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均學 邵俐蓉
摘 要: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前,我國老年農民美好生活面臨物質生活不夠富足、精神文化生活不夠富有、生活質量還不夠優質等諸多困境。只有健全老年農民美好生活體制機制,營造孝老、敬老、愛老的優良社會環境,增強家庭責任感與擔當精神,形成國家支持、社會協調、家庭倫理“三位一體”的互聯互通格局,為老年農民美好生活提供有效供給和力量之源,才能切實提升老年農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斷實現老年農民的美好生活愿景。
關鍵詞:老年農民;美好生活;基本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8?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674-3210(2023)03-0083-06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一部黨史就是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懈奮斗的歷史。近年來,學術界圍繞新時代主要矛盾進行了深入研究,特別是就如何縮小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進行了廣泛探討,但研究中對老年農民重視不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會保障制度,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顯著增強。雖然中央實施了如精準扶貧在內的一系列富農惠農強農政策舉措,農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但對老年農民的生活重視程度還有待加強。而正是這部分老年農民,在計劃經濟時代,為實現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貢獻了他們的既得利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為助推我國城鎮化建設,支持子女進城務工,他們又默默承擔了農業生產。一言以蔽之,老年農民從青年時代起,就不辭勞苦地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現如今卻沒有充分地享受到社會發展的紅利。因此,幫助老年農民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不僅是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的現實需要,也是我們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質要求。
一、滿足老年農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社會建設發展的應有之義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和優良作風
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初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民生問題,提出“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要“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改革開放初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關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指出“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要“始終把解決好人民生活問題作為黨和政府的根本任務”,并通過加強黨的建設,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切實做好民生工作提供物質基礎。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五有”目標,致力于在社會建設中增進民生福祉,要求“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民生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七有”目標,民生范圍不斷擴大,民生地位不斷提升,民生投入空前擴大,民生質量不斷提高,民生功能更加完善。總的來說,建黨百年來,正是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得以不斷提升。現階段,要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就要在發展中提升農民的生活品質。而老年農民是農民中的重要群體,滿足老年農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在現代化建設中促進發展均衡性的高點定位,更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
(二)滿足老年農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化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價值旨歸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老年農民對未來美好生活有了寬領域、高層次、多元化訴求。首先,農民美好生活包括獲得更高的可支配收入、更安全的糧食、更宜居的環境、更便捷的交通和水利等物質性需要,這也是老年農民的基本需要。其次,由于老年農民長期以來經濟收入偏低、社會交往面較窄,所以其美好生活也包括社會認同、社會尊重、醫療服務及養老保障等社會性需要。再次,老年農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生活單調,“為子女而活”的思想觀念深厚,所以其美好生活還包括精神文化、心理認同和責任意識等生活性需要。總之,伴隨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老年農民美好生活的愿景也在不斷提升,改善老年農民生活狀況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實現老年農民美好生活符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合乎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走向。滿足老年農民的“五性”需求(即對便利性、宜居性、多樣性、公正性、安全性的需求),有利于逐步化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
(三)讓老年農民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要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農民是我國數量多、貢獻大、影響強的重要群體。在計劃經濟時代,農村為我國工業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我國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大量青壯年農民選擇進城務工,老年農民又積極承擔農業生產,彌補了我國農業勞動力供給的結構性缺陷,為我國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由于農業生產方式的落后,農村公共服務投入不足,致使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后,老年農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質量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這不僅不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而且直接影響了老年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現如今,我國綜合國力大大提升,在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已經富裕起來的背景下,老年農民在物質富足、精神富有和生活質量提升等方面遇到的問題理應受到政府關注、社會關懷及家庭關愛。讓老年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度幸福晚年、實現美好生活需要,既是黨的執政理念和宗旨的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具體體現。
二、現階段老年農民美好生活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未富先老,物質生活不夠富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現如今,我國老年農民群體具有“未富先老”的特征,這對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帶來一定的挑戰。國家衛健委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8.7%,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3.50%。其中,鄉村60歲及以上、65歲及以上人口占鄉村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23.81%、17.72%,比城鎮60歲及以上、65歲及以上人口占城鎮總人口的比重分別高出7.99%、6.61%。可見,鄉村的老齡化水平明顯高于城鎮。而且,比較視域下的老年農民無法像城鎮老年居民那樣,擁有穩定的收入和退休金來保障晚年的美好物質生活。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 482元,實際增長2.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600元,實際增長4.3%。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2 385元,實際下降0.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 896元,實際增長4.3%;且城鄉居民消費支出在教育文化娛樂、交通通信和醫療保健方面差距較大。由此可見,我國城鄉居民收支差距明顯,老年農民的物質生活和醫療保健方面還缺乏有效保障。由于農村在醫療保健方面資金投入相對不足、農村醫療基礎設施較差、醫務人員素質較低、醫療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醫療費用不斷上漲等因素的疊加,農村老人患病率高、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比較嚴峻,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此外,農村土地的生計保障功能不斷弱化,也影響著老年農民在物質生活上的滿足。一方面,農民土地的有償征用和轉讓,使得老年農民難以繼續靠土地作為其生產資料。另一方面,老年農民逐漸喪失勞動力,難以繼續從事繁重的農業生產,使得老年農民在經濟收入方面也缺乏保障。
(二)精神文明程度不高,精神生活不夠富有
一方面,由于老年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對精神文明的認識、理解比較淡薄,較缺乏精神引領;另一方面,老年農民物質生活還不夠富足,導致其精神文化消費較為單一,對公共文化建設的要求不高,較缺乏精神食糧。雖然我國有縣級社區教育學院1 457個(老年教育學習點在689個縣、4 856個鄉鎮、26 698個村落地),公共圖書館3 215個,群眾文化機構43 531個(其中,鄉鎮綜合文化站32 524個,館辦老年大學670個),但是有效利用率較低,尤其是鄉鎮文化站、閱報欄、文化廣場等文化惠民服務設施的實際利用率較低。如何構建與老年農民文化層次相適應、文化需求相對應的精神產品,滿足老年農民的精神需求,是亟待研究的問題。當然,現階段造成老年農民精神生活不富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老年農民的物質生活富足程度還不夠高,導致其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缺乏強有力的物質支撐。二是農村基層干部對老年農民精神生活重要性的認識還存在不足,問題意識不夠強、措施不夠有力、方法不夠得當、文化建設自覺性相對不高,尚未充分調動老年農民參與精神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三是老年農民文化程度偏低,加上農村地區教育資源投入相對不足、教育鏈還不完善、特殊教育體系發展不充分,使得他們精神需求的內驅力不足。四是社會方面,缺乏政策宣傳指導以及相應的社會救助和志愿服務,導致老年農民缺乏一定的社會幫扶。
(三)生活環境有待改善,生活質量有待提高
現階段,老年農民在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在自然環境方面,我國許多農村地區在實現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由于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破壞了農村地區原有的生態環境,生活污水和汽車尾氣排放量的提高,造成了空氣污染和環境破壞。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自然環境較東部地區來說不夠優越,這對提升農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老年農民的生活水平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人文環境方面,老年農民收入少、生活壓力重,社會交往參與率低、缺乏社會競爭力。另外,農村“空心化”問題導致農村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以致逐漸出現人口斷層,年輕人紛紛離開,使得只有少數老人留守的農村死氣沉沉,這些情況導致老年農民身體健康狀況有待改善、心理健康也有待提升。在生活條件方面,我國農村生活設施建設欠賬太多,這主要體現在缺乏配套監督機制、資金投入不足、專項資金使用監督力度不夠、農村基層工作還不積極、飲水安全和道路建設兩大工程與各地建設進展不一等方面,導致老年農民生活品質有待進一步提升。在生活方式方面,老年農民生活方式相對單一、健康意識還不夠強,這主要體現在老年農民的飲食習慣還普遍停留在吃得飽、吃得“好”,并不太關心吃得健不健康,未關注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使得老年農民的生活質量有待提高,幸福感也有待增強。
三、構建老年農民美好生活的路徑選擇
(一)健全老年農民美好生活體制機制,實現“老有所養”
改革開放至今,黨和國家已出臺和實施了大量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并且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績。但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面臨發展中的諸多新矛盾、新問題,既要著眼于解決現存問題,又要未雨綢繆,不斷滿足老年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制度層面,針對老年農民在物質生活方面的問題,首先,要立足于老年農民的美好物質生活需要,建立新的收入增長機制,實現農村三次產業的融合發展,提高老年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具體而言,東部地區老年農民非農化的程度較高,可持續推進城鄉一體化,提升東部老年農民的幸福指數。中西部地區老年農民仍以農業為主,可立足當地自然資源、民俗文化和優勢產業,重點培育高質量的生態農業和文創農業、旅游產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著眼于共同富裕,進一步發揮互聯網普及、數字普惠金融的增收效應,進而實現經濟增收,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其次,要著眼于老年農民的整體物質生活保障,以探索構建共富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為重點,完善養老事業的制度政策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強化養老服務人才和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還要大力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構建一體化的更加公平可持續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針對老年農民在精神生活方面的問題,要完善鄉村文化體制機制,健全鄉村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以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滿足老年農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要進一步提高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面向老年農民的免費開放程度,豐富老年農民的精神生活。針對老年農民在生活環境方面的問題,要完善農村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健全農村自然環境保護機制,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提高老年農民的生活環境質量。
在資金投入層面,針對收入還不夠高、生活設施還有所欠缺的問題,要進一步提高老年農民基礎養老金待遇,尤其需要加大中西部留守、獨居、貧困、殘疾等老年人的轉移支付力度,以及老少邊窮地區老年農民的資金傾斜力度;還要優化財政金融資金投向,提高財政支農、涉農信貸和農業保險對老年農民的服務能力,提升老年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生活條件。針對精神文化生活不夠富有的問題,要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力度,提升農村教育文化水平,增強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針對農村自然環境方面存在的不足,要加大科技投入,將大數據、人工智能、計算機等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并服務于鄉村治理,提高鄉村治理的現代化、智能化、科學化,推動實現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升農村自然環境治理水平,為老年農民提供更加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
在法律層面,要進一步完善農村法律法規體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更好地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還要進一步規范《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物權法》等法律規定,以法治方式有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良性互動,克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亂象,保障老年農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權益,確保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且行穩致遠。
(二)營造孝老、敬老、愛老的社會氛圍,實現“情有所寄”
良好的社會支持既能讓老年農民獲得各種形式的幫助,增強與他人的情感,提升個人自尊,也能使其獲得更多的資源,緩解身心壓力,培養向上向善的心態和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針對老年農民物質生活方面的不足,要通過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為老年農民提供經濟支持、醫療服務和生活照料。一是聯合民間和社會各界力量舉辦公益慈善活動,為老年農民捐款捐物,并由群眾監督其有效規范使用,由相關法律法規作制度保障;二是由專兼職醫護人員和志愿者定期提供醫護保健類服務,因為健康服務是老年人延續生命、保持生命健康的生存型需求,老年農民最需要的就是上門看病服務和身體康復服務;三是增強社會服務性,提高社會服務意識,定期組織社會志愿服務,由專業人士或經過培訓的志愿者為老年農民提供日間照料服務。
針對老年農民精神生活方面的不足,要走高質量精神食糧供給之路,以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滿足老年農民精神文化需要,降低老年農民的孤獨感,豐富老年農民的精神世界。一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促進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消費的深度融合,創作出老年農民所需要和適合的精神文化產品,為老年農民提供高質量文化消費與服務供給;二是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方式創新公共文化發展模式,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重心、資源和服務向農村轉移,尤其是進一步完善中西部農村地區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讓老年農民由文化“溫飽”走向文化“小康”,且這種小康要充分重視鄉土性,要貼近老年農民生活、滿足老年農民實際精神文化需要,不宜過度模仿城市或脫離原有生活方式;三是開展老年農民喜聞樂見、具有地方特色和內生性的群眾文化活動,通過集體化生活調動老年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構建新型鄉村精神共同體。與此同時,要大力倡導老年農民互幫互助,推動形成“低齡幫助高齡、富裕照顧貧困、多居照料獨居”的良好社會風氣,弘揚友愛互助的淳樸鄉風,營造幸福和諧的情感氛圍。
針對老年農民在人文環境方面的不足,要通過社會文化活動、政治活動或志愿活動等,增強老年農民的社會交往,幫助老年農民促進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由此,通過社會各界在社會敬老、行業助老、志愿樂老等方面的先進事跡,極力營造尊老為德、敬老為善、愛老為美、助老為樂的良好社會氛圍,切實提升老年農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增強家庭責任感與擔當精神,實現“心有所依”
實現老年農民的美好生活,不能僅靠政府籌謀,還要引導政府與社會、家庭由“各自為政”走向“互聯互通”,通過多主體以和諧、互補的方式共建老年農民美好家園。如今,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推進,農村家庭結構發生變遷、孝道倫理面臨挑戰、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等現象使老年農民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這就亟須加強家庭家教家風的宣傳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強化家庭養老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提升老年農民的生活滿意度。
一方面,作為子女來說,首先要傳承和弘揚傳統孝道倫理文化,積極主動履行贍養義務。具體來說,針對老年農民在物質生活方面的問題,要定期為老人購買診療和康復服務;還要在有時間和條件的情況下,為老人提供更多的養老行為支持,避免出現“代際傾斜”的現象。針對老年農民精神生活還不夠富有的問題,要及時給予老人有效的精神慰藉,重視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避免出現“家庭缺位”的現象。另外,返鄉創業可以為子女事業發展提供新機會,而家庭責任倫理則可為子女返鄉創業提供社會資本且更具發展韌性,二者若能實現良性互動,既能化解家庭養老需求與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矛盾,又能為鄉村全面振興增添人力資本。
另一方面,作為老年農民自身來說,要通過激發內生動力來實現自己的美好生活。針對物質生活方面的問題,要轉變養老觀念,支持“家庭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輔、社會養老保險為補充”的農村養老新格局,增強參保意愿和身體健康意識。針對精神生活方面的不足,要培育理性平和、向上向善的社會心態,通過多樣化的精神文化活動豐富閑暇生活,促進心理健康,適應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針對人文環境方面的不足,要主動融入社會化群體活動,通過積極參與鄉村社會交往活動和公共事務服務,在廣泛的社會參與中提升個人尊嚴與地位、增強人際交往行為能力,在可承受范圍之內實現個人價值發展,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針對生活方式方面的問題,則要增強健康意識,培育綠色低碳的生活行為與方式。此外,一些留守的獨居老人還可嘗試踐行“搭伴養老”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用這種方式重構農村養老秩序只是權宜之計,目前還存在不少爭議,要注意防范此舉所帶來的倫理風險和家庭矛盾風險。
總之,實現老年農民美好生活是一項長期性的復雜工程,要以老年農民的實際問題為導向,通過政府、社會與家庭“三位一體”多措并舉保障老年農民的基本物質生活,還要豐富老年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老年農民的生活環境,扎實落實實現美好生活的有效路徑,真正增進老年農民福祉,進而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從細從實筑牢根基。
Analysis on Predicaments Faced by Elderly Farmers for Better Life and Countermeasures
CAO Jun-xue, SHAO Li-rong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China)
Abstract: Respecting the old and loving the young is a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Nowadays, elderly farmers are faced with multiple obstacles, such as inadequate material life, insufficient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and low-quality life, and the difficult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ist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ving standards of elderly farmers and continuously realize the vision of a better life for elderly farmers, we should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for a better life for elderly farmers, create an excellent social environment of filial piety, respect and love for the elderly, enhance the sense of family responsibility, and form a “trinity” interconnection pattern of state support, social coordination and family ethics, so as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supply and source of strength for the better life of elderly farmers.
Key words: elderly farmers; better life; basic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