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panax notoginseng為五加科人參屬草本植物,有400余年的栽培歷史,在我國已發展成為產業化程度高、市場規模大、研究較為深入的中藥材大品種。
自2003年以來,文山學院文山三七研究院、文山苗鄉三七公司在文山三七科技示范園及云南省丘北縣樹皮鄉聯合建設了三七種質資源圃,后來云南農業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多家單位加入三七種質資源圃的建設,多方整合資源優勢,共同開展三七及其近緣種的遺傳資源收集、保育和整理。經過二十余年的沉淀和累積,三七種質資源圃保育著三七所有自然變異類型的種質材料1萬余份,四個三七近緣種材料200余份,建成了西南最大的人參屬種質資源圃。該資源圃于2022年被云南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為“云南省省級三七種質資源圃”,為系統開展三七為主的人參屬植物資源保護、評價、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2019年,人民英雄張伯禮院士曾到三七種質資源圃考察并指導工作,對該資源圃的建設給予高度評價,他提到:“搞了一輩子中藥,看到這個我都感到震撼”。

張伯禮院士在三七種質資源圃考察
近20年中,三七種質資源圃對不同變異類型的三七種質進行收集和保育,目前源資圃內種植了含株型、葉形、莖色、根形、根色等覆蓋三七所有自然變異類型的種質材料,常年保育面積300畝以上。
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全世界分布的人參屬植物有12個種和8個變種,最早被廣泛開發應用的是人參、西洋參和三七。文山州境內是人參屬植物分布的重要區域,分布有三七、姜狀三七、屏邊三七、狹葉竹節參、越南三七(金平人參)等5個種。在三七種質資源圃內已完成上述近緣種材料收集和保育200余份、10萬余株,為野生種質資源的研究、利用和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云南境內三七及其近緣種
以三七種質資源圃為基礎,在文山學院文山三七研究院、文山苗鄉三七公司、云南農業大學、中國中藥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等單位的協同合作下,采用集團選育、系統選育和分子輔助選育等方法積極開展三七新品種選育工作。截止目前,成功選育三七新品種及良種16個,其中2個為國家植物新品種權品種。截至目前,所有獲得登記證書的三七新品種,全部來自該三七種質資源圃。
三七存在的一系列種植問題,很大程度上與三七新品種應用匱乏有密切關系,特別是三七抗病新品種的突破。陳士林院士帶領文山學院文山三七研究院、文山苗鄉三七公司研究團隊聯合開展了三七抗性新品種培育的系統工作,基于簡化基因組測序技術檢測出抗病群體的特異SNP位點,采用微流控芯片及PCR技術,選育出首個三七抗病新品種“苗鄉抗七1號”。
文山學院文山三七研究院陳中堅研究員帶領團隊,通過五個世代15年純化選擇,選育出高皂苷高花色苷含量紫根三七新品種“文院紫七1號”,皂苷含量比現有栽培群體平均高出31.3%,成為三七歷史上首個高皂苷含量三七新品種,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紫根三七的紫色素屬于黃酮類化合物花色苷,采用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類黃酮3'-羥化酶基因(F3’H)和UDP-葡萄糖-類黃酮-3-葡糖基轉移酶基因(UFGT)在紫根中的表達顯著增加,表明它們可能是參與“文院紫七1號”花色苷累積的關鍵結構基因。
目前三七品種化推廣、建立三七種質資源庫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及積極評價。三七新品種選育以優質、適產、抗病為核心目標,現以苗鄉抗七1號為代表的系列品種累計示范推廣1,340畝,已逐步在大田和林下種植中推廣應用,為三七品種制度建立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