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英
過去5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60.2%提高到65.2%——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組數據受到多方關注。
城鎮化率30%—70%一般被認為是城鎮化快速發展區間。1996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30.48%,首次邁入這一區間,經過20多年發展,目前正逐步接近70%。城鎮化率超過70%,被視為一個國家步入中等發達水平的標志。
中國未來城鎮化進程將面臨哪些挑戰?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的關系是怎樣的?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下一階段從何處發力?
城鄉融合是把鄉村、鎮、縣城、小城市、大都市納入一體,形成城鄉連續體。
城鄉融合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結合起來看,不能只關注城鎮化率的提高,也不能撇開城市化規律討論鄉村發展。
城鎮化率達到70%以后,城鄉形態應該有城市、城鄉融合空間(郊區)、鄉村三個形態。
以美國為例,上述三種形態表現得非常典型。美國的城鄉融合空間(郊區)很發達,郊區人口總量的增長高于中心城市和鄉村,中心城市人口凈遷出,郊區則成為凈遷入地。
城鄉融合空間(郊區)對城鄉關系的重要性,在于其解決了城市化進程中城鄉差距如何縮小的問題。隨著郊區的發展,大量要素往郊區轉移,中心城區和郊區的收入差距出現逆轉——這是城鄉差距的第一次縮小。郊區不斷發展,引領鄉村融入,出現鄉村復興,鄉村經濟更加多樣化,進而帶動鄉村的收入增加——這是城鄉差距的第二次縮小。
再以英國為例。英國有著非常典型的城鄉連續體,即農村(指農村人口大于80%的地區)、大鄉村(農村人口占比50%-79%)、有顯著鄉村區域的城市(農村人口占比26%-49%)、中小城市/城市群、大都市等不同等級、不同功能的板塊組成的連續體。在城鄉連續體形成過程中,英國鄉村的功能、形態、產業變得更加豐富。
從發達國家發展實踐可以看出,城鄉融合空間對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國的城鎮化還存在著一定的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從都市圈看,目前38個都市圈中只有8個地區人均GDP增速超出全國平均水平。人口依然在向沿海和大城市都市圈集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人口保持增長,但都市圈內部的城市連接性還不夠理想,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主城區相對獨立,與臨近城市的融合性還有很大空間。
從土地和人的關系看,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的城市化。土地方面,不同等級城市都在擴張,直轄市、省會城市、地級市和縣級市的面積普遍增長。人口方面,直轄市、省會城市的中心城區和外圍地區人口都在增長;部分非省會地級城市中心城區人口增長,外圍地區人口流失;離中心城市較遠的地級城市,土地城市化但人口沒有集聚;非沿海地區的縣級城市人口普遍流出,戶籍人口普遍高于常住人口。與此同時,即便在直轄市、省會城市、副中心城市等超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這表現在公共服務不充分,進城的人還不能平等地享受城市居民的權利。
從鄉村地區看,目前存在“人―地―業―村”失衡的問題。鄉村人口在外流,但這個流動半徑在縮減,農民工更傾向于在本地或者省內就近就業。從鄉村人口的回流情況看,農一代返鄉回到鄉村,農二代主要回到縣城。外流人口不會放棄耕地、宅基地,回流人口未必回到鄉村,這就導致鄉村土地的碎片化,而土地碎片化的后果是鄉村發展產業難,產業規模小、缺乏競爭力。從大的數據看,當下從事第一產業的占比22.9%的人口僅創造了占比7.3%的GDP。

8月23日,浙江省湖州市八里店鎮環境優美的農民安置社區 ( 翁忻旸/ 攝)
未來,在城鎮化持續深入的進程中,如何構建城鄉融合新形態?
首先,要破除單向城市化思維,也要避免重蹈鄉建思維,只有在城鄉融合形態下重構鄉村,才能解決鄉村的系統問題。一定要意識到,城鄉融合是把鄉村、鎮、縣城、小城市、大都市納入一體,形成城鄉連續體。
具體來看,省會城市需要進一步發揮要素聚集功能;地級城市需要思考向何處去,怎樣把城鄉打通;縣城要承擔城鄉轉型的樞紐功能,不能像過去一樣只知道新建產業;鎮應當納入整個城市體系的重要節點,不是簡單的行政需要;最后是村,大部分村納入鄉村系統,打破碎片化格局,少部分村成為村鎮。
事實上,浙江、廣東等地區已經在自然地形成以都市圈為核心、將村鎮納入城市的城鄉連續體。在這些城鄉連續體中,大城市的郊區承擔著城鄉融合的功能,成為具有活力的發展空間,縣城則成為連接村鎮的樞紐。
下一階段鄉村系統的重構,同樣涉及人和土地兩個部分。
就人口而言,流出的人口如何回、以怎樣的方式回,新的經營者如何落村等諸多問題,要分為兩類鄉村來考慮:人口流入村和人口流出村。前者要成為城鄉連續體中的村鎮,保障流入人口平等的權利。后者眼下的問題涉及三代人:農二代應當落城,期待農二代回村是不負責任的;農三代應當入城,成為城市的一分子;農一代要有條件在鄉村體面地老去。
就土地而言,必須要解決土地碎片化問題。要對耕地進行整合,即集中耕地的經營權。還要對宅基地進行整合,比如可以把幾個小村合成相對大一點的村,形成村鎮,宅基地跨小組配置。當村莊的耕地和宅基地得到整合,碎片土地就能成為大塊土地,農村產業就有發展空間。
有了更多發展空間,中國鄉村的產業應該兩條路一起走。一條路是“一縣一業”的產業體系,推動具有優勢的產業規模化,形成加工、儲存、冷藏等分工,形成品牌,擴大市場。另一條路是精致農業道路,并非所有鄉村都要發展規模化農業,也可以發展精品化的地方特色農業。
可以預見,城鄉融合形態下的鄉村會是非常美麗的畫卷,鄉村將真正成為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