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華/文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各國和區域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無障礙的信息交換促進了不同國家和區域的文化融合,也給各個地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帶來了挑戰。我國傳統文化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地方戲曲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當前背景下,傳統戲曲的傳承和延續情況不容樂觀,許多戲曲的唱腔在內容、技巧、風格、流派等方面都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既給民間戲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又給傳統戲曲的傳播帶來巨大挑戰。如何運用新媒體技術推動地方傳統戲曲在當代的傳播與發展,已成為當前戲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鑒于此,本文首先對傳統戲曲進行概述,其次提出傳統戲曲面臨的挑戰,最后分析地方傳統戲曲的傳承和發展,以期為地方傳統戲劇的傳播貢獻微薄之力。
戲曲最早的形態是從人類早期的祭祀舞蹈演化而來的。在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戲曲融入了多民族文化的特征。各個地方的戲曲都有自己的形式和流派。到了元朝,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達,戲曲達到鼎盛時期,產生了諸如《西廂記》《牡丹亭》《竇娥冤》《打金枝》等一批又一批的經典劇目。
傳統戲曲有唱、念、做、打四種基本的表演方式。戲曲角色在演出時,不僅要用他們的唱腔來表現角色的個性與精神,而且還要用他們的手勢、姿態等身體語言來豐富舞臺演出的內容。傳統戲曲對演員的基礎要求很高,不僅要有一副好嗓子,更要有一副好演技。同時,為了配合特定的樂曲,所用的道具、所用的場景,都要做相應的調整。
中國傳統戲曲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而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語言。我國語言系統比較豐富,所以傳統戲曲語言和使用也比較接近于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在傳統戲曲中,人們在演唱時,往往會使用當地聲調。三里之差,十里不同,這就導致我國傳統戲曲一旦走出了自己的地盤,就很難被其他地方的人們所接受,從而限制了它的推廣。能否為了方便戲曲的流通和傳播,把戲曲的內容翻譯成現代漢語來演唱?盡管這樣做可以減少觀眾的理解難度,也可以讓觀眾更容易地明白歌曲的含義,然而,現代漢語改寫與古代文字有很大的不同,現代漢語對韻律的使用并不突出,如果直接采用經典的方式來演唱,就會喪失傳統戲曲的獨特魅力,缺少戲曲的地域性特征,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傳統戲曲還會帶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文化意蘊,這對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少數民族文化都是不利的。
傳統戲曲在曲目內容方面,更多的是偏重于古代文化,而現代的文化生活、思想與古代相比,又有較大的不同。傳統曲目在創作的過程中,往往會反映當地的生活狀態。現代人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積累,對戲曲中的場景并不熟悉,很難去理解其中的內容,這也對傳統戲曲向大眾的傳播造成障礙[1]。
在現代生活中,戲曲的受眾范圍相對較窄,現代人很難接受并理解傳統戲曲的形式與內容,很難以一種平靜的心境去欣賞與了解。對戲曲有興趣的往往年紀比較大。由于受到了傳播的限制,公眾對傳統戲曲的理解并不多。即便是有了一定的認知,也會存在一些偏見和誤解。而傳統戲曲的曲目在內容上,要求表演者不斷地對其進行推敲,對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掌握,并利用自己生活閱歷來對曲目的內容進行解讀。而傳統戲曲中的唱念術,則是要從小練嗓子,每天練習、日復一日才能勝任。與此同時,傳統戲曲的內容具有很強的音韻感,在表演的時候,要運用到轉音等技巧,必須要經過大量的實踐才能獲得成功,這也加大了傳統戲曲的傳播難度。而在現代快速的生活中,人們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和穩定的心態來理解傳統的戲曲,他們更喜歡的是便捷、容易理解和豐富的快餐文化[2]。
為了更好地繼承和傳承傳統戲曲,讓戲曲藝術再度煥發青春,唯有對傳統戲曲進行持續的創新,方為良策。
要使我國傳統戲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文化的傳承,就必須大力發掘、培養優秀的戲曲人才,尤其要加大對戲曲骨干的培養。戲曲骨干起到表率作用,嶄露頭角,能使更多人認識到戲曲,主動接觸戲曲,積極地搜尋與其有關的信息,在此過程中關注到其他戲曲演員。這些知名或不知名、骨干和非骨干演員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進戲曲的傳播,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戲曲。為此,必須從學校、專業院團、社會力量這些方面加大對戲曲藝術人才的發掘與培養力度。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傳播媒介變得多樣化,出現了車載移動電視、網絡電視等多種形式。新媒體技術是地方戲曲創新傳播的重要手段,可以把新媒體技術和電視網絡傳播有機地結合起來,助力戲曲藝術的傳播。為了推動地方戲曲文化的傳播,各地都可以利用車上的移動電視來播放相關的戲曲作品,這樣的方式資金投入較小,傳播形式平易近人,可以更好地將地方戲曲進行推廣。同時,還可以通過廣場上的大屏電視,對當地傳統戲曲進行展示,從而拓寬戲曲的傳播渠道,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目前,我國人民的信息交流方式逐漸從單純的“面對面”交流逐步轉變為“面對面+遠程互動”的交流模式。數字化的傳統戲曲傳播手段與現代社會中人們獲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方式更為契合。傳播戲曲也要改變傳播方式。具體地說,可以將傳統戲曲中的曲目經過混剪處理,再以錄音、錄像的方式將其轉換成數字信息,將其發布到網上,讓廣大觀眾欣賞、評論。當前,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通信網絡不斷擴展,抖音、快手等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信息傳遞方式。使用這些新媒體平臺進行定期的宣傳,可以有效地將地方戲曲文化傳播出去。也可以使用微信公眾號來強化地方戲曲協會與劇團之間的聯系,用圖文并茂的方式來宣傳地方戲曲,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地方戲曲。總而言之,要充分發揮網絡快速傳播的優勢,做好地方戲曲的宣傳工作。
在新媒體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更快,這對地方戲曲的推廣不利。網絡直播這種形式,可以對這種狀況進行有效改善。網絡直播成本低,觀看方便,并且還具備了較強的交互性,能與觀眾進行雙向互動。在技術層面上,可以實現多種直播、輪播,并讓觀眾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運用網絡直播來傳播地方戲曲,能夠讓用戶們用彈幕來進行互動,觀眾可以在線觀看,加深對戲曲劇目演出、戲曲文化普及等方面的認識,從而推動地方戲曲的傳播。而視頻化的傳統戲曲欣賞方式,可以讓觀眾在聆聽到傳統戲曲韻味的同時,通過舞臺、道具、服裝等對曲目的內容有更深層次的了解,使觀眾獲得更多的體驗,讓觀眾在視覺上得到最大程度的享受。所以,要發展創新,就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適應現代信息的傳播方式,用信息化手段把經典曲目廣而告之[3]。
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播都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宣傳方法。要想對傳統戲曲進行宣傳,地方政府應當主動承擔起對傳統戲曲的保護與創新發展的責任。可以將戲曲宣傳和地方旅游相結合,讓游客了解地方民間文化和傳統戲曲,自然而然就能促進傳統戲曲的傳播。同時,在宣傳方式上,除了利用傳統的紙質媒介,還應主動利用新媒體將傳統戲曲傳播開來。新媒體具有受眾面廣、傳播途徑多、傳播速度快等優點,將傳統戲曲與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結合起來,能將傳統戲曲的魅力展現給更多的觀眾。
與此同時,在宣傳方面,不能僅限于傳統的戲曲表演,還可以通過選秀、比賽、綜藝節目等方式,來獲得大眾更多的關注。
很多民間戲曲是從田野里走出來的,因此有著廣大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環境發生了改變,一些地方戲曲類型逐漸被邊緣化。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許多傳統地方戲曲的生存陷入困境。要想更好地推動地方戲曲的傳播,就必須建設地方戲曲的數據庫。可以開設“珍稀劇種”欄目,不斷拓展地方戲曲藝術資料庫,充分挖掘傳統唱腔,強化對戲曲文化的傳承,促進地方戲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也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來彌補地方戲曲傳播中的缺陷,通過新媒體技術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建立地方戲曲傳播矩陣,讓大眾能夠更好地了解地方戲曲的全貌。此外,中國戲曲有歌唱、吟誦、打斗、舞蹈等表演內容,可以運用新媒體方法,將地方戲曲中的音樂、表演、美術等元素進行剝離,充分發揮三維技術的動作捕捉技術,在此基礎上進行建模,配合計算機操控,通過虛擬戲曲舞臺將這些表演內容呈現在觀眾面前,從而實現唱腔的創新,促進地方戲曲更廣泛傳播。此外,運用新媒體技術,可以突破傳統地方戲曲在傳播過程中的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構建短微產品,可以提高地方戲曲與觀眾的黏性,進而更好地傳播地方戲曲[4]。
綜上所述,戲曲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文化形態,具有極大的審美藝術價值。然而,由于時代、環境的劇變,中國傳統戲曲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難題。為了傳承和發展中國戲曲,要積極地運用現有的社會資源,進行大膽創新,為我國傳統戲曲在當代的發展與傳承尋找一條新的道路。■
引用
[1] 趙佳妮.承文化根脈舞民族正聲:論戲曲元素在當代民族舞劇創作中的應用[J].戲曲之家,2022(22):54-56.
[2] 徐嬋.現代化語境下傳統戲曲觀演空間的設計創新[J].戲曲之家,2022(11):15-17.
[3] 張軼秋,李旭,高洋.非遺彩調劇在廣西大學彩調戲曲中的創新與實踐:以校園音樂短劇《在那遙遠的小山村》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2(17):76-77.
[4] 王衛星,朱杭燦.越劇《核桃樹之戀》:紅色題材戲曲的當代表達[J].中國戲曲,2022(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