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齊盛高級中學 田寶翠
隨著新課標的實行,歷史核心素養教學注重全面性的教學培養。開展大單元歷史教學,能為教師提供全新的教學視角,促使學生在一個更為寬廣的歷史視野中理解歷史事件和現象,站在整體的視角理解、分析實際的學習內容。教師將單元教學核心提煉出來,使課程內容結構化,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诖?,本文探討如何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設計和落實歷史教學目標。
大單元教學是一種學習單元,是以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聚焦學科課程核心素養,圍繞某一主題或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思考、設計和組織實施的教學過程。大單元教學以大概念教學為基礎,立足于學生的學,落實素質教育,以大單元與學生的“學”為中心,指向理解的教學,具有總括性,符合建構主義理論,注重學生學習的進階性。
1.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大單元教學模式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僅注重歷史知識的傳授,還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養和探究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開展大單元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念,有利于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時空觀,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歷史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2.突出歷史學科地位。
大單元教學模式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強調歷史學科的邏輯性和整體性,有助于突出歷史學科的地位,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重視程度。歷史學科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和人文精神,教師需要加強學生對歷史課程的認知,重視歷史課程的學習。
3.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大單元教學模式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以主題探究的形式展開,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歷史事件、人物特征和社會背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單元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整體性思維,使其對歷史知識進行合理銜接,幫助學生深入探究歷史內容,養成良好的歷史課程學習習慣,促進新時期歷史課程的教學發展。
4.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大單元教學模式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這有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采用科學的教學方式對其進行有效培養,從而推動新時期大單元教學模式的發展,實現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歷史課程具有深遠的歷史文化內容,需要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和研究。大單元教學模式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教師需要針對學科知識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其中包括歷史事件、人物、時間、地點等基礎知識,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扎實掌握所學內容,理解其中的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歷史探究能力、歷史解釋能力和史料實證能力等。
在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著重講解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設計具有探究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需要重視歷史課程教學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的培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將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融入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需要基于大單元教學模式,通過跨學科的多層次教學,從不同角度審視歷史事件和人物,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跨學科素養。同時,教師還需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讓每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中得到進步和發展,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完成既定目標。
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從整體性和系統性出發,注重每個單元和每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關聯,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形成對歷史學科的全面理解和認知。大單元歷史學科的教學是先進行整體的學習,逐漸引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課程學習,通過系統的教學培養,增強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理解。
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目標的設計應以目標為導向,明確具體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方向。這有助于提高歷史大單元教學的可操作性和可達成性。在教學階段,教師既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發展需求,又要考慮歷史學科的特點和教學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制定適合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高效學習。
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目標的設計應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文化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樣有利于歷史課程教學的深入開展,能加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目標的設計應注重創新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
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目標的設計應注重多元性,關注學生的不同需求和發展方向,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和手段,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全面提升。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讓學生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下進行深入學習。
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具有可行性,既要考慮理論依據的可靠性,又要符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和實際教學條件,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從而推動新課標下大單元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推廣。
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明確教學主題和目標,保證教學主題符合教學目標的實際要求。主題應具有綜合性,能夠涵蓋一個時期或一個事件的重要方面。目標則應明確具體的教學內容,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情,確保教學目標既具有挑戰性,又易于學生理解。
例如,在“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教學時,教學主題可為“中華文明發展起源”,目標則可以是這一單元的課程學習。在設計課程教學目標時,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課程標準教學要求,為學生設計合理的課程教學方案,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增強學生的學習邏輯思維,不斷提高學生的課程學習效率。教師需幫助學生形成整體思維,對這一單元的內容進行初步了解,根據時間以及事件對整個單元的內容進行系統劃分,讓學生對每節課的內容有清晰的了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不斷完善自己,在學習中逐漸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式。
制定詳細的計劃和方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必要步驟。歷史課程教學計劃應包括教學的總時間、每周的教學任務、每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等。方案則應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單元教學方案還應考慮到學科之間的聯系和配合,開展跨學科教學。
具有綜合性特征的大單元學習過程對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歷史素養有積極作用,教師需要結合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快速地進行課程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思維意識,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其以更加積極的學習態度進行綜合性、深入性探究。
例如,在“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單元教學時,教師需幫助學生整理其中的歷史戰爭以及不平等條款,讓學生產生更為清晰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意愿,制定明確的學習計劃,促進學生進行規范化、系統性學習,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學的組織與實施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在自身能力基礎上得到提升。
每名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程度也不同,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中分工合作,讓學生之間互相學習,提高每名學生的參與度。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歷史課程教學重視學生的個體學習意識,需要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思考能力,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綜合性的學習發展,建立系統的教學培養體系,逐漸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例如,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教學時,教師需為學生安排學習任務,使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這一階段的歷史事件進行整合。教師可以安排小組討論某個歷史事件的影響因素,或者合作完成一個歷史事件的思維導圖,讓每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提升其團隊協作能力。學生之間進行探討交流,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學習對方的長處,細致分析,明確不同的階段性勝利對人民解放的重要作用。在課程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需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給予積極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課程學習質量。
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在新時期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指導,不斷增強學生的課程學習意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比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呈現歷史事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同時,教師還可以采用情境教學和互動式教學等方法,讓學生在互動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
例如,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教學時,很多學生對歷史事件沒有清楚認識,戰爭中的參戰人數只是“數字”,但其背后蘊含著重要的深意。大單元教學模式注重整體性的教學思維,而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可以使學生形成大局觀,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因此,教師可以借助視頻展示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幫助學生理解學習歷史的含義。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尋找一些相關的戰爭紀錄片和影視資料,讓學生通過視頻直觀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以及戰爭勝利的不易,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課堂實踐活動是大單元教學模式的重要構成部分,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法。教師應不斷調整教學策略,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趨勢,設計、組織課堂實踐活動,根據學期計劃,從大單元教學角度出發,按照不同單元和課程,系統地講解各個時期的歷史事件、人物及各種發展進程。教師可以運用創新的教學方式,如討論、問答、小組活動、角色扮演等,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或者利用多媒體教學,如圖片、影片、音頻等多媒體資源,形象生動地展示歷史事件和人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歷史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實地教學,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跡、博物館等場所,讓學生通過實地觀察和學習,更深入地了解歷史。
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形成性評價是落實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教師通過形成性評價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能更具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教師也能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和策略。
新時期的課程教學方案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調整,特別是大單元課程學習,對學生的綜合性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進行綜合性評價,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建立完善的課程學習體系,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下進行細致深入的學習和探究。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日常課程表現、考試成績以及單元筆記整理等內容作為評價要素,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計劃,保證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的設計與落實需要全面考慮主題與目標、計劃與方案、組織與實施、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學生參與和合作學習以及形成性評價與反思等方面,教師應不斷優化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跨學科能力,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