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清
音色美是由人的內心升起,源頭取決于人的內心對外部事件的體驗。先得于心之后形于手,得心之后才能彈奏出美妙的樂音。因此,要想達到高水準的演奏效果,心理音色的構建是不可或缺的。
揚琴具有清脆靈動的音色,受到人們的喜愛,同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在揚琴演奏和教學的過程中,筆者認識到心理音色對演奏能力的重要影響。因此,本文簡述演奏者應該如何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音色,希望心理音色的研究與應用能對揚琴演奏藝術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心理音色是基于感知音色積累的經驗,通過聯想成像所產生的刺激來定義音色。它包括客觀性上的自然音色和個人感受的心理音色。心理音色的本質是指人類在長期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對某種樂器發出的聲音,在頻率、幅度、波形、高低、強弱及明亮、暗淡、渾燥、凈潤等方面獲得的感性認識。這種感性認識不是一次或幾次就能夠獲得,而是要經過無數次的重復和音響對感覺器官的一再刺激,經過數個感受器聯合工作,并將接收到的音色信息傳入中樞神經的信息庫(大腦)分析、綜合、編碼,形成固定的音色感知表象,如此心理音色才能建立,即在對音色感知的經驗基礎上聯想成象的音色標準,與內心聽覺一樣,是鑒別客觀實踐音色的無聲尺度。它先于客觀實際音色而存于個體思維神經系統之中,是諸多感受器官復雜活動后,對音色形成的一種綜合性的概念定式。只有讓耳、心沉浸在音樂中,大腦才能從中獲得信息、情感,形成穩定的音色知覺表征,形成心理音色。
心理音色包含了生理、情感及藝術三個層次上的內容,良好的心理音色可以幫助演奏者更好地演繹音樂作品。
心理音色往往是在音樂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的,心理音色的實質為演奏者在實踐的過程中對音色的多次感覺并形成理性認識。演奏者通過不斷聆聽和練習獲得感覺信息,將這份信息集中在大腦,并進行再分析、再創作,最后形成固定的音色感知表象。這種音色感知表象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音色。演奏人是否具備優秀的心理音色會極大地影響到實際演奏效果。若是想要演奏出動人的音樂,演奏者要在心中先有旋律與音色的雛形,若心中無象,則只是機械化的演奏,無法直達觀眾的內心,不能打動人心。因此,優秀的心理音色是考查演奏者演奏效果的重要指標。
演奏者在聆聽和練習中獲得的感覺信息往往在他們的大腦中留下了音色印記。演奏者通過這份印記可以掌握辨別美和不美的音色的方式。演奏者的辨別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演奏過程中的不足,從而調整自己的演奏。所以,演奏者要先學會鑒別音色,如此才可以展現音色的魅力。想要“得心應手”,演奏者需要建立一套優秀的心理音色機制,從而推動演奏的順利進行。
總之,心理音色存在于演奏者心中,無影無形,卻能推動演奏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去創造相應的音色。它對音色的選擇是積極主動并且有創造性的,是實踐音色美的先導。只有先有了美的心理音色,才會形成優美的實際演奏音色。
揚琴的音色和技巧類型息息相關,揚琴的主要演奏技巧有泛音、壓揉弦、輪竹、頓音、撥弦、反竹、顫竹等。不同的演奏技巧會產生不同的音色效果和音色特點。例如,(1)撥弦技法。在演奏中,演奏者翻轉琴竹,以琴竹的尾尖部分來撥動琴弦,從而產生清脆明亮的音色效果。(2)輪竹技巧。和琵琶的“輪指”效果相當,演奏者雙手或單手快速、連續且密集地擊打琴弦,使點狀的單音混為一體,呈現出一串線狀的類似于弦樂長弓的音響效果。(3)泛音。在擊弦的同時,演奏者的另一只手用指尖浮點輕觸所擊琴弦的不同位置以獲得彈奏音高的倍頻,發出純凈空靈的聲音。(4)壓揉技巧。此技巧主要模仿古箏的演奏技巧,在所擊琴弦的另一側壓顫琴弦,使發音的琴弦呈現出余音的波形振動,呈現出類似古箏的音色效果,這種音色是體現揚琴演奏風格韻味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利于刻畫人物的內心情感,使“外來的”揚琴樂器更加民族化,更具東方音樂之美。
在音樂中,每個音符、每段音樂、每首樂曲都有獨特的情境。音樂的情境是創作者為作品所營造的獨特氛圍,引導聽眾進入特定的情感狀態。例如,揚琴獨奏曲《古道行》的引子部分是以抓弦與泛音技巧為根本,結合平緩柔和的旋律,演奏出純凈空靈的音色,營造出寧靜而莊重的氛圍,使人沉浸在平靜又帶有惆悵的情感中。揚琴另一經典作品《金翎思·滿鄉隨想》以快速而激烈的琶音開頭,表現出雄壯與豪邁,引發聽眾興奮和激動的情緒,緊接著利用慢板輪竹技法展現婉轉優美且帶有敘事性的旋律,仿佛一位老人在娓娓道來一段古老的故事。快板運用充滿活力與激情的旋律和滑顫、頓音等演奏技法,使聽眾置身于滿族人民在節日中狩獵的歡快、熱鬧的場景中。在深受揚琴演奏者和教學工作者青睞的樂曲《林沖夜奔》中,最令筆者難忘的是樂曲第三部分的“風雪段”。它采用了滑抹搖撥的技法撥出一浪高過一浪的音效,令聽眾的情緒緊張激動,仿佛感受到林沖在狂風暴雪中掙扎的情景以及林沖憤慨到極致的心境。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心理音色的感受能力是建立在對音樂情景的感受能力基礎上的。所以,感知音樂情境是構建心理音色的基礎。
在演奏中,有意識地對比鑒賞各種音色能夠提高演奏者對心理音色的敏感能力。對于揚琴演奏者來說,首先要能聽出自己演奏的音色美與不美。掌握這種判斷和鑒別的能力需要演奏者鑒賞大量的優秀音樂演奏作品,在耳中、心中建立起不同音色類型與美的音色標準,同時還要對比同一首樂曲不同演奏者或是不同樂器的演奏特點。反復地進行鑒賞、對比、反思、練習活動會逐步提高演奏者的鑒別能力和審美能力,使他們形成優秀的心理音色。揚琴演奏者應多聽、多琢磨,分析不同演奏者的音色類型與音樂表達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優秀的心理音色。
以揚琴獨奏曲《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為例,這首樂曲的原版演奏是小提琴,在樂曲的慢板中,有非常鮮明的線性旋律,小提琴使用長弓演奏出悠揚且富有歌唱性的旋律效果。而揚琴是“點狀”樂器,為了更好地演繹線性旋律,作者使用了密集的輪音技法。演奏者若想把這段旋律演奏出“線性”的效果,需要用輪音技法模仿出小提琴長弓的旋律效果。這就要求演奏者不僅要具備“以點成線”的輪音演奏能力,還要多聆聽小提琴演奏的版本,形成相應的心理音色,再運用心理音色指導自己的演奏,以達到模仿小提琴長弓的演奏效果。
再對揚琴獨奏曲《蘇武牧羊》趙殿學先生版本和項祖華先生版本進行比較。該曲是趙殿學先生通過歌曲《蘇武牧羊》改編的揚琴傳統樂曲。在音樂處理和藝術特色上,趙殿學先生版本的《蘇武牧羊》從曲式結構到調性布局都是一氣呵成的,演奏效果聽起來就像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河,給人一種“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蒼涼古樸的感覺;項祖華先生的版本則是在吸取了東北揚琴演奏特點的基礎上,加入了許多泛音和滑抹的技巧,使樂曲多了一絲委婉、細膩。主題音調的變奏和衍生,使樂曲富有一定的層次,聽起來有山巒起伏之感。演奏者在演奏這首樂曲時,可以通過對兩個版本的對比分析來豐富心理音色。
如前所述,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同一樂曲的不同演奏版本,或是不同樂器對同一樂曲的詮釋,邊欣賞,邊琢磨,通過不斷地比較和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構建初期的心理音色機制,指導自己的演奏。
在此基礎上,由于演奏者對某種或數種音色的偏愛,大腦中樞里的興奮點每受到偏愛音色的刺激后便異?;钴S,其他音色的興奮區則處于相對抑制的狀態。這樣,久而久之,在心理方面便形成對某種音色獨特的感應敏銳性,這便形成了我們經??吹降暮芏噙x擇學習樂器的人們的心理基礎。與其說某人愛好某種樂器,不如說是因為愛好它的音色而產生的“愛屋及烏”的具體行為。
演奏者要學會在聆聽的過程中獲得新意和感悟,通過這份新意和感悟進行想象和創新。在想象的過程中,揚琴演奏者需要在內心建立起具備清晰音色的旋律,如此才可以發揮出想象的作用。演奏者還要結合自身實際水平、彈奏習慣進行想象與創造,這種創造需要在滿足音樂情境的前提下。演奏者只有契合作品情境,并對適合自己演奏的部分進行加工處理,使演奏更加生動又不乏新穎,才能更好地展現作品的魅力。
揚琴演奏者不僅要通過鑒賞和對比培養心理音色,還應在實踐中培養心理音色。在揚琴的初學階段,通常都是進行基本功訓練。在這個階段,初學者通過固定的持竹方法、擊弦方法以及擊弦位置的練習建立起基礎。在基本功訓練的過程中,演奏者就要開始注意心理音色的培養,通過琴竹與琴弦不同位置的擊弦點的變化和不同的擊弦力度,區分辨別揚琴的音色效果,從而初步建立揚琴演奏的心理音色。例如,用琴竹頭部二分之一的位置擊弦,會產生飽滿圓潤的音色;用琴竹頭部四分之一的位置擊弦,就會出現尖銳干癟的音色。演奏者在練習基本功時,應該通過辨別音色,找準自己的擊弦點,從而形成準確的肌肉記憶。如果單純地重復練習擊弦動作卻沒用心體會音色效果,很難形成好的心理音色,更不會用心理音色要求自己的擊弦角度與擊弦位置。很多演奏者在基本功訓練時就沒有形成最佳擊弦點的肌肉記憶,原因就是如此。
筆者在教學中始終強調:“彈對”不等于“彈好”。如果在練習的過程中只是完成譜面的音符與節奏,沒有用心體會內心聽覺,便不會對揚琴音色形成認識,演奏就只能停留在“彈對”的層面,即使練習遍數已經達到驚人的數量,也不能實現質變。如果演奏者能在積累演奏技巧的同時勤于思考,根據不同的曲目調整心理音色,并在練習中不斷尋求心理音色與實際音色的統一,就會獲得更高的藝術成就。
然而,演奏者僅靠臺下的練習是不夠的,還要通過舞臺實踐去完善演奏技巧和心理音色。心理音色對舞臺實踐有著很大的影響,同時,舞臺實踐又能完善心理音色。面對舞臺上的燈光和觀眾,演奏者往往會產生心理壓力,可能會出現因緊張造成的肢體僵硬或者出現忘譜的現象,此時可以把心理音色轉換成心理語言去提示演奏技術要領,填補大腦的空白。例如,手腕的運動角度、力度、琴竹與琴弦的擊弦點等基礎演奏動作與把握音樂要素涉及的節奏時值、音準、音色、強弱變化等客觀展現,是需要心理思維指導的,而心理音色就是思維指導的組成要素。用心理音色指導自己演奏的過程便是消除舞臺上緊張感的過程,而實現舞臺演奏與心理音色統一的過程便是提高演奏能力的過程。
為了獲得優秀的心理音色,揚琴演奏者需要在學習揚琴演奏的過程中,學會在揚琴演奏技巧的練習中獲得不同的音色體驗,懂得在音樂情境中構建心理音色基礎,在對比鑒賞中提高對心理音色的敏感能力,在不斷想象和反思中實現心理音色與客觀演奏的統一;同時還需要走上舞臺,把心理音色轉換成心里語言來緩解舞臺上的心理壓力,用心理音色指導舞臺實踐,用舞臺實踐豐富心理音色,由此獲得對心理音色與實際音色更深層次的體會和感悟,進而塑造和建立健全出色的心理音色機制,達到演奏技巧與心理音色的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