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迎春,王騰飛,付麗紅,吳鎖柱,蒙志明
(山西農業大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山西 晉中 030801)
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畜產品加工研究進展”2021 年入選山西省教育廳“優秀課程、教材、案例庫建設項目”,實施2 年多來,經建設和實踐之后,該課程建設已經取得初見成效。教學團隊建立了一套標準、規范的教學檔案制度,既包括課程簡介、教學大綱、課程計劃等常規文件,又完成了網絡平臺的基礎建設,對常規課程結構和內容展開了變革,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考核評價方式展開了創新,大大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在此次課程建設的教學實踐中,將現代化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教學項目的改革創新為宗旨,對常規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旨在培養出一批有中國特色的高素質研究生,為實現新時代研究生培養目標奠定基石[1]。
“畜產品加工研究進展”全面介紹主要畜產品(肉、乳、蛋) 原料的組成、理化性質、加工原理、加工方法和產品質量控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既包括理論深度研究,又包括新型工廠化生產最新技術及貯藏技術;既包括我國特色畜產品的升級換代及質量監控,又包括國際前沿的最新進展。要求學生在熟練掌握畜產食品加工原理、畜產品生產工藝流程、產品質量管理及控制手段的基礎上,了解畜禽產品研究的最新進展,達到拓寬知識面的目的。在建設優秀課程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課程圍繞山西省十大產業集群建設,立足于山西省“北肉南果”戰略,結合學校建設“地域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在提出的的課程目標中不僅涵蓋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還增加了德育目標,在德育目標中闡述我國現階段在畜產品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培養學習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培育學生對食品安全的社會責任意識,養成良好的道德操守;灌輸正確的學習價值觀,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2]。
“畜產品加工研究進展”課程內容與畜牧業生產、人類食品安全和衛生、動物健康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許多知識點具有德育的潛力和價值。在設計課程教學內容時,將知識、技能、品格三維培養目標全面推進,落實于教學全過程。與此同時,將課程內容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具有教育功能的素材進行了整理,并將其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使其與專業知識有機契合在一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的認同度,提高愛國主義情懷,致力于培育出具備高度社會責任感、社會和職場公德心以及良好職業操守的學生。例如,提及細胞培養肉時,重溫了該領域的發展歷史,并聚焦于我國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團隊研發細胞培養肉的進程,告訴大家我國在肉品研究方面已經不再是“跟隨者”而是“引領者”;在介紹肉的宰后變化與肉品加工時,展現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的最新研究成果- 成熟肉適于加工西式肉制品而熱鮮肉適于加工中式肉制品,打破了多年來肉品界對熱鮮肉的不公正看法,這一觀點的修正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畜產加工的科研水平已經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基于大量的科學研究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念,提高了學生對于我國科學水平發展日新月異的自豪感;在有關金華火腿加工新技術的教學過程中,以《健康中國2030》為楔入點,展現金華火腿可能呈現的新品種(如低鹽火腿、低脂火腿和低亞硝火腿) 和利用的新技術(如控溫控濕技術、滾揉技術、高阻隔包裝技術、風味感知技術等),培養學生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近年來,以慕課為代表的在線學習平臺得到迅猛發展,出現一大批在線教學平臺,其中Moodle,Blackboard,Coursera,Udemy,Open Culture,Edx,Udacity 等是國際上比較知名的在線教學平臺,而中國大學MOOC、學銀在線、雨課堂、智慧樹、超星學習通、網易云課堂等是國內最具代表性的在線教學平臺[3]。基于山西農業大學教務部所推薦的網絡平臺,并考慮到與學生之間的交通方便,選擇了“超星學習通”為該課程的網上授課,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通過手機、計算機設備進入并訪問,極大地便利了教學內容的實施。
在研究生專業課程的內容設計上,更加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畜產品加工研究進展”課程總共有為32 學時,在理論方面,采取教師課堂講授與自修相結合的方式,其中知識與能力構成的比例是6∶4,講授內容與自修內容的比例是5∶5。課程講授內容分為9 個知識模塊,包括畜產品加工的發展概況、冰溫技術在畜產品加工中的應用、超高壓技術在畜產品加工中的應用、屠宰技術規范及新技術應用、羊肉加工技術發展現狀、腌臘肉制品的加工及發展現狀、功能性肉制品的開發及質量安全控制、雜糧的功能性成分在畜產品加工中的應用和天然防腐劑的發展及在畜產品加工中的應用。講授內容遠遠突破了本科教學的范疇,增添最新的技術、設備及研究方向。例如,講到腌臘肉制品時附國家安全標準GB/T 19088—2008 地理標志產品——金華火腿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 2730—2015 腌臘肉制品,講到冰溫技術在畜產品加工中的應用時,附上若干篇最新發表的相關SCI 文章作為參考資料供大家學習。
課程知識結構、思政元素和教學設計見圖1。

圖1 課程知識結構、思政元素和教學設計
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為學生收集了大量的線上文字、圖片和影音教學資源,可使學生隨時獲取各類信息資料,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4],其中教師的PPT 課件、課程的視頻錄像、各種畜禽產品生產的錄像、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學術資料等,都是優質的在線教學的豐富資源,學生可隨時使用。此外,該平臺還提供了各種肉類、蛋類、乳類相關的網站鏈接等信息。在網絡平臺上,支持學生上傳自己的學習材料,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優秀論文、PPT 講稿等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便于學生相互學習與交流。
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采用了線上和線下靈活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線下授課與線上學習進行有效的融合,提升了教師的授課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這種教學方法中,教師在教學中具有先導作用,同時也強調了學生是真正的學習主體[5]。“翻轉課堂”是一種逆轉傳統的教學方式的新型混合教學模式。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學習,課堂上教師不會直接講授教學平臺中發布的內容,而是與學生共同探索討論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的解決方法[6]。“畜產品加工研究進展”在網絡教學平臺布置了課程作業“綠色加工新技術在畜產品加工中的應用”,要求大家查閱資料,歸納總結,并做成PPT,在課堂上講解。全體學生都高度參與并全面調研了國內外各種相關的資料和數據,確定要介紹的新技術,并就該技術的工作原理、所用的設備、特點、在畜產品中的應用一一歸納總結,最后用PPT 的形式在課程上做了精彩的展示,充分體現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提升,同時還以可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獨立思考、創新精神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作業展示見圖2。

圖2 學生作業展示
“畜產品加工研究進展”的教學采取了“翻轉課堂”的方式,將主要的教學內容放在了互聯網平臺上,具體有PPT 課件、微視頻和其他相關教學參考資料等。以教學日程為依據,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會向學生提供一些學習指導教材,并提出學習要求,鼓勵學生充分利用這個網絡平臺,預先掌握相應的課程內容。授課內容運用翻轉課堂模式,構建出將線上學習和線下課堂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的混合式教學,將學生的熱情充分激發起來,更好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考及問題解決技巧。
在考核方式的設計及成績的給予上,將平日里的學習表現作為考核重點。學生在平時的表現中,主要考量的是對互聯網平臺資源的利用效率、所提交的課程論文及所制作PPT 的講解與討論情況。課前討論、任務點完成(21 個任務點)、課后作業(每個專題后面均有作業)、討論都納入到了考核范圍內。這種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可以更好地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評估,也可激發學生的創新性和積極性[7]。
通過2 年的優質課程建設,打造了一個具有卓越教育能力、素質過硬且科研與教學結合緊密的教師群體。同時,通過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技術手段,開拓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范疇,加強和促進了學生自我學習的內在動機和熱情,在提升教學效果的的路上邁進了一大步。優秀課程建設是一個長期持續的工作,今后將從以下3 個方面繼續加強建設:一是繼續關注研究畜產品加工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加工方式,更新課程資源,確保課程先進性;二是加強師資培訓,與國外知名大學加強合作交流,全面提升教學能力;三是重視學生的反饋信息,優化教學細節,提升課程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