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燕 粟 芳 仇新娟
(無錫市人民醫院EICU,江蘇 無錫, 214000)
重癥肺炎(severe pneumonia,SP)是ICU 常見急危重癥之一,且病情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如果臨床未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處理,可能會加重患者疾病嚴重程度,進而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當前臨床上對重癥肺炎患者多應用抗感染治療,但是常規治療雖然能夠消除患者炎癥反應,但是對于整體效果有限,而且長期使用抗生素還會導致耐藥性的增加[2]。所以,在對癥肺炎患者選擇護理措施進行護理的同時,實施科學的護理管理方案,對于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提升患者預后水平具有重要價值[3]。基于benner 理論的護理管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臨床上多將benner 理論應用于護士分級標準的制訂、護士的繼續教育以及護理人力資源管理等,benner 理論被認為應依照各個階段的護理人員成長特征制訂不同培養計劃,進而提升護理人員的實踐能力,提升臨床護理質量[4]。因此,為了提升ICU 重癥肺炎患者的護理質量,本研究選取重癥肺炎ICU 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benner 理論分層護理對重癥肺炎ICU 住院患者的應用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3 月—2023 年2 月無錫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0 例重癥肺炎ICU 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無錫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s)/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s)/n]
?
納入標準:(1)符合重癥肺炎診斷標準。主要標準:①感染性休克需要血管收縮劑醫治;②需要有創機械通氣。次要標準:①呼吸頻率≥30 次/min;②氧合指數(PaO2/FiO2)≤250mm Hg(1 mm Hg≈0.133 kPa);③多肺葉浸潤;④意識障礙/定向障礙;⑤氮質血癥(血尿素氮≥20 mg/dL);⑥血細胞減少(白細胞水平<4.0×109/L);⑦血小板減少(血小板<10.0×109/L);⑧低體溫(T<36℃);⑨低血壓,需要強力的液體復蘇。符合1 項主要標準或3 項次要標準以上者可診斷為重癥肺炎,考慮收入ICU 治療[5]。(2)入住ICU 進行治療。
排除標準:①合并手術或創傷者;②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③惡性腫瘤放化療者;④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且凝血功能異常者;⑤入院后24 h 內死亡者;⑥有器官移植史者;⑦合并意識障礙者;⑧中途退出或不配合研究者。
對照組對所有患者進行環境管理、氣道管理、飲食指導、出院指導等基礎護理。(1)環境管理。嚴格按照消毒滅菌標準對病房進行消毒,預防感染發生,并保持溫濕度適宜的病房環境。積極對安全隱患進行排查,加強對患者的安全管理。對患者護理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對于合并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肺炎患者需加強日常管理,每日進行評估記錄。(2)氣道管理。定期更換、消毒氣道管理的相關用具和器械,記錄使用情況,并為患者進行器官中分泌物細菌培養實驗,遵醫囑為患者進行抗生素治療。(3)加強飲食、口腔、營養護理、生命體征監測、無菌操作以及基礎護理工作。(4)患者出院后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指導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叮囑患者按時服藥,定期到院復查。所有護理均由科室1 名護士長和8 名責任護士輪流值班完成。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benner 理論分層護理。(1)基于benner 理論的護理小組建立與分層。①組間護理小組與考核,編制ICU 重癥肺炎患者護理知識考核問卷,其中包括重癥肺炎護理標準、相關知識、護理項目等內容,共50道題目,每題2 分,總分數最高為100 分。選取20 名ICU 護理人員進行考核問卷作答,由現場考核人員指導護理人員進行問卷填寫,共回收問卷20 份,最終結果表明,>95 分的護理人員3 名,86~95 分的護理人員5 名,76~85 分的護理人員10 名,<75 分的護理人員2 名。將所有20 名填寫考核問卷的護理人員納入到研究小組中,另外研究小組還包括重癥肺炎主任醫師1 名,住院醫師2 名、護士長1 名。②護士層級劃分,依照benner 理論將責任護士分為新手和初級進階者(N1)、勝任者(N2)、精進者(N3)、專家(N4)4 個等級。N1級:護理考核分數<75 分且工作年限<3 年;N2 級:護理考核分數為76~85 分且工作年限3~5 年;N3 級:護理考核分數為86~95 分且工作年限6~10 年;N4 級:護理考核分數>95 分且工作年限>10 年。(2)基于benner 理論的層級責任劃分。依照護理人員上述層級分布情況來劃分其層級責任。N1 級:與家屬溝通、健康知識教育、基礎護理、重癥肺炎患者生命體征監測;N2 級:緊急情況處理、N1 級護士培訓、危重癥肺炎患者監護;N3 級:參與護理科研項目和護理教學、N2級護士培訓、危重癥肺炎患者的獨立護理;N4 級:分層培訓、護理創新與主持科研項目、N3 級護理人員培訓、臨床護理研究。(3)基于benner 理論的護士分層培訓。①N2 級護士對N1 級護士的培訓,其中主要包括授課帶教培訓法,應用集中授課和臨床帶教為主,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ICU 重癥肺炎患者的照護、常見并發癥與處理方式、重癥肺炎相關知識等。帶教內容主要包括ICU 重癥肺炎患者生命體征監測、滅菌管理、營養方式以及氣道管理等,培訓周期共10 d,最終考核內容以問卷與模擬操作為主,最終需模擬操作≥30 分、問卷≥80分則考核合格。②N3 級護士對N2 級護士的培訓,培訓方法為視頻模擬教育法,挑選重癥肺炎相關的護理影像視頻,包括體征監測、滅菌和營養指導等,組織N2 級護理人員機體觀看視頻,完成后開會對視頻內容進行總結,共培訓7 d。③N4級護士對N3 級護士的培訓,主要以實物模型演示重癥肺炎患者的體征監測、滅菌和營養指導為主,并由N3 級護士進行自我演練,隨后由N3 級護士創作操作情境,例如創設對患者采取的氣道管理、無菌操作等情境,由N2 級護士完成相關操作。
(1)護理質量:由護理部負責人在干預后自擬調查量表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進行評價,其中包括護理質量管理、護理文書質量、急救護理質量、特級護理質量、消毒隔離質量進行評價,每項總分為20 分,共100 分,分數越高代表護理質量越好[6]。
(2)不良事件及并發癥: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肺氣腫、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誤吸、壓力性損傷、墜床等不良事件及并發癥,不良事件及并發癥發生率=(肺氣腫+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誤吸+壓力性損傷+墜床+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預后情況: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呼吸機使用時間、ICU 住院時間和總住院時間,并采用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APACHE Ⅱ)評分[7]評價患者干預前與干預1 周后的疾病嚴重程度,其中包括急性生理評分(12 項)、年齡評分及慢性健康評分3 部分,各項分值之和加上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評分(15 減去實際GCS評分)即為急性生理狀況評分(APS),最低0 分,最高60 分。慢性健康狀況評分(CHS)則是指患者入ICU 前3~6 個月的健康狀況,最低0 分,最高5 分;年齡最低0 分,最高6 分。總分值范圍為0~71 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疾病嚴重程度越高。
采取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進行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質量管理、護理文書質量、急救護理質量、特級護理質量、消毒隔離質量以及護理質量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質量對比 (±s,分)
表2 兩組護理質量對比 (±s,分)
?
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及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事件及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n(%)]
觀察組患者呼吸機使用時間、ICU 住院時間和總住院時間明顯短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患者APACHE Ⅱ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APACHE Ⅱ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 (±s)
表4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 (±s)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質量管理、護理文書質量、急救護理質量、特級護理質量、消毒隔離質量以及護理質量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采取benner 理論分層護理可改善ICU 重癥肺炎患者的臨床護理質量。這主要因為benner 理論分層護理能夠及時發現不同級別護士關于重癥肺炎患者護理過程中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方面的不足,進一步為培訓指明方向,逐漸改善重癥肺炎患者的護理質量[7-8]。另外,通過護理人員技能操作責任的確定,能夠將職責落實到個人,明確了護理人員可以依靠的相關操作原則,為護理人員設置了持續改進護理質量的目標[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及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benner 理論分層護理可降低重癥肺炎患者不良事件及并發癥發生率。分析其原因,本研究在benner 理論分層護理中,組建了分層護理小組,并確定各個分層護理人員的職責情況,結合分層護士的實際情況制訂與其相適合的護理模式[10]。采取此種護理模式能夠分別依照重癥肺炎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護理人員,同時進行有效培訓,確保重癥肺炎患者能夠得到更科學的護理管理,能夠提升護理質量的同時,讓患者得到更細致的照護,減少并發癥及不良事件發生率[11-12]。另外,benner 理論分層護理可通過對護理人員分層次培訓,提升護理人員對重癥肺炎常見并發癥情況的了解,在護理過程中能夠更加注重對患者并發癥的預防[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呼吸機使用時間、ICU 住院時間和總住院時間明顯短于觀察組(P<0.05)。干預前,兩組患者APACHE Ⅱ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APACHE Ⅱ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采取benner 理論分層護理能夠減少患者住院時間和呼吸機使用時間,改善預后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采取benner 理論分層護理提升了臨床護理質量,加強患者持續感染、營養供給和并發癥的預防情況[14]。同時,benner理論分層護理管理,通過護士的層級劃分,對護理人員的接受能力和業務技能采取了針對性培訓方案,包括案例研究、視頻模擬教育以及授課帶教培訓等方法,實現針對性培訓,強調了優質護理的重要性,提升護理人員風險處理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了其護理能力,進一步輔助改善了重癥肺炎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減少其住院時間[15]。
綜上所述,對ICU 住院的重癥肺炎患者采取benner 理論分層護理可改善對患者的整體護理質量,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及并發癥發生率,減少患者住院時間和呼吸機使用時間,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改善預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