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培苗
隨著智媒時代的不斷發展變化,傳統媒體開始啟用具有沉浸感的“5G+4K/8K+立體演播室”來大力推進融合報道,全方位布陣傳播格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緊跟時代積極用好融媒體新技術,健全適應媒體變局的運行管理機制和建設人才隊伍。
播音主持語言作為勾連信息和受眾的重要紐帶,必須用好、用活。現階段,播音員主持人需要了解智媒時代帶來的傳播格局和傳播場景的新變化,培養全媒體思維,加強智媒素養,不斷提升自身語言藝術性和不可替代性來應對新的機遇與挑戰,從而推動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創新發展,提升行業整體水平。本文基于智媒時代,對播音主持語言藝術創新性表達提出一定的思考,旨在響應時代號召,全面提升播音員主持人語言表達的創新性、創造性,培育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
語言表達有內涵有價值。播音主持語言的藝術性要求播音員主持人能夠通過規范的、正確的、生動的語言向受眾傳達正能量,以此凸顯節目內容的內涵美,此外還要調整自身語言結構,打破自己原本熟悉的表達方式、表達語態、表達風格,在實際的主持中推陳出新,擺脫自身的用語局限,表達內心所想所感所悟,優化傳統節目中單一形式的不足之處,做到語音標準、語意明確、語言得體,呈現出播音主持語言的藝術價值。
網絡用語使用頻率提高。從語言學角度來看,語言是傳播信息與思想的工具與載體,語言流行是語言所蘊含的信息與思想引起人們共鳴的結果。隨著人們對于互聯網的依賴,“熱梗”“熱詞”也是頻頻出現,眾多主流媒體、自媒體都開始利用詼諧幽默的網絡流行語來拉近與受眾的距離,但是播音員主持人在使用網絡流行語時應該取舍有度,運用得當,首先需要正視自己的身份,其次要巧妙運用來增強節目的親和力、感染力,如運用得不好就會導致節目低俗化,影響公信力和權威性,若用得恰當則會錦上添花。
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年7月推出的短視頻欄目《主播說聯播》,運用創新、強化、融合、親民的表述方式重新建構了《新聞聯播》新的文化形象,適應了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環境,并將最前沿的國際國內新聞態勢、社會熱點事件講述得通俗易懂,主持人康輝針對國泰航空歧視內地游客一事送給國泰航空一句“No zuo no die”,李梓萌在節目中提到“辣眼睛”,鄭麗提到載荷專家科研能力“杠杠滴”等,各種花樣翻新的網絡用語讓網民看了直呼“現在新聞聯播都這么接地氣嗎”。“新聞+ 網絡熱詞”的新組合又剛又有梗,增強了新聞報道時代感的同時也更好地實現了傳播,凝聚起社會共識。
播音主持語言多維傳播語境。傳統媒體賦予播音主持的功能因媒介平臺的延伸而出現了拓展的跡象,而網絡媒體消解了主流媒體的絕對話語權,多元觀點、多樣表達、多種風格、多層格調造就了多維傳播語境。[1]在傳統媒體傳播中,播音員主持人只需要做好意見領袖和主流媒體的傳聲筒即可,但在智媒體時代隨著受眾獲取信息的平臺越來越多元,意見越來越深層豐富,已經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傳播格局,于是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傳播平臺已經從電視、新聞轉變到電視紀錄片、自媒體平臺、真人秀、音頻類節目等,這種轉變讓播音員主持人愈加思考所肩負的時代重任,不僅要提出意見和建議,推動文化引導,更要在碎片化傳播中做好把關人,制作有深度、有廣度、有內涵的節目。
語言口語化。在智媒時代,海量的信息不僅使人眼花繚亂,而且使人對信息閱讀失去耐心,尤其是信息內容繁雜且越來越碎片化,受眾對于信息的瀏覽速度明顯加快,多以淺層次接收信息為主,難以靜心深刻思考信息,甚至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對此,播音主持語言藝術要以不變應萬變,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不僅要遵循播音主持語言的專業性,還要加強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素養、文化素質,更要適應新媒體平臺的傳播方式以及受眾的深層次需求和接收習慣,不斷汲取當下網絡熱詞、民間趣聞、接地氣的梗等,在適當的節目形式和恰當的情況下多嘗試采用更為口語化、平民化的表達,拉近和受眾之間的距離,傳遞一些有思想、有溫度、有深度、反焦慮、反內卷的內容。例如,由竇文濤主持的深度文化體驗旅行脫口秀節目《鏘鏘行天下》第三季以江南為主題,以生動有趣的內容貼近日常生活,以緩慢的鏡頭語言傳播江南文化,以平實真摯的談話內容直擊受眾心靈,最終取得了豆瓣9.3 的高分成績。主持人及嘉賓脫離演播室的束縛,來到真實可感的空間,這種表達沒有規定性的強力灌輸,更多的是以日常生活的口吻進行談話交流,將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傳達給受眾,讓人感受到走心、治愈。
主持個性化。一成不變的主持風格已經很難在泛娛樂化的時代博得受眾的青睞,能夠快速讓人們放松并且感到快樂的個性化主持風格可以更好地滿足當下受眾的精神需求。目前,人們關注并長時間追隨某位自媒體人或某檔節目或自制綜藝,往往是深受主持人的個性化表達形式和有趣的靈魂吸引。播音員主持人在特定的節目主題中的語言表達可以彰顯個人素質修養及專業能力,其發表的觀點能夠引人深思或者產生共鳴。例如董卿在《朗讀者》節目中語言親切平和、簡明精粹、情感充沛,在面對不同采訪者時會進行細微調整,讓人感受到滿滿的誠意。由此可見,將受眾需求和節目呈現形式緊密結合,能夠提升受眾對于節目的關注度和黏性,推動播音主持語言藝術在智媒時代的表達。
表達多元化。播音主持語言藝術表達的多元化是當今時代的發展需要,這也要求專業播音員主持人靈活變通,在不同的主持氛圍和語境中熟練運用播音技巧,展現語言的多元性。在主持節目過程中,如遇到現場氣氛沉悶或嘉賓緊張的情況,主持人作為整場節目的主心骨就需要機智調動現場氣氛,使節目順利進行下去。例如主持人撒貝寧在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中扮演當代讀書人,語言表達嚴肅正經,而在節目《你好生活》中風格大變,呈現出輕松幽默的風格。此外,在《詩話中國》節目中,央視“boys”撒貝寧、朱廣權、尼格買提、任魯豫、張韜為創意動畫《五牛春耕圖》配音,演繹生動、趣味十足,用語言的豐富化表達讓節目呈現出了全新的樣態。語言藝術的多元化不僅滿足了觀眾的實際需要,增強了節目的吸引力,而且也使傳播效果大為提升。
人機協同傳播新聲。當下AR 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在傳媒行業已經得到成熟應用,AI 主播、人工智能也得到了大量應用。2018年,搜狗和新華社聯合推出的全球首個AI 合成主播的誕生,掀開了“AI+虛擬主播”的神秘面紗,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以財經評論員王冠為原型打造的仿真主持人“AI 王冠”正式上崗,人機協同為“兩會”報道注入新的活力。全息模擬真人AI 主播依托成熟的技術與強大的運算檢索能力,擁有了更加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無論是語音規范還是播報的準確性都大大提高。真人主持人有著豐富的“兩會”報道經驗,語言更加有溫度、有態度,二者在同一場景下協同工作可以說是取長補短,各施所長,降低了節目制作成本、提高播出正確率的同時引發觀眾的好奇與圍觀,增加節目看點。未來,播音主持要與AI 主播相互配合,并從重復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去創作高質量的有聲語言作品。
提升語言表達親和力,增進受眾情感勾連。親和力是拉近播音員主持人與觀眾距離的關鍵因素,也是播音員主持人獲得觀眾喜愛的重要因素。新時期播音員主持人要提升語言表達的親和力,這不僅是時代進步的體現,更是社會內涵深層次要求的體現。例如現階段央視主持人康輝、撒貝寧、尼格買提等人無論在何種樣態的節目中最先讓人感受到的就是親民,其語言表達和情感抒發都更易于讓觀眾接受,放下“架子”讓人感覺到嚴肅新聞也具有活力,更接地氣,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便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也體現了主持人個人獨特的魅力。
作為文藝節目主持人,親和力能夠實現主持人與搭檔、嘉賓及現場觀眾進行真誠的互動交流,給人一種平等的感覺,讓觀眾在情感上產生更多的共鳴,無論是對藝術還是文化的傳遞都變得更加易于接受。作為一名新聞節目的播音員主持人,在嚴肅和嚴謹的工作中,怎樣既能夠拉近與觀眾的心理距離,產生適度的親和力,又能讓觀眾對于晦澀難懂的政治話題入腦入心、主動接受,也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這需要主持人在當下新媒體作品中采用詼諧幽默的方式達到親民化傳播。
綜上所述,提升親和力是符合當下時代發展的,未來也將成為主流趨勢,能更好地推動主持人與受眾、節目與受眾之間情感的建立。
強化主持思維個性化,塑造個人的獨特風格。新媒體的屬性要求播音主持藝術語言必須更加個性、有特色、有創意,要求播音員主持人能夠在節目中運用個性化思維、個性化表達彰顯專業素養、人格魅力,帶動受眾對于節目的喜愛與熱情。在越來越多的大型節目、綜藝節目中可以看到,已經有很多主持人脫穎而出,擁有著屬于自己風格的受眾群體,而受眾往往會選擇觀看自己中意的主持人主持的節目,這在一定程度上穩固了節目的收視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董卿、何炅、撒貝寧等,是非常受大家喜愛的主持人。何炅在《朋友請聽好》節目中遇到985 院校女生陷入自卑循環打來的電話,他耐心聆聽、善解人意、換位思考,對她進行鼓勵,讓觀眾聽了也會產生強烈的共情,這就是一種親和力傳播。在《你好,星期六》節目中他狀態松弛,悉心照顧嘉賓感受,一些暖心之舉也常常感動觀眾,當自己說錯話時又敢于自嘲輕松應對,讓嘉賓措不及防,哈哈大笑,這種自然的銜接接,使整體節目氛圍輕松和諧,不失幽默。由此可見,具有個人風格、個人特色的主持人是能夠成為一檔節目的中堅力量的。
注重語言多元化表達,增強節目市場競爭力。播音主持語言的藝術美和語言美無論在任何傳播時代都是必備的,無論哪種節目都要求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表達給人帶來聽覺享受,這就需要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加強個人競爭力和節目內在價值。播音員主持人語言的多元化表達不僅要體現在語言風趣幽默、生活化上,更要能夠在配音、綜藝、晚會中自如切換語態,做到既是新聞主持人也是文化節目主持人、新媒體平臺傳播人、節目策劃導演等,要實現多元化表達,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也增強節目的競爭力。
例如央視新聞主持人康輝,很多年輕的受眾或許不是通過《新聞聯播》認識他,而是通過新媒體平臺的Vlog、《主持人大賽》的評委、綜藝節目《你好生活》的嘉賓、晚會主持人、電商平臺直播帶貨中認識到他的,由此也可以看到目前市場也是更趨于多元包容的。加強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對外傳播專業人才培養也是重中之重,面對當下粵港澳大灣區的“講好灣區世界語”以及“一帶一路”倡議推進,需要儲備能講不同地區語言的主持人才,以此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快更好地走出去,加強語言功底和加強文化知識要齊頭并進,在服務國家對外發展的節目中彰顯中國話語力量。
以人機協同為契機,培養全媒型播音員主持人。狄更斯在他的《雙城記》中說道:“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面對智媒時代帶來的全新傳播格局,播音員主持人如果一味害怕被替代而不做任何努力,那必然會被淘汰。處在傳播最前沿的播音員主持人必須以融合的心態擁抱變化的傳播生態,以融合的姿態傳遞恒定的價值,積極參與到全媒體傳播格局中,主動適應全媒體傳播格局對播音員主持人傳播方式的新要求。[2]
目前,國內多家媒體、多家電視綜藝節目推出了模擬真人AI 主播。例如,湖南衛視綜藝節目《我是未來》中微軟小冰,以3D 投影的方式登場;再如,2022年黨的二十大期間推出根據真人主播屈萌打造的AI 主播“新小萌”解讀新聞的系列短視頻受到年輕觀眾的喜愛。根據一系列智能交互、內容個性化的傳播形式,人們不難意識到應該積極培養全媒型播音員主持人,實現從“單一”到“多元”、從“背稿”到“即興”、從“被動”到“主動”的轉型,主持人在面對AI主播時也要有一定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抓住智媒技術完成更具國際視野、更有深度的優質報道內容,從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助推力,讓主流媒體的聲音能夠擲地有聲。
播音主持語言藝術表達在智媒體時代仍要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面對新傳媒生態,播音員主持人要以不變應萬變,不斷強化自身專業硬實力,努力成為“雜家”,突破以往的自身表達局限、平臺傳播局限,以受眾需求為導向優化表達,做到有效輸出,借助AI 主播優勢,取長補短,推動播音主持藝術語言向著更加積極、高質量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