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羅縣石灣中學 黃麗珍
現如今,初中生此前并未接觸過有關化學方面的知識,所以,其化學課程學習處于入門階段,而化學課程蘊含的知識含量相對較多,也較為復雜與抽象,這也提升了學生進行化學學習的難度,非常容易令其喪失學習興趣,產生畏難情緒。在此種背景下,結合生活情境開展化學教學非常必要,也是教育改革的要求,對促進初中化學教學品質意義重大。
教學情境,即為教師為充分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正向情緒,協助學生掌握知識而塑造的部分教學場景。生活化教學情形屬于其中的一項形式,即基于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與一些認知,于課堂教學當中打造同其生活息息相關的有關情境。同傳統方法進行比較,這種教學方法更具真實性,也更加直觀、有趣,不但可有效激起學生對于有關知識的興趣,還可以令學生于輕松的教學氛圍中掌握相應的知識,提升學習品質。
(一)引起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興趣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特別是對于初中學生進行化學學習的階段,該項科目存在抽象與微觀的特點,若僅僅通過教導與灌輸的方法進行教學,將會非常枯燥,令學生不僅難于理解,也很難產生興趣,造成被動學習的境況,令教學效率低下。若教師在課堂當中可以巧妙運用學生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熟悉的生活情境,將會令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并且主動參與其中,消減學生因為理解困難而產生的畏難情緒,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二) 更容易令學生理解與記憶。 初中生初始學習化學學科的時候,因為該學科存在很多的專業術語,并涉及大量的化學元素等理論,再加上此前并無相關理論積淀,導致該學科很多知識經常令學生很難理解,長此以往,將會對學生化學學習不利。運用生活情景,利用部分生活實例能夠有效令學生感到熟悉,將其拉回至日常生活當中,活躍課堂氣氛,令師生之間的關系更近,并因為自身經驗而方便理解,從而提升其學習效率,也令其更容易掌握有關知識。
(一)運用生活情境,引出化學新知。開展化學教學時,我們可以運用生活情境,將學生熟知的熱點話題以及生活經驗等引入其中,將會充分激發學生的關注,令其產生求知欲,從而對新的知識點產生探索的心態,也對接下來的課程產生期待情緒,這對新知識點的教學非常有利。以燃燒有關知識點為例,教師在引出該項知識點的時候,可以結合森林火災案例,造成消防人員消亡以及物力的損失,引發學生對于火災嚴重危害的認知與情感上的痛惜,進而引發如何有效滅火等方面的思索。然后結合身邊容易發生火災的情形,以及若日常當中遇到該類事件應該如何有效滅火保護自身與他人安全,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該類知識點的求知欲。此時,便可結合這些實例,于學生最專注、最求知的時候,教導學生燃燒以及滅火的條件與相關原理,便可令課堂教學更加的有效。
(二)運用生活情境,協助學生理解。以溶液飽和相關知識點為例,教師進行這方面的教學時,如果僅僅是闡述其概念與含義,是很難令學生真正的理解的。此時,可運用生活情境來降低這方面的理解難度,可指引學生攜帶家庭當中常見的透明容器、筷子與一些鹽等,然后在課堂當中引導學生將部分鹽放入具備一定水量的透明容器中,然后通過筷子進行攪拌,促使鹽溶于水中,之后分階段重復開展上述步驟,并指引學生整個過程觀察是否無論加入多少鹽都能夠完全的溶解,當杯中呈現鹽沉淀的時候,教師便可告知學生該容器內上層溶液即為飽和溶液,然后教導學生可以通過此類現象來對其含義開展界定。當然,考慮到如此將會將會忽略其中溫度以及溶劑對其界定的影響,在此,教師可通過引出“怎樣將上述溶液轉變為不飽和溶液”這一問題,來指引學生進行思考,從而引出增加水量(溶劑)以及加熱的方法。如此,將會有效協助學生充分理解該類知識點,從而提升學習有效性。
(三)運用生活情境,加深學生記憶。教師進行初中化學教學時,可靈活運用多種方法來打造生活情境,并結合多媒體等方式,將抽象化轉換為直觀化,令學生面對抽象概念以及描述的時候,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并將那些很難理解的知識點同學生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不僅便于學生理解,還能夠從某種程度上拓寬學生知識面,了解到現實生活一些現象的隱藏機理,產生探究心理,并加深了學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