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佐東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內涵博大精深。中華傳統文化符號中蘊含著優秀的思維方式、審美標準、價值理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與研究生思政課具有契合性。從思政內容、價值顯現兩個角度探討研究生思政課中華傳統文化符號案例教學資源庫的構建,提出構建途徑,是豐富研究生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舉措,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的體現。
關鍵詞:研究生 思政課 中華傳統文化符號 教學資源庫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保?]由此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對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同時對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研究生思政課要汲取、挖掘其中有益的思想觀念、道德意識、文明素養、價值規范等等,對研究生進行理想信念、愛國主義以及道德規范等教育。中華傳統文化符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中華傳統文化符號教學資源庫可以提升研究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觀念來涵養研究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一、中華傳統文化符號與研究生思政課具有契合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3]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現形式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其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為輔。大學生是受教育對象,教育者以社會主流觀念、道德觀念以及政治觀念等為主要內容,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目的,利用有效的方法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讓大學生在接受教育理論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4]。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應用于研究生思政課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應有之策。
(一)中華傳統文化符號內涵
恩斯特·卡西爾在《人論》中定義符號:“(符號是)一種可以通過某種不言而喻的或約定俗成的傳統,或通過某種語言的法則去標示某種與它不同的另外的事物的事物。”[5]他認為人是“符號的動物”,所有文化生活形式都是符號形式。[5]一個符號的生產與發展的背后必然有著強大及復雜的文化支撐,而文化一旦經過漫長的沉淀形成了符號,它的寓意就會具有長期性及穩定性。中華傳統文化符號是中華文化在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中漸漸積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或者地方特色、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如節日、數字、圖像、漢字、書法、古典音樂、舞獅、舞龍、貼春聯等等。這是中國幾千年以來歷史文化衍生的重要產物。
(二)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庫是研究生課程體系的需要
研究生思政課的目標之一就在于提升研究生道德素養,使其確立正確的價值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引導研究生正確處理義利、公私以及理與欲等關系,實現思政課“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建立研究生思政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庫(簡稱“符號庫”),充分挖掘符號中的思維方式、審美標準、價值理念等內蘊,是課程體系構建的需要。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庫的建設應成為研究生思政課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緊密結合,讓中華文明融入思政課,成為研究生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手段和載體。
(三)構建中華傳統文化符號庫是研究生教育的現實需要
1. 增強研究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近年來,隨著我國研究生生源渠道變廣、專業類型增多,研究生群體間知識、閱歷差異較大,他們的思想狀況也日趨復雜化。過于偏向專業知識和科研能力的提升,而對思政課不夠重視的現象日漸突出。部分研究生受國外不良文化影響,再加上了解傳統文化的渠道有限,導致他們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不夠,更有甚者,過于拔高西方文化而漠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教學資源庫,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進研究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認識與理解,實現“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自豪感。
2. 促進研究生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銜接
目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有思政課程內容相融合的較少……融合的形式較為單一。形式上的單一,也造成了內容銜接的不連貫”[6]。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資源庫,可以有效解決目前思政課中出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融合方式單一、融合不連貫、融合程度不深、效果不明顯等問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奠定基礎。
充分利用資源庫中傳統文化符號的價值觀念、象征意義及教育功能,能實現教育內容的共通和價值理念的契合。就內容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道德精神能為研究生思政課提供借鑒,比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哲學觀點、民族精神、價值理念等,能為研究生思政課提供豐富滋養,為研究生高尚思想品質的養成提供理論保障。就價值理念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當前社會的價值遵循。引導研究生深入探究中華傳統文化符號背后的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并汲取其中的精華,有利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價值觀念與研究生思政課的有效銜接。
二、研究生思政課構建中華傳統文化符號庫的維度
在研究生思政課中構建中華傳統文化符號庫,首先要分門別類進行構建,然后再對每一類符號進行介紹,包括這一類符號的形成、發展的歷史,符號的意義、價值,最后再考究經典文學、文化典籍等是怎樣描述這些符號的。這樣的梳理不僅是對符號進行溯源,同時考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哪些思政內容,中華傳統文化符號庫的思政價值邏輯是什么,從而達到建庫目的。
(一)中華傳統文化符號庫的思政內容構成
中華傳統文化符號種類繁多,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 歲時節日符號
歲時節日符號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與春節相關的符號有年夜飯、拜年、春聯、門神、年畫、窗花、“?!弊帧艋\、爆竹等等;與清明節相關的符號有掃墓、寒食、踏青;與端午節相關的符號有吃粽子、劃龍舟等;七夕節則有牛郎織女的傳說這個愛情符號;中秋節成為“團圓”符號,月宮上的神話傳說形成的符號,出現在繪畫、家具、剪紙等藝術作品中;重陽節成為孝的符號;等等。賽龍舟意味著勇敢拼搏、團結協作,掃墓、重陽節意味著要懂忠孝廉恥,春節、中秋節意味著友善、和睦,七夕節則預示忠貞不渝,等等,這些都具有思政意義,可以看作是思政內容符號。
2. 數字、圖形符號
數字符號,如“九”“三”“八”等。例如古代“九”是極多、有限之極的象征。人們追求十全十美,數字“十”是滿,但古人認為月滿則虧,物極則反,盛極則衰。因此“九”又有“滿招損謙受益”的思政教育意義。圖形符號,如傳統動植物組合形成的吉祥圖式。傳統動植物組合形成的吉祥圖,往往借助比擬、借喻、雙關、象征、諧音等表達方式,形成特定的吉祥語,即畫中有“話”,如由喜鵲和鴛鴦組成的“雙喜鴛鴦”象征夫妻恩愛,由叫白頭翁的鳥和牡丹花構成的“白頭富貴”比喻夫妻白頭偕老、富貴到老,由一頭象馱著寶瓶的“太平有象”比喻天下太平、吉祥平安,等等。這些圖形符號作為思政內容則可以啟迪學生智慧,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
3. 文字符號
中華傳統文化符號中的文字符號數量極多,很多文字本身就具有符號意義。漢字的方塊外形、結構可分合、一字一音節、同音現象多等特點造就了許多特殊的漢字文化現象,漢字通過拆字、雙關、諧音等方式,傳達相關內容。比如“德”字:“直”就是“德”的底色,“直”加上“心”旁,表示心里的正直;加上“彳”旁,體現行為的正直(見圖1)。直、徝、悳、德,是一家的眷屬。所謂“德”,既是心理上的“直”,又有動作行為上的“直”,也就是知行合一的“直”,是一種最高境界的修養。
研究生通過了解這些符號,思考這些符號發揮了哪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功能,樹立崇高理想,堅定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二)中華傳統文化符號庫的思政價值邏輯展現
在研究生思政課中構建中華傳統文化符號庫,挖掘符號本身的思政價值元素是我們的最終目標。這些思政價值元素包括思想觀念、道德意識、價值規范等等。挖掘這些元素可以為研究生思政課提供有益啟發。
1. 思想觀念
透過中華傳統文化符號,我們可以領會其中蘊含的思想觀念,汲取其中的精華。這些思想觀念是研究生思政課需要倡導的觀念,對研究生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終身學習”“終生奮斗”“履職盡責”等等。例如在了解孔子(代表知識分子的符號)時,了解孔子一生的經歷: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三十四歲問學老子,三十五歲到五十歲一直從事教書工作,五十五歲后周游列國,晚年整理了《詩》《書》《禮》《易》《樂》《春秋》等文獻。研究生應該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止,奮斗不休”的思想觀念,同時學習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觀念。另外,研究生應從孔子的事跡中學到篤實的思想觀念。比如《論語·顏淵》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做君的要像君,做臣的要像臣,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即在其位要謀其政。這一思想觀念當今仍然值得推崇。
2. 道德意識
中華傳統文化符號中蘊含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元素,包括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私德等等。在研究生思政課中充分運用中華傳統文化符號中的道德元素,可以培育學生的道德意識,塑造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更好地促進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從而實現思政課“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的目標。比如在十二生肖符號中,我們可以用“牛”的踏實與奉獻精神來開展誠實、勤奮的品德教育,鼓勵學生做“孺子?!薄巴鼗呐!?;用“羊”的符號開展品德教育,結合《詩經》中的《羔裘》篇引導學生要有“正直剛強的美德”,用“羊羔跪乳”引導學生要不忘母恩、學會感恩、懂得報恩;在解讀“七夕”這一歲時節日符號時,可以用“七仙女下凡,見到賣身葬父的董永,被他的孝行打動,決定嫁給他”這一情節,對研究生開展“孝”的教育。
3. 價值規范
價值觀對人的發展極其重要,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將影響他的人生目標、人生態度。中華傳統文化符號中包含豐富的價值觀元素,這些價值觀元素可以為研究生思政課提供價值觀教育資源,讓學生從傳統文化符號中汲取力量,樹立崇高目標,端正人生態度,積極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業。如在端午節這一節日符號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以祭祀屈原為核心的吃粽子、劃龍舟等符號,領悟屈原的人格力量,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又如,利用中華傳統文化符號對研究生開展誠信、忠貞等價值觀的教育。以作為吉祥符號的“蓮”(又稱蓮花、荷、荷花、水芙蓉等)為例,閱讀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及周敦頤的《愛蓮說》,將蓮脫俗的美,出淤泥而不染、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等品格與君子德行聯系在一起。人們在身處逆境的時候,想到的是蓮對淤泥的突破;當政治黑暗的時候,蓮又成了有志之士不同流合污的象征;面對義與利、生與死時,蓮又成了可愛而不可褻瀆、士可殺而不可辱等價值觀的表達。
三、研究生思政課中構建中華傳統文化符號案例教學資源庫的途徑
1. 開設專門課程
在研究生思政課中,我們應該設立一定課時的中華傳統文化符號課程,充分講授中華傳統文化符號的產生、發展、影響、價值內涵等,從而真正將學習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到實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課教學。
在課程開設中,首先要確定設置哪些內容,如何分類別。在所有中華傳統文化符號中,我們要盡量選擇有思政功能的內容,為思政課添磚加瓦。其次要分年級開設課程。一般來說,一年級研究生知識積累還不夠多,研究能力還不夠強,應當側重選擇形象化的符號;二年級以后可以注重理論性更強的內容。三是結合院校、專業特點開設課程,增強針對性。比如藝術類專業研究生的課程應側重于選擇藝術作品的符號;民族學類專業研究生的課程應側重選擇民俗節日、事象、風俗方面的符號。四是課程內容與研究生專業課應做到同向同行,將中華傳統文化符號案例教學資源庫在研究生思政課、專業課中同步推進,做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發展。
2. 配備專業教師
一類是國學理論教師。這類教師要對中國古典詩詞等經典文學及古代哲學與人文思想非常熟悉,能從理論上給學生進行具體的指導,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二是具有藝術背景的老師。中華傳統文化符號也常常涉及音樂、美術、雕塑等等,配備一些有藝術背景的老師,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專業的指導。
3. 設立專門場館
構建中華傳統文化符號案例教學資源庫,首先是要有專門的存放文獻資料的場館。對中華傳統文化符號的學習只停留在理論上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專門的場館供學生查閱、學習,并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學習和體驗符號中的思政教育的深刻內涵。比如可以建立形式多樣的體驗館,讓學生融入其中,接受沉浸式教育。另外,除了借助一些博物館開展教育,我們還可以針對研究生的特點建立專門場館,讓學生進行專項學習,比如建立工藝品展館、音樂博覽館等等。
四、研究生思政課構建中華傳統文化符號案例教學資源庫的拓展思考
1. 理論構建與技術參考
符號庫建設可以為研究生提供理論知識和技術參考。一是學習傳統文化理論。比如在符號庫構建維度里,對每一種符號的考究,包括其產生、發展、影響等,就是為研究生學習傳統文化,領略其中的價值提供理論支持。二是在構建符號庫的過程中,常常引用一些藝術作品來進行佐證,包括繪畫、雕塑、出土的文物等,既能為藝術類研究生提供專業學習的機會,又可以讓他們從藝術作品中了解當時的用色、構圖、工藝等技術,學習其中的精湛之處。
2. 注重增強中華傳統經典資源學習的建設
符號庫的建設啟示我們,在研究生思政課及專業課教學中,都應注重對中華傳統經典資源的學習。一是經典文學作品。例如學習四大名著中精彩的描寫手法,如人物形象的刻畫、感情的描繪、場景的描寫、語法修辭的運用等,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是中國古詩詞。在構建符號庫中,對古詩詞的引用,可以讓研究生增強對我國古詩詞的了解,進一步學習詩詞中的情感,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從白居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中了解詩人關注民生的情懷。又如在對數字符號“九”的介紹中,我們可以引用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李白的“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張籍的“逢高欲飲重陽酒,山菊今朝未有花”;白居易的“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李清照的“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等等。
3. 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符號案例教學資源庫的有益元素
中華傳統文化符號豐富多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周易》有“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百姓日用而不知”之說,說明文化對人們的重要性,也說明了我們對身邊的文化了解常常是浮于表面。在研究生思政課教學中,我們應從不同角度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符號中的思政元素,廣泛運用于教學,這樣方能切實讓研究生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加快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6.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6.
[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4.
[4] 劉鑫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南:河南工業大學,2021.
[5] [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19.
[6] 鄭天祥.高校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研究[J].中國軍轉民,2022(20):72-73.
基金項目:2022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2022年度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案例教學資源庫開發與應用研究” (JGY2022254)。
(責任編輯:劉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