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綠色
課堂,一堂一堂、一節一節,看似彼此的關聯度不那么緊密,但連起來就構成了一幅學生成長的完美圖景——就像一條人生路,每一個路標都標志著相對獨立的一段,但整條路卻又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
如果我們不把課堂看作一節一節的,而是從學生一生的視角去打量每一節課,看課堂、看教學、看教育,很多東西就變得清晰起來。
教育,原本應該從容有序、張弛有度,不應該過度關注知識、分數和考試,不應該只在乎速度和奔跑, 而顧不上身邊的風景和遠方的詩意。除了知識,還有很多要素容易被我們忽視,或者做得不夠,比如習慣養成、興趣激發、能力訓練、體育鍛煉、品德涵養、審美引領、人際交往等,這些都是比分數更重要的東西。
換一個視角,天高地闊。 我要說,課堂應該立足于“關注人生,影響一生”。
從學生一生的視角看,課堂教什么?
新課程提出了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我們往往是把“知識與能力”放在第一位,“過程與方法”還能有所顧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感覺比較遙遠了。
2015年,基于情感缺失、冷漠、輕視生命等現實問題,直面“互聯網+”時代對教育教學帶來的挑戰, 從培養健康幸福的未來人的目標出發,筆者提出人生教育的研究課題,呼吁重視學生“社會化”的使命,致力于把學生從自然人培養成社會人、成功人。其中,課堂作為學生校園學習和生活的主陣地, 也是學生人生成長的重要場所,基于人生課堂理念,就是要著眼于對學生的人生教育, 讓課堂成為教學生“更好地學做人”的課堂,成為讓學生身心健康、學習快樂、人生出彩的課堂。
無論什么學科, 都應該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 教師要樹立“教育重于教學”的理念,讓教育寓于教學之中,讓學生在學科知識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實現綜合成長,這當然包括精神滋養, 特別是人格和心靈的健康發育。
課堂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做人能力。 學習能力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批判思維、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等,主要通過學科知識學習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來培養。 做人能力重點在于培養學生人生理想追求、良好習慣、規則意識、責任意識、合作意識、堅強意志等素養,主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自主管理等途徑來培養。 課堂上最該教給學生的是一生受用的“內生動力”,要激活他們對人生理想的追求。
當學習知識與培養人格發生矛盾時,學習知識要為育人讓步, 而不是犧牲人格換取所謂的知識。
從學生一生的視角看,課堂該怎么教?
課堂是師生共同的舞臺, 而且要讓學生站在舞臺的正中央,做主角。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要成為學習的主體、 課堂的管理者、同學的好伙伴。 教師要做好課堂的“配角”,成為學生人生的導師、學習的引導者、生活的好朋友;要心中有愛、目中有人,尊重學生人格,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管理體驗中獲得生命的全面發展。課堂要體現平等、民主、規則,讓學生感到安全、快樂、有尊嚴,能體驗到進步的喜悅和人生的溫暖。
要建設一種能影響學生一生的課堂學習范式。 要按照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展示探究學習的學習流程,把學習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體驗、去合作、去探究,教師只在恰當的時候予以引領、點撥和幫助。
要通過小組建設來培養學生做人的能力。 一次,我發現一個學生小組的名字叫“惜陽組”,問學生是不是“珍惜陽光”的意思,他們說不是。 原來,他們組一個同學在放學路上撿到一只流浪貓,他們組集體討論后,決定收養這只貓,并給它起名叫“陽陽”。 為了提醒每個組員都來照顧這只小貓,他們就把組名改為“惜陽組”。 聽了以后,我很欣慰,課堂小組應該是學生自主成長的一個小舞臺。
課堂要通過展示探究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等,但是,在同學與同學、組與組之間競爭的時候,更要培養學生互相欣賞、 互相喝彩的美好情感。 在一節數學課上,老師問“是不是魚離開水就會死”, 當大家幾乎異口同聲回答“是”的時候,一個學生站起來反駁說“不是”。 他大聲說:“我在《十萬個為什么》的書上看到,有一種‘樹魚’,它可以上樹,離開水就不會死。 ”頓時,教室里響起了掌聲——這種課堂場景就是學生成長的良好生態場。
課堂要通過課堂小結、小組評價等來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讓學生在簡短的課堂小結中不斷揚長,在揚長的過程中主動及時糾短,實現自我成長。 學生在一節課一節課的簡短“復盤”總結和小組評價中,就會養成一生受用的反思能力和評價能力,從而不斷成長和進步。
從學生一生的視角看,什么樣的課算好課?
傳統意義上,一堂好課可能會看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目標達成度高的課就會被看作是好課,反之,則不夠好。
當從學生一生的視角來看課堂的時候,就不會單純從知識學習一個維度去判斷。比如,課堂上,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交往的習慣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學生能通過獨立思考,積極完成階段性學習任務;學生能夠標注出不能解決的問題, 并積極嘗試解決;合作學習中能以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解,虛心接受小組成員的意見;等等。
從學生一生的視角看, 課堂有底線,無止境! 不傷害學生的心靈是底線,讓學生得以積極健康成長是理想的狀態。 當我們走進課堂, 發現學生臉上洋溢著自信,眼睛充滿好奇,落落大方地發表看法……這,一定是一節好課。
對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教師和同學要及時給予鼓勵式評價,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注,越來越樂意表達和參與。 特別是當一個學生出錯的時候,教師和同學更需要給予他包容、理解,讓他有真正的歸屬感, 自然地生發出集體觀念,一起向前、向上,去追求真善美。
總體來看,好的課堂建設中,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前提, 良好的人生習慣是基礎,科學的學習流程是路徑,獨立人格、主動思考、批判精神是重點,幸福而有意義的人生核心素養是目標,反思、總結、評價是抓手,不傷害是底線,讓師生“做最好的自己”是至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