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安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800多年前的陸游一路舟車勞頓來到臨安,在煙雨江南的小閣樓里,聽著淅淅瀝瀝的雨聲和巷陌傳來的那一聲悠揚的“賣杏花”,覓得心靈歸處的寧靜。
天還未亮,花農們就已早早地來到花園,他們彎著腰,不辭辛苦地松土、播種、澆水……一整套流程下來,深埋在泥土中的種子開始發芽、抽枝,等它們開出美麗的花朵,花農們便能在花市上賺個盆滿缽滿。
在宋代,這樣兢兢業業的種花戶不在少數?!蛾愔菽档び洝酚涊d:“園戶植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這些種花戶要么不種花,一種就以公頃計。為增加栽種的花卉品種,他們還發明了高超的嫁接技術。百花皆可接?!扒迅辖幽档ぃ瑒t夏花而色紫,接桃枝于梅上,則色類桃而冬花,李上接梅,則香似梅而春花,投蓮的于靛甕中,經年植之則花碧,用梔子水漬之則花黃。”
五花八門的種花大法,不得不歸功于宋代興盛的花市交易。早在唐朝,富人們便已經“千金不惜買花栽”。到宋代,商業經濟大大繁榮,買花的風氣深入民間,家家戶戶都開始插花、簪花、賞花。于是,花農們日夜耕種,花商們“遍地開花”。
《東京夢華錄》記錄了北宋汴京的花市盛況:“是月季春,萬花爛漫,牡丹芍藥,棣棠木香,種種上市,賣花者以馬頭竹籃鋪排,歌叫之聲,清奇可聽。”
賣花人天還未亮就要出門,他們將新采摘的鮮花放在馬頭竹籃中,游走于街巷,不知疲倦地吆喝,直至太陽下山才收攤回家。一年四季,風雨無阻。難怪陸游要將賣花聲寫進詩句里,江南朦朧細雨中那一抹賣花者的身影,不正是我們對于宋時溫潤生活的遙想嗎?
探尋宋人的起居,無論是床頭還是案邊,無不遍插花束,如何插花更成了人們的心頭大事。宋人丘濬撰寫的《牡丹榮辱志》專門介紹插牡丹花的原則和方法,而李嵩的一系列花籃圖,則更為直觀地呈現了宋人卓絕的插花技藝與儒雅的生活格調。
除了插花,“簪花”也是宋代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無論男女老少、地位尊卑,皆以簪花為榮。宋徽宗每次出游都“御裹小帽,簪花,乘馬”,從駕的朝臣侍衛們也紛紛效仿,“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這是宋代一道獨有的風景。
“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毕Щㄈ缑乃稳?,種花,賣花,買花,插花,簪花……一朵花的命運在它的種子落地之時,便注定了百轉千回的“花”生。
從此以后,當我們回望宋代,能想起的除了酒旗三百家的燈紅酒綠,煮茗燒香的書卷飄香,還有那市巷、回廊、檐角、門庭間看不盡的繁花。
(摘自2023年第10期《讀者校園版·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