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彥, 王艷輝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a.馬克思主義學院;b.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遼寧撫順 113001)
隨著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我國的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都具有了新的時代特征。理論研究成果將新時代二者的關系界定為:“勞動教育能夠為創新創業提供正確引導,創新創業又為勞動教育注入創新活力[1]。202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深化產教結合,改進勞動教育方式。強化誠實合法勞動意識,培養科學精神,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人才培養政策的相繼落地又進一步拉近了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關系。“勞創融合”培養創新型技能人才的實踐具有了理論與政策支撐。
隨著二十大報告中我國躋身于世界創新型國家前列目標的提出,高校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創造性能力勞動者的任務更加艱巨,“勞創融合”理念是進一步探索這一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創新。創新創業實驗室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學資源,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以來,有力推動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和高??萍汲晒D化等工作。新時期“勞創融合”背景下,創新創業實驗室通過整合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雙重教學資源,重構實驗課程、實驗平臺和師資隊伍,將為高校培養科技創新型勞動者開辟更加有效的路徑。
新時代,《勞動教育》提出堅持“五育并舉”,即勞動教育中培養熱愛勞動、誠實勞動、刻苦和鉆研的勞動品質貫穿于德育、智育、美育、體育中,共生發展助力國家完成實干興邦、振興民族的大業。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繼續深化改革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目標”,這對于創新知識的要求進一步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培養企業家精神為目標的教育活動[2]。創新創業課程、競賽、項目研發等是培育學生“開拓、冒險和創新”精神的重要資源。在創新創業實驗課建設中,將創新創業知識與勞動教育知識融合,將賦予新時代人才培養更加充實和豐富的教育資源構成,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將更加走深走實[3]。
“勞創融合”是基于創新創業教育與創造性勞動能力培養的關聯性、融通性、統一性提出的勞動教育新理念[4]。在教學實踐中主要體現:①結合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在實驗教學內容上的關聯性,突破各自的教學內容壁壘,進行知識點重組,構建涵蓋勞動基礎、技能提升、科技創新等內容的遞進式勞動教育知識架構;②結合二者在實驗教學手段上的融通性,進行平臺的融合共用,吸收利用創新創業科技競賽、企業實訓等教學平臺,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提升就業創業能力;③結合二者在教學結果上的統一性,攜手企業進行創新創業項目的研發與成果轉化,取得“勞創融合”的就業成果。
“勞創融合”理念下的創新創業實驗室建設應充分運用兩種教育教學資源,協調發展。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在實踐教學與教師資源中“共用”資源較多[5]。①在實踐課程教學中,科技競賽、大創項目、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等都可以成為二者實踐教學的共用平臺,在平臺利用中又可以進行課程內容的交流和取長補短。②二者的教師資源也可以協同并用?!半p師型”教師是勞動教育教學的主干力量,去指導創新創業教育能夠將學生的創新理念、發明創造與企業需求結合,有助于學生創新成果的科技轉化[6]。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指導教師又能在學生勞動教育中發揮“創新”理念的引領作用,讓勞動教育不再囿于體力勞動和簡單腦力勞動范疇,與創新理念和實踐相結合賦予了勞動新的時代意義。
“勞創融合”創新創業實驗室的建設需要綜合學校內外多項教育教學資源。我校目前建有“一站式”學生公寓、校內素質拓展基地、成熟的科技競賽平臺、豐富的專業實驗室和學生社團等,這都是“勞創融合”實驗室課程建設、平臺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將為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勞動習慣、團隊意識和創新創造等就業創業能力發揮重要作用。
實驗課程建設是創新創業實驗室建設的核心[7]。在學生理論教學之外,依托學校學生公寓“一站式”生活學習基地、校內素質拓展基地、專業實驗室和“雙創”學院創新創業競賽管理平臺等資源,設計“勞創融合”的創新創業實驗室綜合課程。課程堅持“遞進式”建設思維,從培養學生獨立適應能力出發,逐步培養學生學習與創新能力,再到就業創業項目成功研發[8]。按照學生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課程設置為:基礎實驗課程、創新創業實驗課程和創業項目培育與開發指導(見圖1)。

圖1 “勞創融合”創新創業實驗課程設計
2.1.1 基礎實驗課程主要面向一、二年級學生開設
(1)適應性與勞動養成實驗課程。適應大學獨立生活的宿舍標準化建設與管理是對學生獨立生活的培育與考核[9]。2014 年開始,學校開始開展宿舍標準化建設管理并納入學生綜合測評成績。2019 年,學校“一站式”學生公寓建成。學生公寓內除教師辦公區域外,設有黨建活動室、心理咨詢室、學生綜合活動室等,學生的生活、課外活動都可以得到“一站式”服務。將“一站式”學生公寓打造成為創新創業實驗室教學場所可以進行3 種活動設計:①學生處作為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的活動設計部門,對學生的宿舍文明習慣、勞動習慣進行監督和開展評比活動;②競賽指導教師及班主任等作為學習導師和創新活動指導教師在“一站式”公寓中進行學生團隊活動設計與實施;③心理健康教師與學生支部為學生品德教育和素養提升進行活動設計與評比。我?!耙徽臼健睂W生公寓,在學校新時期培養學生勞動習慣和團結協作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2014 年至今,省內外30 多所高校來校參觀學生公寓建設和育人經驗。
(2)素質拓展實驗課程。素質拓展訓練是目前高校演示實驗室實踐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10]。2022年,我校校內素質拓展基地建成并使用?;匕呖招睦硗卣?、中空走廊拓展、低空作業以及地面活動等40 多個素質拓展項目,是目前高校規模較大、項目較全的綜合性素質拓展基地。“勞創融合”理念下的實驗室課程設計為:學生組建團隊、設計目標任務書(團隊設計理念、組員能力介紹與分析、任務分工、團隊優勢)、組織實施、撰寫實踐作業報告單(包括拓展訓練心得、任務完成情況和團隊不足與改進分析等)和教師評價等環節,任務完成獲得勞動教育實踐學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團隊意識、目標意識、組織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都得到綜合提升,勞動教育理念與創新創業教育良好對接,為進一步引導學生團隊參加科技競賽奠定了基礎。
(3)社會實踐類實驗課程。社會實踐實驗課程主要以組織學生參與“紅色之旅”和“三下鄉”等社會服務形式完成。我?!凹t色之旅”和“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由校團委牽頭開展,要求學生參與率100%?!皠趧撊诤稀眲撔聞摌I實驗團隊建設中,實踐活動主題內容可以設計為:社區服務、扶貧支教、科技創新、文體活動等內容。該類課程主旨在于培養學生團隊意識、責任意識,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通過“教師”角色的實踐體驗和對困難群體的幫扶,進一步增強高等教育“獲得感”與體驗[11]。社會實踐過程也讓學生增加了對國家經濟發展與實使的了解,“勞動創造幸福”觀念得到深化。
2.1.2 創新創業實驗課程主要面向三、四年級開展。
(1)專業實驗課程建設。專業實驗室課程建設是高校各專業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依托[12]。我校專業實驗課程與畢業設計、研究生培養、服務地方銜接緊密,由此可以進行“勞創融合”理念下專業實驗室課程3 個任務的進一步科學設計。①依托實驗室做好本科生畢業設計的選題、組織和服務工作。讓教師與學生以實驗課程為基礎,進行畢業設計的準備和研究工作,教師與學生在互選之前依托專業實驗熟悉彼此教與學的程度和研究水平,為選拔研究生人才做好準備;②依托創新創業實驗室做好研究生培養工作,在實驗室綜合活動中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指導本科生成功考取研究生;③實驗室科研項目的成果轉化。教師與學生的聯合研究成果與企業合作,促進成果轉化或教師與學生投入到地方科研項目研究,拓寬專業實驗室發展路徑,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2)競賽培育課程建設。競賽培育是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徑[13]。競賽培育課程可以以選修課形式或實驗課形式開展,教師結合所在學院立項的創新創業競賽進行賽前指導和培訓將對打造“勞創融合”創新創業實驗課程注入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
2.1.3 就業創業項目培育主要面向三、四年級學生
為進一步實現學生精準就業,對于學生手中比較成熟的項目,學校與企業聯合協助學生團隊開發。即學生在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中的獲獎項目獲得企業認可后,學校和企業聯合進行成果轉化,促進大學生創新項目落地,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14]。
2020 ~2022 年,學校初次就業率全省連續3 年“前三甲”。學校就業工作和經驗在2023 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受到教育部點名表揚,獲得2022 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獎勵考核一等獎和2022 年度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稱號,獲批教育部“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6 項。我校近3 年較高的就業質量和豐碩的就業成績是建立“勞創融合”創新創業實驗室課程群的堅實基礎。這些成果的取得,學校學生社團,科技競賽和校企合作等學生就業創業平臺發揮了接續性作用。充分運用這3 種教學資源是建立“勞創融合”實驗室的重要支撐和依托(見圖2)。

圖2 “勞創融合”創新創業實驗室平臺資源整合建設
2.2.1 社團活動平臺資源整合與利用
社團活動是“勞創融合”創新創業實驗室課程建設的基礎實踐平臺[15]。學校目前共有50 多個學生社團,包括理論學習類、學術科技類、文化藝術類、志愿服務類、體育健康類和綜合類?!皠趧撊诤稀睂嶒炚n程建設依托社團活動對學生勞動習慣、勞動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進行培育可以分為3 個層次:①習慣養成類。主要依托學習類社團、勞動社團及志愿服務社團進行活動設計,學生在參與中以體驗生活和勞動過程為主,提升學生自覺勞動與創新創造能力;②服務類活動。主要依托志愿服務社團進行志愿服務,走進地方學校、社區等,培養學生關注社會、服務社會,拓寬學生眼界能力;③創新型類。依托創新創業類、學習類、科技類社團開展活動,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近些年,我校社團活動科學有效地開展,可以為創建“勞創融合”實驗室創建提供有力的實踐課程支撐。2014 年至今,學校志愿者支教活動遍及遼寧、江西、湖南、貴州等地,受眾學生2 萬余人。學校先后被授予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單位。
2.2.2 科技競賽平臺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科技競賽是“勞創融合”創新創業實驗室實踐平臺的核心力量[16]。目前學校重點組織學生參與的競賽如“挑戰杯”競賽、全國大學生化工實驗大賽、全國大學生化學創新實驗競賽(東北賽區)等30 余項。目前各學院依托專業實驗室對學生進行競賽培育的做法已經普及,對于提升學生競賽成績具有很大裨益。新時期,以“勞創融合”理念建設創新創業實驗室為契機,組織不同專業學生組隊進行競賽種子培訓可以成為更為有益的教學嘗試??梢赃M行兩類創新創業競賽團隊的打造和培育:①專業性創新創業競賽和學科競賽,提升專業學習能力;②進行綜合性團隊建設與競賽培育,從不同學科和專業的學生中選拔“種子”參加競賽,利用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科優勢解決競賽中的專業難題,大大提高科技創新團隊的整體實力和創造力。我校目前依托專業實驗室和基礎實驗室培育科技競賽團隊的資源已經比較豐富。2022 年遼寧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我校實現了“遼寧省總決賽項目金獎”“產業命題賽道金獎”“紅旅賽道銀獎”和“進入國賽”4 項突破,獲獎總數位列全省高校第四。
2.2.3 校企合作平臺的開發與利用
校企合作是“勞創融合”創新創業實驗室建設的人才“出口”平臺,也是高校人才培養“最后1 公里”的必要教學資源[17]。為進一步促進學生創新創業,創新創業實驗室校企合作平臺的開發應依托當前學校的校企合作基地開展,具體可以搭建“三級”校企合作平臺。①依托學?;?、石油、儲運、裝備等主干專業,打造“特色品牌”校企合作平臺,大連長興島石化園區、撫順精細化工園區、盤錦石油化工產業園、營口化工園區,以及浙江寧波、浙江舟山、江蘇連云港、宜興、山東淄博等地是我校長期合作企業,通過保持長期科研項目開發與對口輸送畢業生就業,確保我校主干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和就業質量,擴大學校培養石油石化人才的社會影響力。②依托學校管理、自動化、人工智能、物流等具有現代特色的專業,與校外企業保持聯系和合作,打造創新創業類校企合作平臺,依托經濟類、企業管理類、設計類競賽平臺,促進第二梯隊學生的就業創業,拓寬學校培養綜合類人才路徑;③依托學校數學、物理、外語等基礎專業,與校外科研機構和其他院校聯合培養人才,打造基礎性校企合作平臺,提升相對冷門專業學生的就業創業質量,促進我?;A教學單位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可持續性。
實驗室教師隊伍建設是實驗室建設的核心。“勞創融合”理念下的創新創業實驗室教師隊伍,思想素質高、創新創業指導經驗豐富和科技創新指導能力強是必備能力。
(1)專兼職教師相結合的教師隊伍建設。①心理咨詢教師、輔導員、就業處室工作人員等是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教師資源融合建設的第一梯隊構成。這一結構對于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心理發育以及就業意向等比較了解,對國家、省市的學生就業政策也較其他專業教師熟悉,他們指導基礎實驗課程可以在人生觀指導、勞動習慣引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有針對性地幫扶指導。②專業課教師、競賽指導教師、大創項目指導教師、各學院專職實驗師是創新創業實驗室教師隊伍的核心。這些人具有豐富的競賽指導經驗和創新理念,了解專業的前沿知識,他們對于提升學生創新意識、探索精神、競技意識具有重要作用。③“雙師型”教師是勞動教育兼職教師的新生力量。“雙師型”教師或是來自企業,或是掌握一定的企業管理經驗,了解當前企業用工和企業需求人才的標準,這對于“勞創融合”的教師隊伍來說是難得的師資力量。
(2)定期開展教師學習交流活動。創新創業實驗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教學活動形式多樣等特點。課程對于教師的指導經驗、項目研發能力和專業前沿知識更新都具有嚴格要求。教師之間定期開展學習交流活動進一步積淀勞動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優秀做法,堅持學生歡迎的教學內容與方式并保留好的做法,去除學生不歡迎和不愿意參與的教學方式,這對于豐富勞動教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伴隨學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學校勞創融合理念下的創新創業教育駛入發展的快車道。近5年,學生考研深造人數435 人,考研深造率55%,進入雙一流高校深造的學生132 人,進入985 高校深造的學生67人,進入211高校深造的學生171 人,學生總體就業772 人,總體就業率98%,近3 年高質量就業432人,高質量就業率92%,實現了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2012 年以來,學校組織大學生參加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共計2 972 項,其中國家級重點支持領域項目2 項,國家級項目313 項,省級項目633 項,校級項目1 845項,參與學生累計達13 670人次。通過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學生發表學術論文、專利、軟件著作權等1 000多項,并有69個項目入選省級創新創業年會進行了交流和展示。入選國家級創新創業年會學術論文3篇,其中1篇榮獲國家級優秀論文。2012~2021年,共有17 972 人次獲得6 066 項獎項,其中榮獲國家級特等獎6 項,一等獎175 項,學校已連續5 輪穩居全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科競賽排行榜300強。
學校專創、專智、勞創融合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喜人成績?!皠撔聞摌I教育體系研究與實踐”“雙創背景下實驗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分別獲2018年遼寧省教學成果二、三等獎。“創新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的研究與實踐”獲批2016 年省級教改項目,基于“雙向互融”的專創融合實施路徑研究獲批2021 年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
為適應面向新工科建設的高等教育發展需要,2020 年9 月,學校在遼寧省內率先開設“人工智能微專業”試點。已在學校創新人才實驗班培養實施完整1個周期(共3 學期),學生修滿16 學分11 門課程,第二屆學生已學習第二學期課程,第三屆開設專業已從創新人才實驗班推廣到智能制造工程等專業。
“勞創融合”創新創業實驗室是當前高校融合校內外創新創業和勞動教育教學資源,培養創新型技能人才的教學實踐載體。目前高校創新創業類實驗室建設的成功經驗和代表性成果并不多,普遍做法是通過依托學校教學載體分割進行。我校“勞創融合”創新創業實驗室建設理念依托標準化學生公寓、成果豐碩的社團活動以及新工科院校就業資源豐富與就業效果突出等優勢,各項資源利用和布局精準、到位,切實促進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理念、勞動習慣養成和創新創業中發揮重要作用,已成為我校新一輪教學改革的重要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