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泰寧小學 張楚芳
新課標強調“跨學科學習”,因其有整體育人優勢,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這符合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跨學科學習”的核心是“整合”,小學語文的“跨學科學習”要堅持語文的本位性,將其他多個學科與其整合,形成全新的教學樣態。我將嘗試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探究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實施路徑和具體策略。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科學精神”,從選文的內容來看,這個單元選擇了古時人們對自然現象的獨特認識和解釋的文章,也安排了現代人對日常生活司空見慣的現象或身邊的事物展開的探究,還有則是對未來科技展開的奇特想象。很顯然本單元與“科學”有關,與學生現實狀況和認知水平有些差距,要讓學生掌握單元訓練要素“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培養“讓學生有理有據地論證觀點”的關鍵能力是有難度的。為了達成這一單元教學的核心目標,可以與科學、信息技術兩門學科融合。因為“用較準確的科學詞匯、統計圖表等記錄和整理信息,分析結果,得出結論”是科學學科的關鍵能力。“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有意識地尋求恰當方式檢索、選擇所需信息。掌握和運用信息科技手段表達、交流與支持自己的觀點”是信息技術學科的“總目標”。本單元與這兩學科整合,借助恰當的圖表工具,梳理具體事例,利用多媒體收集、整理信息,從而清晰、準確、具體地說明觀點,初步形成主動觀察、積極探索、勇于表達的能力。
本單元的課文中,具體事例都跟科學有關,需要學生知曉一定的科學知識,了解一些科學現象,才能更好概括具體事例。比如《兩小兒辯日》學生要知曉“太陽與地球的距離”,觀察過早晨和中午時太陽的大小和冷熱,才能理解兩小兒辯論的依據;《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里“石蕊試紙的發明”“大陸漂移說”“腦電波變化與做夢有關”,這三個科學事例與學生的認知懸殊大,如果不搜集相關資料,難于理解文本;《表里的生物》是用生動的語言回憶童年對表的好奇,只有了解表里的構造,才能對作者的描述感同身受;《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是對未來生活的想象,需要學生了解一些人工智能的知識;本單元習作“展開想象,寫科幻故事”,也需要學生借助相關的科學知識展開想象。總之,在學習本單元時,課文內容需要學生利用圖書、多媒體等搜集、整理資料,借助圖標工具進行觀察、記錄,知曉一些科學知識才能更好地概括出具體事例,為說明自己的觀點提供有力證據。
筆者用驅動性的任務帶動學生學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學科與學科,學科與生活的整合。此外,在設計任務時,還注意到要體現層次性,和語文的本位性。每個任務都不是并列的,而是逐層深入的。前兩項任務中,學生梳理了課文中的具體事例,找出了相關描述論據的段落。第三項任務目的在于達成“借助恰當的圖表工具,把握課文內容,體會清晰、具體地表達觀點”這一核心目標,在學習任務的探究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落實閱讀方法,還要運用科學和信息技術中的手段準確地識別、提煉,對文章或者關鍵段落概括、總結;第四項任務,既是對前面任務的總結,也激勵學生運用本單元的學習方法進行語言文字應用。
(一)成果形式多元化。 本單元學習過程中,學生可用視頻記錄早晨和中午太陽的變化,用文字記錄溫度變化,再上網搜集太陽運行軌跡和與地球距離的知識,加深對“遠者小近者大”“近者熱而遠者涼”的理解,并通過自己的記錄和資料的搜集,口頭表達自己的觀點。
(二)展示方式多元化。 學生的成果既可以在課堂上展示,也可以在班級墻報張貼,也能利用美篇、公眾號等新媒體進行發布,增加互動性,學生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角色參與多元化。 改變以往只有師生評價的模式,將家長甚至社會人員納入進來,讓評價豐富起來,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價值感。本單元安排了“設計一所未來學校”的任務,學生可以用多種方式呈現對“未來學校”的暢想,這份對“未來學校”設計是不是大膽、創新,是不是兼具科技感、未來感,對它的評價除了讓學生老師參與外,還可以讓家長、社區工作者參與進來評價,這樣學生更有成就感,也能吸收多方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