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瀅/文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步入新時代,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作為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在促進農村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根本。本文將從文化角度切入,對鄉村振興工作展開討論,以期為社會大眾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目前的城鄉二元結構體系下,如何有效地化解城鄉差異、進行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首要問題。唯有有效地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提升農民的生活和社會環境治理水平,才能縮小城鄉差異,進一步建設生態農村,推動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可以概括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了實現其總體要求,不但要提高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速,還要提高我們國家的經濟質量。農業是第一產業。有關部門非常關注“三農”問題,高度關注農村問題,并針對農村發展的各個方面,給出了具體的發展方向,增強了人民群眾對鄉村振興的信心,為廣大農村居民構建一個美好的前景[1]。
鄉村振興關鍵是要提振、激發農民的信心和力量。只有加強鄉村文化的振興,才能幫助農民樹立發展信心、振奮精神、生發激情,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以文鑄魂。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根本。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發揮文化凝聚人心、堅定信心、引導村民的作用,提振精氣神,激發廣大農民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掘鄉村傳統文化的底蘊、精神和價值,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強有力支撐。塑造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的鄉村思想文化體系,挖掘鄉村本土紅色資源和傳統文化資源,采取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優秀文化深入傳播,更好地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揚革命文化,提升鄉村文化教育的生動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鄉村文化軟實力[2]。
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需要堅持按照優質、高效、綠色、生態、低碳、健康的科學發展觀,加速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需要注重科技創新和轉化,推動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這將有助于提高鄉村的綜合發展實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加可靠的文化支撐需要各級領導和工作人員做好如下的工作。第一,要將糧食的生產安全擺到農村的首要位置,要有“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觀念,貫徹科學的、高產的、低碳的糧食生產理念,創造一個綠色的、健康的、富裕的國家以及完善的糧食供應系統。第二,要樹立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先導、以質量為先的現代化農業理念,以全方位的戰略方式來推動我國的農業產業發展。
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基層文化服務機構和文化工作者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農民進行宣傳和教育,幫助農民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是要確立“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創造幸福人生”的人生觀,繼續弘揚“勤儉節約,科技致富”的優秀傳統,為和諧、為健康、為美好而奮斗,為建設一個快樂的新農村而辛勤勞作和貢獻。二是要把幸福家庭的創建與新農村的創建有機結合起來,要明白“大河有水小河滿”的道理,只有在集體富裕和集體幸福之后,家庭幸福和家庭富裕才是永恒的富裕和幸福。每位村民在創建自己的幸福家庭的過程中,要以集體富裕和集體幸福為首要目標,要注重村民之間和村民與村級組織之間的互幫互助和共建共享。三是要指導農戶加大對生活質量的合理投入,比如加大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生活衛生等方面的投入。
信息科技的運用,為文化傳播提供了嶄新的經驗,提升了傳播效能。發展先進的文化可以讓大眾的文化得到強化。與此同時,還可以指導農民們形成具有創造性和現代化的生產思想,讓他們可以在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適時地對現有的發展模式進行調整,達到創新發展的目的,將傳統的粗放式的農業經營和管理模式逐步轉變過來。推動個人農戶間的互動及溝通,并加強農戶對市場發展及變遷的了解。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加強文化建設,協助農戶進行創新的生產經營活動,形成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全新的局面。只有通過提高認識,農民才能明確個人利益、團隊利益和產業利益的相互聯系,積極保護團隊利益,培育農民的共同發展觀念,從而形成團隊協作精神,增強其風險發展意識、集體意識和大局意識,形成較強的社會建設凝聚力,推動農村社會科學發展新模式的形成。
在農村經濟發展和精準扶貧工作中,農民始終是建設工作的重點,同樣也是推進農業改革的重點。要想將農村經濟建設工作進行下去,就要從農村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出發。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以緩和當前農村發展中存在的矛盾,打破原有的障礙,實現農民的思想解放,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政治觀。對新農村的建設而言,僅對其進行改造和升級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逐步地融合到其自身的建設工作中去,讓農民可以根據城鎮化發展的思想方式和生產管理方式,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從而達到更好的發展[3]。
鄉村振興離不開充足的人力資本。其中,有文化、有理想、懂科技的農民是農村振興的主體力量。懂得政策、善于管理等具備綜合生產力的新型農民,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開拓者。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傳統的農業生產到現代化農業生產過渡的重要階段,農戶原有的生產方式等問題亟待解決。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管理方式等都無法與多元化、市場化、工業化相適應,無法與智能化、大數據、云計算等為特點的現代農業相匹配。在面臨著巨大的變化的情況下,要想應對當前的大變化,就必須要對農民進行與現代化生產相關的知識、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等職業技能的訓練,持續提升農民的現代農業生產的整體水平,這樣才能夠與當前的農業領域中所發生的一百多年來的大變化相匹配,而鄉村群眾文化的建設就是要以農民的實際需要為基礎的[4]。
產業是實現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物質載體。在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基層文化服務機構幫助農村精準定位、挖掘特色,發揮了明顯的功能:一是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出了各種各樣的本土文化人才,創造出了豐富的本土文化產品,開辟了多元化的文化產業致富道路。比如,在“千名專家助千企”專項行動中,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創意學院專項對接幫扶淳安縣王阜鄉的“八都麻繡”非遺文創開發項目;淳安梓桐鎮被杭州市文化部門命名為“杭州民間書畫之鄉”;富陽等地的春耕秋收研學活動發展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二是依托農家樂的特色農產品,發展大眾喜愛的生態觀光旅游產業,推動了文化和農業的融合,形成了一個快速發展的綜合性的經濟格局。三是通過發掘和整合當地的歷史文化遺跡和自然景觀,開發當地的文化和旅游產品,帶動農村文化和旅游業的發展。
當前,大部分的鄉村民眾的文化活動都是以單純的休閑為主要目標,缺少針對性、長遠的鄉村振興規劃和目標,鄉村文化活動與鄉村經濟建設、鄉村產業振興、鄉村社會治理等工作相脫離。在農村文化中心、博物館、圖書館這些組織中,文化服務等組織的作用仍然是最大的,但它們并沒有積極地承擔起鄉村振興戰略的一些職能。為此,要完善文化助推鄉村振興的機制,統籌全局,推動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的內涵包括產業、人才和文化。而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也是最難以落實的一部分。因此,需要有復合型人才來扛起重擔。這些人才應具有宣傳教育、科技、文藝等方面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管理、策劃、組織、營銷等全方位的能力。鄉村振興要大力培養文化專干。在實際工作中,文化專干要進行深入研究,成為可以擔負起鄉村文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任的人才。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創新,為鄉村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除此之外,政府和社會各界還需共同努力,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為培養多面手人才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臺。只有讓更多的專業人才投身到鄉村文化建設中,才能夠推動鄉村振興的步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5]。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如何發掘和利用鄉村振興的各類資源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其中,運用群眾文化建設的方法和手段,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激活鄉村振興的各類資源,同時也可以促進鄉村文化的發展。在實踐中,可以利用婦聯組織和老年協會等資源,讓農村婦女和老年人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農村婦女和老年人是鄉村文化的主要傳承者和參與者,他們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文化傳統,在鄉村振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此外,還可以充分發揮農村文化組織的資源優勢,創作出具有鄉村振興主題的節目,營造文化氛圍。在這方面,各個鄉村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和實際情況,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提高資源開發效率。這樣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也可以促進當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政府需要繼續加大對農村文化的支持力度,開展定向科技幫扶、整合資源構建全域式立體化科普服務體系,同時也需要加強對文化組織的培訓和指導,提高他們的文化創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統籌推進數字化改革,用好《科普中國》等文化載體,以數字賦能鄉村振興。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揮農村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為實現鄉村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總而言之,文化建設工作可以充分激發農民的主觀能動性,有效提升他們的整體素質,從而增強他們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配合程度和自主發展意識,深入推進“三農”工作的協調發展。■
引用
[1] 桑田.淺析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J].農家參謀,2020(14):272+284.
[2] 和平.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魂”[N].吉林日報,2022-3-21.
[3] 陳桐影.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群眾文化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新西部,2020(12):21-22.
[4] 于利.論群眾文化建設對鄉村振興工作的推動作用[J].參花(上),2022(8):125-127.
[5] 夏皓.新時代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探討[J].今古文創.2021(1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