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雯
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一書中對“城市形象”的概念進行了闡述,即“城市形象是人們對城市的一種個體印象,在經過大眾傳媒、個人經歷、人際傳播、記憶及環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才形成的主觀印象”①,媒介在城市形象建構中具有重要作用。長期以來,學者們對城市形象的研究重點多為媒體表征層面,而對于城市中隱含的各種意義的空間層面鮮為關注,隨著傳播學界對城市形象的研究從時間角度轉為空間角度,“城市空間作為媒介”的視角才逐漸受到學者們的注意②,并且在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與現代空間相平行的“歷史”空間所映射的也不僅僅是時間概念上的“過去”,空間上的“過去”也被呈現出來。映照福柯所說的“當下的時代將可能首先是空間的時代”③,我們通過影視所感受到的歷史空間也表征著現實空間的意義。《夢華錄》講述了在北宋東京背景之下幾位小角色的成長歷程,為觀眾呈現了一個立體、多維、跨時空的開封形象,對于城市形象的影視傳播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法國思想家列斐伏爾將空間劃分為客觀的物理空間、主觀的精神空間和社會的實踐空間。本文以此為參照,將熱播劇《夢華錄》置于該理論視域下,分析其勾勒出的城市形象。
作為八朝古都的歷史名城,開封以不同朝代的差異性歷史狀貌,成就了其特有的歷史“飽和度”。北宋時期,開封被稱為“東京”“汴梁”,在當時可謂是政治、經濟、文化“全面開花”。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有一段廣為傳誦的詩篇:“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于天街,寶馬爭馳于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④除了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外,開封還有舉世聞名的5A 級景點清明上河園,該園區整體風格仿照北宋時期的社會風貌,對皇家園林和社會街區進行了深度還原,1:1復刻中國名畫《清明上河圖》,它是我國第一個以古畫為原型的體驗式歷史文化公園。除此之外,開封還是戲曲之鄉,中國豫劇便發源于此。由此可見,獨特的歷史定位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將開封打造成了一座具有濃厚歷史沉淀的旅游名城,其獨特的風格特點和發展特色給游客留下了獨一無二的城市印象。
《夢華錄》選取的時間背景是北宋時期,選取的地理場景由當時的江南水鄉轉為繁華都城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該劇中所呈現的空間雖然被藝術真實解構,但其處于真實世界與藝術世界中間,亦真亦虛,成為一種擬像的“在場”,在時空上實現兩者之間的對話。與其他影視劇相比,該劇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場景上,均以一種現實主義的方式重現了宋代的煙火氣,就連劇中背景小販的叫賣聲和懸掛的招幌等細節之處也二次搭建起與現代開封平行的古代東京。這種近世性使其成為建構與傳播開封形象的不二選擇。因此,本文將著重分析該劇如何通過搭建空間進行敘事,又該如何將這種策略引入到開封城市形象的傳播之中。
1.從江南到東京
在《夢華錄》中,主角趙盼兒經歷了從江南到東京的空間轉移,從故事情節上來說,這種地理位置的轉移是推動事件發展的關鍵點。從空間敘事意義上來說,它又代表兩個不同城市形象的分界點,皆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承載著開封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例如,趙盼兒與孫三娘開的第一所茶坊因地處江南,其陳設和裝飾均以江南的城市風貌為核心,打造出的茶坊以“自由和恬靜”為主基調,承載的意義是為江南的城市形象所服務的。轉而再看她們在東京城所創辦的第一所茶坊“半遮面”,其最初仍按照江南的基調風格選擇遠離中心的馬行街,依舊按照以往的商業風格來運營。然而在北宋時期,東京城的商業空間發展不平衡,形成“一個中心,三個區段,一條大街”的格局,且商業街區以大型商鋪為核心,城內街道除了交通,還承載著商業活動的職能。⑤因此,趙盼兒等人即使擁有著精湛的茶藝,也仍然陷入了生存困境。
于是,趙盼兒等人建立了永安樓,這不僅僅在故事情節上標志著趙盼兒等人的重生,還標志著一種符合古時開封的新運營模式已然問世。永安樓地處商業中心,緊貼東京商業空間的中心骨架,在地理位置上搶占先機。并且趙盼兒等人察覺這里的人流量遠大于江南半遮面茶樓的人流量,設置了分區來滿足受眾的茶樓布局,同時輔以名畫《搗練圖》和《簪花仕女圖》,打造空間氛圍感,滿足茶客雅俗共賞的需求。這些物理空間的變化并不是隨意的,而是生產者精心選擇和布置后的成果。這種變化極具代表性,從組合方式來看,將古時江南與東京之間的異同一一呈現在這一變化之中。受眾依據這樣的空間轉移方式,就能解讀出開封城在商業運營模式上的獨特形象特征。
2.從街道到建筑
宋朝擁有著發達的手工業經濟和相對自由的貿易模式,因此其街道的排列與唐代的相比沒有嚴格的等級劃分,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的坊巷制。瓦子、酒樓和茶肆是人們常去的地方。《夢華錄》中所搭建的街景也符合上述風格特點。此外,《夢華錄》中還有一細節也彰顯著北宋特色。在北宋時期,有一種極具特色的河道橋梁——“虹橋”,在《清明上河圖》中也有這種設計,是全畫中人數最多、空間密度最高的一部分。《夢華錄》引用了此種設計,可謂是對北宋的深度還原。除了街道和橋梁,北宋時期的建筑也極具特色,其屋頂的曲線弧度平和,房屋建筑均衡對稱,屋內陳設簡單干凈寬敞,窗戶的設計也符合宋代常見的“直欞窗、花格眼窗、槅扇和支摘窗”。這種由街道和建筑所構建的物質空間最能體現一座城市的整體風格,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建筑特點。開封所獨有的街道排列模式和橋梁設計理念是構建受眾對開封城市印象最直觀、最生動、最形象的突破口。
《夢華錄》在故事情節中善用隱喻的方式,將難以言喻的故事情節通過藝術的方式進行表述,如趙盼兒等人的茶樓坍塌暗喻著開封的沒落。在歷史之中,洪水和戰爭使得這座名城“頭頂一條河,腳踏六座城”,開封的古文明大多被這條河淹沒。這種隱喻的方式可以讓受眾產生共情,因為影視劇中的人物個體是微觀的,其悲慘遭遇往往讓人感同身受,但把受眾放在宏觀的大背景中去感知整個朝代的時代變遷時,卻很難產生直觀確切的認知。更為重要的是,以這種方式繼續表述更具有耐人尋味之意,為后面情節中趙盼兒等人重振旗鼓、變換經營方式、開辟新路徑埋下伏筆,也是在為開封未來的發展埋下伏筆。
救與自救是趙盼兒在《夢華錄》中的核心點,從個體意義上來看,她的救與自救是在遭遇背叛、事業危機時的一條必經之路;從傳統意義上來看,她代表的又是一個獨特的女性身份,摒棄了以往影視劇中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是女性身上的勇敢、堅強和善良。并且趙盼兒是樂伎出身,可以說其一開始的人物設定是悲慘的,與開封城“易攻難守”的先天不足形成對應。但不同的是,趙盼兒在該劇中又是幸運的,通過自救實現升華。為了不讓當朝皇后劉娥的秘密被公開,她多次身處險境,將劇情敘事從個人場域轉移到家國場域,以個人的犧牲成就家國興盛。然而實際上,開封城也在默默做著犧牲,例如1897年,原定建在開封的京漢鐵路也因為開封懸河的原因改在鄭州修建,開封因此失去了成為鐵路運輸中心的機會。
在進行社會空間敘事時,貫穿《夢華錄》整部劇的一條核心線就是對于食物的描寫。古人云“民以食為天”,食物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生存的底線。不斷改變著的食物結構也能體現一個城市的變遷,例如南方城市多以米類為食,北方城市多以面類為食,而開封所處的中原地區則以各類美食匯聚為主要特色。《夢華錄》中對各類吃食的介紹,不僅豐富著故事的情節,也在無形中塑造著這座美食文化之城。茶和果子是劇中主角團塑造出的美食符號。她們研發出的各類果子廣受文人好評,像豆兒果、桃花果子、菊花豆腐、紫蘇飲、雕花蜜餞等等。此類美食不僅味道絕佳,名字也充滿了雅致之美。對于這兩種飲食符號,最為直接的意義是介紹北宋東京文人雅客日常的禮儀生活。在劇中,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均將飲茶品果視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更為重要的是,時至今日,以茶會友、以食交友仍然是人們主要的社交形式之一。這兩種食物符號意味著即使在淌過悠久的歷史長河后,開封仍然保持著這種禮儀文明,人們從中能夠解讀出開封流傳至今的千年宋韻。不僅如此,就連現在隨處可見的火腿、油條和“夜市”文化也都源于北宋東京時期,在該劇中也有所體現。開封在北宋時期就打破了“坊”“市”之分,街道上幾乎一半都是夜市的攤位,大小店鋪甚至營業到三更才打烊,經營時間比以往各朝各代都要長。除了飲茶、食果,夜市文化也代代傳承下來。開封依然有著大大小小的夜市,比如老河大夜市、鼓樓夜市和西司夜市,這些夜市不僅僅是本地居民日常遛彎的好去處,同時還是旅游打卡點,可以說這些聞名天下的美食和夜市也是組成開封城市形象的重要部分。
菲利普·潘什梅爾認為“城市就是一個景觀”。景觀通常被人們稱為“記憶儲存倉”,將城市打造成一處影視景觀,不僅僅可以反映城市形象,還可以作為一種獨特的實體,成為城市與居民的共同記憶。⑥多個城市創建影視景觀,與該城市的形象緊密相連,打造共同的城市記憶。例如,浙江橫店影視基地就是全國聞名的城市影視型景觀,不僅在線上建立官方網站,推出各種數字化沉浸式體驗服務,還在線下承包各大影視劇組的拍攝,實現經濟和名氣的雙收。開封可以從該角度出發,結合本土地域特征,從線上和線下兩方面打造具有開封名片特征的影視型景觀。
極具象征性意義的清明上河園就是搭建城市影視型景觀的絕佳地點。開封不妨借鑒北京環球影城、上海迪士尼和浙江橫店影視城等同類型景觀,打造一個集影視拍攝、旅游觀光、餐飲娛樂、影視衍生物于一體的大型影視文化旅游景區。以《清明上河圖》中的北宋建筑為原始模型,以宋朝豐富文化為核心靈魂,以《趙盼兒救風塵》等衍生劇目為內容精華,以劇中角色為現實園區的NPC,以經典臺詞作為敲響游客記憶的關鍵,打造出現實與虛擬相連的影視平行空間,不斷促進清明上河園的規范化、創新化、主題化、地標化,使之成為能夠代表開封城市形象的影視名片。
除了打造影視型空間,推動開封城市形象的傳播還有一個核心要旨就是要時刻保持與受眾之間的共創互動。參與到城市形象傳播的受眾一般可以分為外群體游客和內群體居民。一個城市要做到形象的塑造與傳播往往離不開游客和居民的口碑營銷,因此與其將城市形象以強硬的方式塞給受眾,不如讓受眾主動參與到故事中,將受眾轉化為共同創作者,以精神共享的方式引導受眾傳播城市形象。對于外群體游客,城市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利用網絡有效地吸引游客關注城市,使用數字技術,將城市內各個知名景點設置為闖關游戲,在城市角落隱藏影視劇彩蛋劇情,守護完成即可解鎖相關影視劇衍生物;利用物質和情感的雙重獎勵吸引游客自發地參與其中。而對于內群體居民,開封則需要完善對城市的建設、對民生的保障,確保居民獲得幸福感和歸屬感,從而引導居民以自媒體的視角自發優化城市形象。對于城市形象的建設,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應該雙管齊下,消解以往傳統的線性傳播模式,利用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將影視化產品和城市形象以受眾視角在“熟人”之間快速傳播,借助強關系自身的連接特性,構建出影視化傳播矩陣,從而對整個城市形象進行深層次的傳播。
首先,開封應該從傳播主體的各個方面出發,優化相關傳播主體之間的合作關系,把握好政府、影視劇和受眾三者之間的關系,借助《夢華錄》的流量熱度,優化并立體化傳播開封形象。相關部門不僅僅要做高位的觀察者,還應做好把關者,對影視劇中的城市形象進行深度把關。雖然《夢華錄》對細節的還原度很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難以捕捉的問題,相關部門應敏銳地察覺并進行二次把關,也要引導影視劇與影視劇制作方進行溝通,利用影視劇的片場或彩蛋環節推廣城市形象。其次,影視劇制作方要利用自身“議程設置”和“意見領袖”的功能,策劃、編排和設計相關情節、場景來展示和構建開封的城市形象,通過對受眾情感、歸屬感和認同感潛移默化地發揮涵化作用,擴大開封城市形象的影響力。最后,要明確受眾的主體地位,細致研究影迷和非影迷之間的異同,為不同的受眾群體推出不同的宣傳策略,尊重受眾的接受心理和文化審美習慣,以受眾為本位。⑦總之,應運用政府、影視劇和受眾三重力量,將開封打造成一個全國性的文旅之城。
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可以通過敘事策略為觀眾建構出一個對城市充滿想象的空間,從而達到對城市形象的宣傳。《夢華錄》以三層敘事空間展現出人們心中的烏托邦,復現出宋代的人文煙火氣,重新激活了開封的古城文化,為其開辟了一條影視化建構與傳播的新路徑。然而,城市形象的建構與傳播是一項長遠的工作,單靠影視劇這一條路徑進行,能夠達到的水平是有限的。要將優秀作品與本土文化相結合,通過多方位的宣傳路徑為城市形象的建構與傳播添磚加瓦。隨著技術的發展,影視劇將實現實體投射,利用5G、VR、AR 等技術將古代人文景觀再現也未必沒有可能。加之,大眾的消費模式逐漸從商品消費走向精神文化消費,因此將“文化”作為城市的賣點,將影視劇中的物理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敘事模式與城市相融合,在未來發展中必將擁有廣闊的空間。
注釋:
①劉易斯·芒福德,宋俊嶺,宋一然.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與前景[J].書城,2019(02):68.
②張雪,楊向榮.符號化:空間媒介視閾下的城市形象建構[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1):156-163.
③姜宇輝.從另類空間到折疊空間——福柯、德勒茲與當代大地藝術中的靈性維度[J].文藝研究,2015(03):31-38.
④劉永娟.宋南渡詞人的故土與新都書寫——以李清照、陳與義、朱敦儒為典型[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2):64-70.
⑤竇逗.歷史圖景中的城市商業空間形態及其當代啟示——基于《東京夢華錄》的解讀[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2(01):132-133.
⑥溫朝霞.文化特色:現代城市的靈魂[J].學習與實踐,2002(10):39-43.
⑦鄒欣星.城市形象的影視化傳播研究——以西安為例[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