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民 (高級經濟師) (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分公司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40)
2023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對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更好發揮財會監督職能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儲糧集團作為承擔國家政策性任務的大型國有糧食企業,積極構建大監督體系,統籌財務管理體制改革、經營管理提質增效、企業風險有效防控、財會監督嚴格規范等各項工作,財務集中管控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在財會監督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不斷強化完善。本文通過調查問卷、座談、個別談話等多種方式梳理總結了中儲糧基層企業在財會監督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優化建議。
湯谷良、王化成(2011)認為,財務監督全面地對企業財務監督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加以考慮,更加注重綜合研究[1]。楊肅昌(2003)認為,財務監督不僅包括監督企業的財務活動,也包括監督與財務活動有關的經濟關系[2]。《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指出,財會監督是依法依規對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其他組織和個人的財政、財務、會計活動實施的監督。從企業層面來講,財會監督是指通過財會手段對各類經濟事項進行檢查和督促,確保其按照既定的規則行事。具體來說包含主體、客體、依據、內容和目標五個方面內容。財會監督是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開展監督活動,并達成既定目標。其主體一般包括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內部監督主體主要是公司的董事會、監事會、財務部門等,外部監督主體主要是行政執法部門、社會中介機構等。監督客體是財會監督所針對的對象,廣義來看是指企業的一切財務與非財務活動;狹義來看僅指企業的財務活動。財會監督的主要內容包括預算管理、財務報告、資產管理、業務活動等各類經濟事項。
國有糧食企業強化財會監督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財會監督是國企改革提升的重要舉措;二是財會監督有利于提升國有糧食企業會計信息質量;三是財會監督能夠有效降低財務風險,規范企業經營管理。
(一)新形勢下財會監督管理意識仍需強化。目前內蒙古分公司轄區基層企業整體財會監督環境較好,但仍存在不足。一是對新政策學習研究不夠,部分財務人員不太了解目前的財會監督體系。二是領導對財會監督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基層企業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將財會監督與審計監督工作等同的現象。三是存在慣性思維,屢查屢犯問題仍然存在。中儲糧基層企業以前年度審計發現的“固定資產標簽未及時更新”問題仍然存在。四是理論學習指導實踐工作還存在差距。分公司轄區基層企業年培訓頻次3 次及以上的占比56.79%,個別基層企業開展培訓頻次較少。黨委常規巡察的部分基層企業,不同程度還存在會計科目使用不規范的現象,培訓學習與實踐工作的緊密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財會監督體系機制還需不斷健全。目前分公司轄區各基層企業結合自身實際建立了內部財會監督機制和內部控制體系,能夠落實單位內部財會監督主體責任,但在機制健全完善上仍存在差距。一是財務獨立性不能有效發揮。財會監督檢查是其本身管理職能的延伸,不具有獨立性,再加之部分基層企業財務部門同時履行內審相關工作職責,獨立性不能有效發揮,影響財會監督目標的實現。二是預算管理監督還存在差距。各部門之間協同配合和約束控制不夠,部分基層企業倉房修理費季度偏差率較大,預算執行進度較慢,存在下半年集中報賬的趨向。三是內部監督體系監督合力作用發揮不足。轄區各基層企業普遍建立了黨內監督、上級單位監督、財會監督、內部審計監督、紀檢機構監督以及外部中介機構監督的監督體系,但各監督手段未能有效貫通協調,不同企業間同質問題不能共享,導致各監督層面數據匯聚融合和共享共用較為薄弱,監督合力作用發揮不足。四是三定改革后的財務隊伍建設弱化。三定后轄區6 個基層企業財務科與綜合科合并設為綜合財務科,隨著財務集中管理和財務共享中心的持續推進,部分財務人員認為財務工作不被重視,最終會被信息化系統取代,工作積極性下降。
(三)常態化財會監督管理力度有待加強。分公司轄區各基層企業財務部門在日常工作中主動作為,全面執行《會計核算標準化手冊(2021 版)》和各項會計制度,2023年正式啟用財務集中管理信息系統,進一步夯實了財務標準化制度基礎,為財會監督提供了保障,但在財會監督的力度上仍存在不足。一是財務集中管理中心建設距離集團公司要求還存在差距。財務集中管理中心人員配備不足,工作精力主要集中在日常事務,對基層財會監督和指導不夠。同時,財務負責人評價和考核機制不健全,導致對基層企業財務部門監管力度減弱,財務人員監督、管控、評價職能不能有效發揮。二是審核把關不嚴,未嚴格按程序履行職責。如經濟責任審計中,轄區基層企業還存在出差審批滯后、費用支付缺少依據等問題。三是個別基層企業內控手冊修訂不及時。四是個別業務明細核算口徑不一致。如針對職工外地培訓發生的住宿費和差旅費是否作為職工教育經費問題,轄區各基層企業的核算不一致。
(一)健全財會監督管理體系機制,不斷深化大監督體系。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健全財會監督管理機制,持續深化大監督體系。一是堅持貫通協同、形成合力。強化財會監督與巡視巡察監督、紀檢監察監督、內部審計監督、外部中介機構監督等其他各類監督的協調貫通機制,在各自專業領域發揮監督職能,通過與其他監督的有力配合不斷提升財會監督的效力。并嘗試探索轄區基層企業互審的內審模式,幫助解決財務獨立性發揮和專業人員不足的問題。二是注重隊伍建設。財務隊伍要緊跟改革腳步,向管理財務轉型升級,企業也要結合實際情況,根據財會監督職能任務匹配相應的人員力量,把政治過硬和業務突出的人用在關鍵的崗位上和納入監督檢查人才庫,通過工作中的鍛煉和參加檢查的實戰,強化監督思維,打造財會監督“鐵軍”隊伍。三是加強部門間的協同配合。基層企業各部門要各司其職,盡職履責,協調配合,共同推進工作任務的完成。
(二)加大培訓學習力度,不斷提高財會監督管理意識。強化培訓學習力度,統一思想認識,營造良好的財會監督環境。一是提高干部員工對財會監督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基層企業領導人員應該以身作則,提高對財會監督工作的重視程度。明確財會監督是獨立的監督方式,不能以財務管理代替財會監督,更不能以審計監督、紀檢監督取代財會監督。二是加強政策宣傳貫徹和培訓學習力度。營造大監督體系的良好氛圍,加大對干部職工的政策宣貫力度,通過各種方式、手段加大對財務人員的培訓力度,促進會計信息質量和財會監督水平不斷提高。三是不斷健全內控體系建設,筑牢合規管理防線。以內控為切入點,堅持“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工作思路,以強化依法合規經營管理為基礎,以加強風險防控為重點,組織轄區統一制作內控手冊二維碼,在重要節點張貼,持續推進內控執行與監督,讓內控理念深入人心,讓財會監督貫穿全業務流程。
(三)優化財會監督方式方法,不斷提升監督管理效能。豐富有效的監督手段是做好財會監督工作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財會監督效能的有力手段。一是持續推進財務集中管理中心建設。強化中心隊伍建設,多渠道加強人員力量配備,加強對基層企業日常監督管理力度,并適時采取輪訓等方式對基層企業財務人員進行實踐培訓。同時建立健全財務人員評價機制,通過提高對財務負責人的考核權重,強化財務管控執行力,發揮財務管控職能。二是通過“互聯網+監督”方式豐富監督手段。充分運用財務集中管理信息系統,加強財務審核力度和前置審批。結合資金日預算、在線監控等手段,緊盯政策性收購、補貼撥付、銷售出庫等關鍵環節,加強全過程風險管控和常態化財會監督。三是將財會監督前置到業務前端,堅持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相結合。利用內控手冊,有效識別重要環節的關鍵風險點,從業務前端的風險預警,到事中的控制糾偏,再到事后的監督檢查,形成監督的閉環管理和有效統一,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四是綜合采取“線上+線下”“日常監督+專項監督”“檢查+調研”等方式,切實提高財會監督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加快監督成果的轉化應用,進一步鞏固深化“嚴肅財經紀律、依法合規經營”綜合治理專項行動成果,不斷提高風險防控水平。
中儲糧作為國有糧食企業的主力軍,各級企業應該進一步提高對財會監督重要性的認識,在大監督體系下建立健全財會監督機制,加大財會監督力度,不斷提升財會監督管理效能,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變化,讓財會監督成為企業風險防控的重要抓手,不斷提高財務管控能力,以高質量財務管控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