課堂的界定仍無定論。本研究認為:智慧課堂是基于移動互聯網,通過網絡平臺或教學APP 等信息化技術支持和平板等移動智能終端打造的一種智能、高效的課堂。它主要呈現三個特征:一是教與學溝通交流的立體化,智慧課堂打破了傳統課堂在時間以及空間上的限制,師生高效互動,實現課前、課中、課后教學一體化,“線上+ 線下”一體化;二是學習反饋的即時化,基于大數據的學習分析技術,智慧課堂能實時地收集并分析教學過程中生成的海量數據,并根據需要反饋分析結果;三是學習的個性化,通過對教學的全過程跟蹤,智慧課堂能實現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支持以及智能推送。
在教學實踐運用中,初中智慧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包括三個環節和五個步驟,每個環節和步驟都包含了在智慧課堂信息化平臺的技術支持下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共同活動以及它們的互動關系。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結構如圖所示:
三個環節:課前學情診斷,課中合作探究,課后個性輔導。在教學安排上將線上與線下學習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教學過程涵蓋課前、課中和課后全過程。這三個環節是一體的、連貫的,形成一個完整的、閉合的教學鏈。
五個步驟:
1.智學:課前,通過智慧平臺,教師發布學習任務,推送學習資源、課前測試題,診斷學生自主學習情況,二次優化教學設計。學生按照學習任務單,自主學習教師推送的微課、PPT、文字資料等,然后完成學情測試題,并根據平臺即時反饋的答題情況,明確自己對新知識的已知點、疑惑處。
2.智導:課中,教師根據學情測試數據,針對大部分學生的疑惑處或新知的重點處,創設情景,導入新課;并搭建學習支架,降低學習難度,分析重點,突破難點,釋疑解惑。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探究新知;依據學習基礎、興趣、任務等,參加臨時空中學習小組,對重點難點開展討論,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3.智展:各學習小組上傳、展示學習成果,分享交流學習所得。教師巡回點撥指導;組織學生打分,寫評語,通過學生自評、小組內評價、其它組評價、教師評價等多元協同評價,立體、全面地評價學生。
4.智測:教師推送學習效果檢測題,課堂實時檢測,依據平臺即時反饋數據,總結評價,為課后個性輔導提供依據。學生完成檢測題,明了自己本節課學習的掌握情況,總結改進。
5.智輔:課后,依據平臺統計的課前、課中的學生檢測成績、行為表現數據、量化圖表,教師進行個性推送,布置分層作業,進行針對性輔導。學生做好分層作業,查漏補缺,鞏固課堂所學,并向課外拓展,不斷提升。
智學、智導、智展、智測、智輔這五個步驟互相承接,互相補充,形成一個教學閉環,促進教學的精準、高效,學習的個性、深入。
“教無定法,教學有法。”為了保證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我們實施了如下教學策略:
課前階段,其核心是精準診斷學情。教師發布學習任務,推送錄制的自學微課、測試題,上傳多樣化媒介的學習資源,如微課、PPT、視頻、音頻、圖片、文本、FLASH、網頁等。在富媒化學習中,學生選取適合自己知識水平和學習方式的媒介,自主探究學習,完成測試題。教師根據平臺上的學生測試報告數據,從量化數據上精準分析學情;從學生在學習討論區域的留言和互動討論上了解學生的困惑、疑難點,進行二次教學設計,精準定位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活動,優化教學策略。
課前學情診斷,用量化數據來精準分析學生在新知學習方面的情況,而不再像傳統課堂教學時教師備學情只能基于自身教學經驗和平時對學生學習基礎的直觀感受、大概印象,彌補了課前教師學情分析這塊的不足。“以學定教”,備課從主觀經驗走向數據實證,提升了教學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在課中階段,初中智慧課堂注重在情境中學習、在互動交流中提升、在檢測反饋中改進。而其中,尤以師生互動為關鍵。
1.創設適宜學習情境。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在初中智慧課堂學習中,根據智慧平臺統計的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大數據,教師對學生接受新知識的情況有了量化了解,課中學習就可以此為基礎,從學科知識特點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利用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新技術等,創設與課程有關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應用情境、問題情境中親身體驗,與情境互動,建構知識,解決問題,提升能力;教師作為指導者、協助者、組織者,釋疑解惑,點撥指導,促進學生獲得深入體驗,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并在表達中理解、感悟文本的思想內容,提升語文素養。
2.開展多元互動交流。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知識構建過程,智慧課堂“以師生互動為關鍵”。借助智慧課堂云平臺,以數字化為媒介,大力開展小組討論、成果展示、鑒賞點評等參與式、主動式學習形式。如通過平臺點名、搶答等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平板電腦拍照、錄音、討論、上傳、共享等功能,將學生學習成果在小組內、班級進行展示交流;通過無線投屏、多屏同步、實時廣播等功能,師生對學習成果進行賞析、評價。這樣形式多樣的“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學習情境、學習資源的互動,使得思維發展軌跡有痕、可見;而教師的點撥、同伴的啟發,讓學生獲取的信息更全面更豐富,從而實現課堂學習效果的最大化;而課中智慧平臺的動態實時數據及數據分析,教師能實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實現課堂的動態生成和精準教學。
3.即時進行檢測反饋。對照學習目標,教師通過智慧平臺推送測試題,學生在平板電腦上接收測試題,獨立完成后上傳提交;作業平臺實時處理,自動批改,即時反饋。學生學習效果如何,在課堂實時檢測時,通過平臺可視化數據圖一目了然。每位學生完成時間、正確與否,每道題的正確率,學生對本堂課知識的學習、內化、運用情況,都會即時呈現、反饋出來,這為教與學的總結、改進提供了量化數據,也是課后個性輔導的重要實證。
宋代朱熹在《論語》的注解中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在智慧課堂教學中,借助于信息技術,我們讓因材施教成為現實。
課后,依據智慧平臺上學生上課學習數據,綜合學生學習行為、學習任務達成、課堂測驗反饋等量化指標,教師打破原有小組劃分,針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掌握程度對學生進行評估、分層,組建本節課的“空中小組”,分層布置作業,進行“個性化”作業推送。對于數據排在前30%的學得快學得好的A 層學生,從“最近發展區”理論出發,教師可以給他們推送課外拓展學習資料和帶有一定難度的知識遷移性學習任務,讓他們“吃得好、吃得飽”;對于數據排在中間50%的B 層學生,布置針對本堂課學習內容的知識整理、鞏固性作業等;而對于積分排在后20%的學生,則布置基礎性作業。這樣分層布置、推送作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了其潛能,符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實際。
學生在智慧平臺作業系統上定點、定時提交作業后,客觀題即時就會自動批改和得到正誤數據反饋。對于錯誤率高的知識點教師可以自己錄制作業評講微課,也可以在平臺或網上選取相關知識視頻,向學生推送,讓學生通過點播的方式進行知識的“二次學習”。此外,在平臺討論留言區,或作業答疑區,對學生發布的學習感受與疑問,教師能隨時隨地解答、反饋,可以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輔導。
這樣分層布置作業、個性輔導,更靈活更有針對性,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和提升,真正實現“因材實教”。
初中智慧課堂追求的是教師的精準的“教”和學生個性化的“學”。但如何讓大數據發揮更大的效用,讓課堂教學更精準,讓個性輔導更有針對性,都是我們面臨的極大的挑戰。在當今教育信息化的大趨勢和“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聚焦信息化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不斷探索、實踐智慧課堂,優化實施策略,讓學生在智慧學習中全面提升核心素養,讓課堂在增效提質中煥發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