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區糶糧務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劉天民用前半生寫就了一部農家子弟的奮斗故事——初中畢業就進城務工,從建筑工地的小工做起,一步步組建起自己的工程隊伍;小有成績即回鄉創業,成為村里的“大家長”,將個人積蓄投入家鄉建設,發展農業產業園區,不僅給鄉親們帶來家門口的就業崗位和穩定的收入,還將園區經營為環京周邊蔬菜生產基地,承擔起為首都應急保供責任。
2023 年9 月8 日是白露節氣,秋涼愈加明顯。早上不到7 點,劉天民已經在大棚內“轉悠”,心里盤算當天要辦的要緊事:采摘區里總是有游客遺留的礦泉水瓶,得提醒值班員及時清理;這一季的葡萄受歡迎,一定要囑咐員工留足訂單預定的量……“農業是個‘勤行’,咱讀書少,還不得多出力氣?”劉天民笑呵呵地說。
劉天民認為自己是笨鳥先飛,可鄉親們都說:“天民不笨,他腦袋靈光。”劉天民告訴記者,小時候家里日子不好過,早點掙錢才能幫父母撐起家。1994 年,16 歲的劉天民背著簡單的行李離開村子,進了天津市的建筑工地。十幾年之后,劉天民憑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經營頭腦組建了工程隊,創下了一番事業,在城里購置房產攢下積蓄,實現了自己進城安居樂業的人生“小目標”。
然而,劉天民心里還裝著他當初離鄉背井時的夢想——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我們村是個好地方。位于京津冀三省市交界處,距離北京市只有1 小時車程。史料記載,糶糧務在遼代成村,元代京杭大運河開通后,是糧米交易之所,官府在此設立務關,榷稅并收賣糧米,所以我們村名為糶糧務村。這么優越的地理位置,只要找準了路徑,準能發展好。”他對記者說。
劉天民2009 年返鄉進入村“兩委”班子,2012 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那時村里基礎設施簡陋,一家一戶分散種植,村民們普遍收入不高。
劉天民通過土地流轉,將村里土地集中經營,逐步開發為規模種植大棚蔬菜水果的農業園區。園區建設9 年來,他經歷了選種不精、技術不強等各種挫折,曾經一年虧本數十萬元,但他不放棄。“鄉親們都說我有出息,支持我來當村支書,怎么能沒干成啥就跑呢?”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天民與天津農學院、天津農科院等科研院校開展緊密合作,把糶糧務村發展為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田和示范點,先后引進了水果型鮮食番茄、火龍果等國內前沿果蔬新品種百余個;組織村民到山東省等地學習農業生產技術,建立田間管理檔案,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他大膽創新,實施甘蔗套種西瓜創新種植模式,實現甘蔗和西瓜“高矮結合、快慢搭配”,畝效益超過10 萬元,榮獲天津市第三屆農村創業創新大賽一等獎。就這樣,劉天民帶領大家一步步將村里的農業園區發展為環京周邊蔬菜生產基地,每天向北京市和天津市供應蔬菜水果超過4 萬斤。
劉天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們村每畝土地的流轉租金為1 年1 200 元。鄉親們把土地流轉給園區,不僅旱澇保收,還能騰出時間到北京市或天津市打工賺錢。如果不想離開家鄉,可以到園區工作,每個月工資在4 000 元左右。有了園區之后,村里人只要勤快能干活,都能過上好日子。”
每天一早,劉天民都到園區里忙活。他告訴記者:“我最有獲得感的時候,不是開豪車住樓房當劉總的時候,而是看著我長大的村里長輩跟我說‘天民,你是個好農民’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