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禪城區機關第二幼兒園 林穎紅
每到新生入園時節,我們都可以看到許多初次離開家里走進幼兒園的孩子,頻頻出現緊張、煩躁的情緒,甚至產生哭鬧、抗拒上學或行為倒退等狀況——這就是我們常見的“幼兒入園焦慮”現象。《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我們應該創設一個溫馨的人際環境,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親情和關愛,形成積極穩定的情緒情感。因此,幼兒園需要從機制、環境、活動三個維度完善工作策略,以緩解幼兒入園焦慮。
1.構建“全園參與”機制,全員協助初入園幼兒適應校園生活。 幼兒園需要加強培訓,讓班主任、非帶班教師、保育員、保健醫生以及門衛、廚工等后勤人員都形成“全員育人”共識。全園教職員要集思廣益,一起研究、制定與入園相關的晨間接待、家長接送、環境創設、一周安排、特別關愛措施、帶班與非帶班老師的分工配合等措施,以確保初入園幼兒在園內能得到“全天候”“全方位”的幫助。
2.強化“家園共育”機制,家園同向同步做好工作。 家長是幫助幼兒及早融入和適應幼兒園的學習、生活的重要引導者和伙伴。幼兒園通過家長學校、家長群等渠道,幫助家長科學認識孩子在初入園所遇到的問題,學習相應的處理方法。幼兒園把提高信息溝通的及時性、針對性作為突出位置,結合幼兒心理、行為“一日三變”乃至“一日多變”的特點,及時將幼兒初入園階段每周、每日的具體安排告知家長,以便家長配合,形成育人合力。
1.由表及里了解每位幼兒。 要了解幼兒的生活習慣、行為特點、心理特征,觀察、了解幼兒焦慮表象下可能蘊藏的情緒、身體、家庭等問題,準確掌握每位幼兒的個性化差異,針對他們的個性需求采取差異化的措施。
2.細致入微關注幼兒情緒。教師經常保持友善的態度和足夠的耐心,給予幼兒安全感。當有幼兒出現情緒問題時,教師要學會“等一等”,暫停原計劃的保教活動并給予幼兒適當的關注和關心,將幼兒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師的身上,轉向到新的活動中,盡快加強幼兒安全感、滿足感。
3.引導幼兒共同創設環境。 教師要增強幼兒對幼兒園環境的歸屬感、認同感,引導幼兒一起參與環境布置活動,一起營造“快樂之家”氛圍。教師在課室的墻壁、區角、門窗等區域,有意識地布置幼兒感興趣的繪畫、玩具、場景等元素,讓幼兒感覺到課室是家庭的延伸。
幼兒年齡越小,對心理環境的需求越強烈。教師應該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支持,讓他們得到鼓勵,體會被認可,增強自信,盡快融入新的環境和新的生活。
1.細致周密做好幼兒入園前的各項準備。在幼兒入園前,幼兒園應當提早與家長建立溝通關系,組織家長帶幼兒參加“開放日”“體驗日”等一系列親子課程,以降低幼兒對幼兒園的陌生感和隔離感,并在參與過程中逐漸增加與家長分開的時間。
2.組織好溫馨的晨間接待。“晨間”是幼兒與家長分開,容易產生焦慮情緒的關鍵時刻。教師在晨間接待時,要暫時扮演“親人”的角色,給幼兒媽媽般的溫暖關愛,讓幼兒能夠高興地走進幼兒園。
3.開展形式多樣的“玩中學”活動。教師要突出“直觀”特征,把一日基本活動的相關要求繪制成形象有趣、色彩鮮艷的圖畫,引導幼兒“看圖識‘園’”,模仿學習在園的各種行為規范。教師可利用“聽故事”“唱兒歌”等這些活動形成,把生活常識、日常行為規范編成小故事、兒歌,教給幼兒。
4.循序漸進培養良好的班級常規。 教師將養成“集體觀念”作為緩解入園焦慮的關鍵元素。在幼兒入園的第一個月,就將班級工作的重點定為“常規培養月”。從培養孩子正確的活動、休息、交往、表達開始,再到培養孩子良好的就餐、午休、如廁等習慣。教師可借鑒用“五常法”標識管理的做法,將幼兒在園生活中需要記住的“節點”加上標記,用直觀形象的標記提示、幫助幼兒掌握日常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