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鋒 齊結結 牛巧玲
(1.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康復教研室,山東 菏澤, 274000;2.菏澤醫學專科學校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山東 菏澤, 274000)
兒童孤獨癥屬于一種精神心理疾病,多發于嬰幼兒時期,主要癥狀表現包括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還有一部分患兒伴隨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和智力障礙。若未能針對兒童孤獨癥予以及時有效的治療干預,隨著病情遷延,患兒的各種孤獨行為癥狀會越來越嚴重,不利于兒童未來的健康成長,還可能會影響家庭幸福生活指數[1-2]。目前,該病主要以藥物配合各種干預措施進行治療,不同的干預方案對于患兒的治療作用不同。有研究發現社會功能為主線的綜合干預模式在治療兒童孤獨癥的過程中可以發揮出較大作用,有助于緩解各種孤獨癥行為癥狀,取得較好的療效[3]。為研究佐證這一臨床結論,筆者此次特從菏澤醫學專科學校附屬醫院中抽取40 例患兒展開分組治療干預觀察,相關研究資料方法和結果數據統計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2 月—2022 年12 月菏澤醫學專科學校附屬醫院接收診療的40 例兒童孤獨癥患兒為觀察對象,將之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 例。對照組患兒年齡3~10 歲,平均年齡(6.24±1.48)歲;男性患兒11 例,女性患兒9 例;病程3 個月~2 年,平均病程(1.05±0.26)年。觀察組患兒年齡3~10 歲,平均年齡(6.19±1.51)歲;男性患兒12 例,女性患兒8 例;病程5 個月~2 年,平均病程(1.08±0.24)年。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每位患兒家屬均知情并表示自愿同意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菏澤醫學專科學校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研究批準和支持。
納入標準:(1)符合兒童孤獨癥臨床診斷標準者[4];(2)臨床資料完善者;(3)既往病史明確者。
排除標準:(1)先天發育不足的患兒;(2)患有惡性腫瘤的患兒;(3)合并其他嚴重器官功能衰竭疾病的患兒;(4)治療依從性差的患兒。
對照組采取常規干預模式進行治療,主要以行為干預為基礎展開治療,結構化教育是主線,社交訓練是重點。在對患兒的病情進行評估之后,采取針對性干預治療。例如對于存在行為問題的患兒,采取行為分析療法;對于存在社交障礙的患兒,指導其進行社交訓練;對于存在語言溝通障礙的患兒,實施語言溝通訓練;對于軀體協調有問題的患兒,要進行結構化教育;對于存在感覺統合異常的患兒,要進行感覺統合治療干預。
觀察組采取以社會功能為主線的綜合干預模式進行治療。首先,要對患兒的社會功能進行階段劃分,階段又細分為若干層次;在治療前,對患兒處于哪個階段哪個層次要進行詳細定位,制訂出相應的治療方案。其次,按照階段層次進行治療,對于處在社會關注階段的第一層次患兒,治療的方向主要在提高其動作關注和模仿能力上,可以進行“一對一”游戲、音樂治療和感覺統合治療等。在音樂治療時,務必要收集患兒感興趣的樂曲,如此才能使其投入其中。在“一對一”游戲過程中,要引導患兒進行動作模仿,培養其模仿能力和行為關注力。在患兒的動作關注和模仿能力得到提高后,可以過渡到第二個層次的治療,即語言關注和模仿,這個階段主要進行語言溝通訓練,增強患兒對語言的認知,采取發音訓練、句子閱讀的方式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此階段若患兒還存在明顯的行為問題,那么還應該增強行為干預,后期階段層次的干預方式以此類推。兩組患兒均持續治療6 個月,5 d/周,5 h/d。為了確保患兒能夠嚴格遵醫囑進行治療,必須要叮囑其家屬按時報告其治療進度,醫師也需要不定期地通過電話或者微信等方式聯系患兒家屬主動了解相關治療干預進程。
觀察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干預治療前后孤獨癥行為癥狀評分和患兒家屬對治療的滿意度。
臨床療效:根據孤獨癥治療評估量表(ATEC)將患兒治療后的恢復狀態劃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幾種情況。顯效:患兒的語言障礙、社交障礙、刻板行為模式等臨床癥狀均得以顯著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得以顯著提高;有效:患兒的相關臨床癥狀均有一定程度減輕;無效:病情與治療前無異或加重[5]。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孤獨癥行為癥狀:采取孤獨癥行為量表(ABC)和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進行分值評定。ABC 量表包括57 個評分條目,涉及孤獨癥患者的感覺、行為、情緒、語言、生活自理等方面,總結為5 個因子,感覺S(9 個條目,30 分),交往R(12 個條目,35 分),軀體運動B(12 個條目,28 分),語言L(13 個條目,31 分),生活自理S(11 個條目,25 分)。評分情況如下:總分<53 分,視為篩查結果陰性,總分≥53 分和≤67 分,視為篩查結果陽性,總分≥68 分,輔助診斷為孤獨癥。量表評分以癥狀程度呈正比,即評分越高,表明孤獨癥行為癥狀越嚴重;CARS 量表主要從人際關系、模仿、情感反應、軀體運用能力、與非生命物體的關系、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視覺反應、聽覺反應、近處感覺反應、焦慮反應、語言交流、非語言交流、活動水平、智力功能以及總的印象這15 個方面來進行評估,每個項目都分為1~4 分,總分為15~60 分。評分情況如下:總分>30 分可考慮為孤獨癥,總分在30~36 分,為輕中度孤獨癥,總分>36 分并且5 項以上≥3 分,為重度孤獨癥[6]。
治療滿意度:采取菏澤醫學專科學校附屬醫院自制問卷調查表的形式進行調查分析,根據Cronbach’α 系數檢驗,本次問卷信度值在83.36%,具有較高的信效度,回收與發放問卷均為40 份。本次問卷涉及的問題主要包括治療效果、回答患者及家屬相關治療疑問的態度、入院時的接待、后續干預治療指導等,總分100 分,90 分及以上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滿意,70 以下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需2 人及以上進行共同錄入確認,以Windows Excel 軟件建立數據庫,具體借助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呈正態分布者以(±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兩個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使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用非參數檢驗,結果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n(%)]
兩組患兒經干預治療前,其孤獨癥行為量表(ABC)和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經干預治療后,兩組患兒的孤獨癥行為量表(ABC)和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干預治療前后孤獨癥行為癥狀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干預治療前相比較,*P<0.05。
?
觀察組患兒家屬對干預治療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家屬對干預治療的滿意度比較 [n(%)]
兒童孤獨癥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亞型,據相關調查,全球這種病癥的患病率為萬分之三到萬分之四,但近年報道有增高的趨勢[7]。而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的數據,美國孤獨癥患病率在1‰~2‰。國內未見孤獨癥的全國流行病學調查數據,僅部分地區作了相關報道,如2010 年報道廣東孤獨癥患病率為0.67%,深圳地區高達1.32%[8]。該病的具體致病因素尚不確切,但根據現有大量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分析,發現大多可能與遺傳、圍產期因素、免疫系統異常、神經內分泌和神經遞質功能失調等相關,其中,遺傳因素對孤獨癥的作用已趨于明確,但具體的遺傳方式還不明了[9-10]。該病雖然無較大生命安全風險,但對于兒童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要想降低該病對兒童健康成長的不利影響,除了給予兒童多方面的關愛以降低該病的發病率之外,最主要的還是找到有效治療干預方法[11]。
兒童孤獨癥患兒除了在語言交流、社交、興趣范圍、行為等方面存在問題外,智力發育也可能存在異常,大多孤獨癥患兒存在智力缺陷,只有少部分智力正常,而這部分智力正常的患兒也被稱為高功能孤獨癥[12-13]。但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和普通兒童有較大差異,需要接受治療,才能逐漸減輕這種孤獨癥行為癥狀。現如今,該病有訓練干預和藥物治療兩種方式可選,就安全性和可行性來看,訓練干預治療的優勢更明顯[14]。由于不同孤獨癥患兒的具體表現不同,制訂的干預方法也不一樣,很多還缺乏循證醫學的證據[15]。但有研究發現,以社會功能為主線的綜合干預模式可以在治療兒童孤獨癥中取得較為理想的療效,干預后可有效降低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的評分,還可改善語言表達和社交障礙[16]。本研究中,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采取了以社會功能為主線的綜合干預模式和常規干預模式的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更佳,具體表現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孤獨癥行為量表和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評分均更低,患兒家屬對治療也更滿意(P<0.05)。該研究結論和以往同類型研究結果具有高度相似性,這充分表明了在治療兒童孤獨癥中,社會功能為主線的綜合干預模式的作用明顯,且應用價值得以確切印證。究其原因,以社會功能為主線的綜合干預模式的治療目標更明確,所有的干預措施均是圍繞改善患兒社會功能障礙而制訂的,主要是從提高社交能力的角度來展開整個治療干預流程[17-18]。分階段分層次的治療干預方式考慮到了患兒的個性化差異,對于不同病情的患兒實施針對性的治療干預可以獲得更為高效的治療效率,對于糾正異常行為和興趣有顯著效果,并且可以促進患兒認知能力的提高,使其逐漸融入社會群體,促進未來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以社會功能為主線的綜合干預模式治療兒童孤獨癥效果顯著,有助于快速緩解孤獨癥行為癥狀,增強其語言交流和生活自理能力,是一種應用價值較高的干預治療方式,可以考慮后期進一步增強其應用實施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