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G時代的到來極大影響了高校圖書館的館藏建設形式,高校圖書館面臨以5G數據為核心處理對象的高速發展局面,館藏建設方向進一步從實景轉變為虛擬,由內容和渠道轉變為數字與服務。除此之外,數據應用場景也是高校圖書館打造特色館藏建設的重要工作,高校圖書館為了使自身的特色館藏能夠滿足社會大眾對于特殊文化的需求,充分與時代發展相接軌,高校圖書館要依托自身信息開發技術并與國家信息資源平臺標準相接軌,深度貼近和挖掘讀者的個性化需求,提高特色館藏的信息服務質量和流轉效率,為廣大師生及社會大眾提供深度信息服務。
關鍵詞:數字化;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信息生態系統;基礎作用;發展途徑
中圖分類號:G250.74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a)-0121-06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under Digital Background
ZHANG Xinmu
(Jilin Sport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the 5G era has greatly affected the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form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University libraries are facing a high-speed development situation with 5G data as the core processing object. The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direction is further changed from real to virtual, from content and channels to digital and services. In addition, the data application scenario is also an important work for efficient libraries to build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s. In order to enabl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ublic for special culture and fully integr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university libraries should rely on their own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integrate with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tform standards to deeply approach and tap the personalized needs of readers,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quality and circulation efficiency of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s, and provide in-depth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teachers,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Key words: Digitalization; University library;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s; Information ecosystem; Basic function; Development approach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智能設備不斷開發,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的開放性越來越明顯,師生可選擇的數字化終端也開始多樣化。在過去,由于圖書館藏的信息分類雜亂無章,廣大師生獲得有效資源的效率不高[1]。當今5G時代下高校圖書館面臨著吸收大量網絡資源的發展契機,但也面臨著網絡信息擴大化、復雜化、內容重復、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這就導致這些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及篩選、轉化為特色館藏時的難度相對較大。為了加快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與特色館藏建設,各高校應對潛在的館藏資源進行整合與優化,有效配置、整合分散的信息資源并進行統一規劃和部署,使圖書館的館藏建設實現合理布局,發揮高校圖書館的信息技術優勢,揭示信息資源間的關聯,盡力將館藏建設得特色突出。
1 我國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和高校圖書館服務
1.1 我國圖書館數字化建設
我國自1995年開始以“先國家、后地方”的策略進行數字圖書館的系統研發建設,1998年規劃了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2001年獲國務院批準立項,2005年開始建設,本著“邊建設、邊服務”的原則穩步發展,在經過5年的軟硬件平臺建設后,于2011年初步建成擁有萬兆主網的數字化傳輸、存儲、計算的硬件基礎設施平臺,以及包括數字化的信息加工、資源管理、信息服務等核心軟件平臺,大大提升了圖書館系統的數字資源供給能力,館藏建設也形成了面向不同用戶群體的專門數據庫,形成了一套國家數字圖書館建設初步標準規范體系。國家數字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策略具有兩大特點:(1)服務模式不斷創新。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國家數字圖書館的服務范圍已覆蓋互聯網、移動通信網、廣播電視網,并通過計算機、數字電視、手機、手持閱讀器、平板電腦、電子觸摸屏等終端推出新的服務方式;(2)專業人才隊伍逐步形成。經過10余年的數字化建設實踐,培養了一支既熟悉傳統圖書館業務,又熟悉現代信息技術的專業化人才隊伍,在數字化技術、網絡工程、信息傳播等領域為國家數字圖書館網絡提供人力資源支撐[2]。
1.2 我國高校圖書館服務
為了完善高校圖書館在數字化發展浪潮中的服務質量,2002年教育部修訂了1987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并向相關部門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以下簡稱《規程》),其中具有指導性的條目多集中于第四章,第十六條約定了高校圖書館的借閱工作任務量及服務時間,規定了每周最低開館時間標準及網上服務時間規范,對于高校假期也做了特殊規定;第十七條規定了高校圖書館基本的信息服務形式及線上線下服務內容,包括推薦書目、文獻檢索課程、課題研究、成果展覽等促進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利用率的一系列規定;第十八條。促進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進程,提倡首先將廣大師生的信息服務做大做強,優化特色館藏的借閱、續借、館際互借等信息資源共享及擴大咨詢服務的渠道;第二十一條支持高校圖書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外開放,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信息資源服務。《規程》在指導高校建立數字化圖書館的同時,也反映高校圖書館與時俱進的良好發展勢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教育質量,突出了高校圖書館的科教中心性地位[3]。
2 數字化背景下高校圖書館館藏建設要素
2.1 開放的網絡環境
數字化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從“以文獻為中心”逐漸轉變為“以讀者為核心”,打破了“資源為王”的圖書館鐵律。圖書館本身作為信息產業的一分子,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中擁有館藏資源呈現、傳播方式無限多樣化的可能性,擴大了傳統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能力,給自身在館藏信息方面的特色發展賦予了多元內涵,向著“服務為王”“技術為王”的智能方向發展,信息資源的服務內容與范圍極大的泛化,最大限度地應用虛擬技術、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手段,為高校圖書館打造新型的信息生態環境,推動了高校圖書館利用信息化理論、技術對自身館藏進行分類、編目、業務組織、載體設計和服務內容方面的建設,服務模式也從依靠館員提供服務轉為依托數據的收集、挖掘、分析、計算等手段來為廣大師生及社會層面提供服務,通過基于開放網絡環境的信息服務拓展支持特色館藏建設的品牌提升,促進高校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的演進。
2.2 信息化空間環境
數字化的高校圖書館要通過可視化系統體現特色館藏服務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展示圖書館在高校中的文化樞紐功能和文獻信息中心地位。傳統的圖書館重視實體建筑空間和空間布局建設,而信息化的空間環境則注重打造虛擬空間環境,通過可視化系統體現館藏特色。虛擬空間環境不涉及實際空間劃分,但通過信息化的館藏收集、整理、存儲應用展示虛擬空間的深度與廣度,以及信息化服務的便捷性和引導性。具體表現為廣大讀者利用移動終端隨時隨地訪問數字化圖書館獲取信息,圖書館應用數字化技術采集讀者閱讀行為數據,主動根據信息資源的數字化需求和讀者行為遷移服務導向,實現圖書館靜態服務向動態服務方向的轉化,涵蓋了網絡化、結構性的功能建設,良好的虛擬空間環境內的硬軟件服務應集成多樣化功能[4]。
2.3 人文環境
高校圖書館的人文環境包括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信息制度在人性化方面營造的文化氛圍,屬于在全體讀者進行信息資源服務的基礎上創造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方式,具體表現為:(1)人文關懷,例如信息服務時的態度、意愿,以及對讀者在特色館藏需求方面的尊重,如信息平臺中營造的平等、尊重、熱情的人文氛圍,這些人文環境的建設能夠進一步優化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的人文生態。(2)服務職能。傳統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通過外借、閱覽等服務形式展現給讀者,由于服務職能的被動、單一導致了館藏的特色無法向讀者全面地展示,只能通過文獻資源的形態體現。而數字化的特色館藏在體現開放性信息資源、開放性服務基礎上進一步體現其特色性信息及獲取途徑。(3)管理環境。管理環境規范了高校圖書館的館藏、人員、基礎設施、借閱制度等,傳統管理模式局限于完善空間內的規范作用,而現在則致力于方便廣大師生及社會讀者獲取信息資源,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保障圖書館特色館藏的管理環境[5]。
3 數字化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推進特色館藏建設的信息生態環境要素
3.1 高校圖書館數字化館藏建設主體
高校圖書館向數字化方向發展已是共識化趨勢,數字化是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的基礎,而充分發揮高校的特色文獻資源優勢,應依據自身經濟、技術條件進行數字圖書館的規劃、投資、實施,要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現象。在建設主體時:(1)清點資源。各高校依據本校圖書館的實際情況清點館藏文獻資源,挖掘出館藏中的特色文獻并盡快開展數字化工作,盡量選擇那些借閱率高的珍藏本文獻優先解決讀者借閱需求問題,這既保護珍藏本文獻,又提高其利用率。(2)區域共建。本著資源優勢互補的原則選擇與共建對象聯網,如聯合各地區圖書館,通過共建降低文獻數字化成本。(3)數據接口。高校圖書館要與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建設并軌,在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建設協調委員會和地方、行業DL建設管理中心的指導、協調下,實現數字圖書館發展統一接口。(4)人力資源。對參加數字圖書館建設的人員進行嚴格培訓,讓他們熟練掌握國家在數字圖書館方面的規范與標準,保障高校圖書館特色文獻數字化工作與國家級工程能夠在網絡上接軌[6]。
3.2 高校圖書館館藏文獻信息目錄公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公共圖書館應當按照國家公布的標準、規范對館藏文獻信息進行整理,建立館藏文獻信息目錄,并依法通過其網站或者其他方式向社會公開。”高校圖書館的館藏文獻信息目錄應按國家標準、規范進行整理,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建設過程,不但能夠體現高校圖書館的信息組織水平,還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資源建設的依據和廣大師生了解館藏特色、檢索館藏文獻的基本工具[7]。信息公開內容是館藏文獻信息目錄,其范疇理論上包括紙質文獻資源、數字文獻資源、其他文獻資源三大類,具體層面則包括圖書報刊、音像制品、縮微制品、數字資源、其他五大類。特色館藏文獻信息目錄的公開尤為必要,有利于廣大師生充分了解本校特色館藏的全部信息,因此應進行重點性的公開建設與揭示,通過網頁、手機、智能App、活動、推送、書評、講座等多種形式向公眾推介本校特色館藏信息資源。
3.3 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的服務內容
高校圖書館加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特色資源建設和設施設備建設,打造與特色館藏建設相匹配的數字化服務內容,具體如下:(1)基本服務。本著向全體師生免費開放的原則,在數字化特色館藏建設方面提供基本服務內容,如文獻信息查詢、借閱、講座、推送、培訓、展覽等服務。(2)閱讀服務內容分類。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信息服務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三十六條,首先做好全校師生的閱讀指導、讀書交流、演講誦讀、圖書互換共享等服務內容大類。(3)立法決策咨詢服務。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信息服務應滿足《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三十五條,根據自身館藏特色、特點滿足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定和開展有關問題研究的文獻信息咨詢服務,這也是特色館藏在政府信息服務方面的資源優勢體現。(4)校外自助服務。高校圖書館需要面向社會信息資源服務,體現其服務延伸的社會效益,一些高校獨占的特色館藏信息資源有義務為社會公眾提供便捷服務,這也是政府對高校圖書館的基本要求。(5)數字服務內容。滿足《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條,服務標準要與國家標準內容統一,互聯互通,不能搞獨立化、孤島化的信息堡壘,要應用國家統一標準的數字化、網絡化技術[8]。
3.4 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的借閱規則與管理制度
借閱規則、管理制度體現為提供信息服務的相關規定、具體要求,但根據內容方向又有所不同。借閱規則主要對外展示,也是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開展信息服務的依據。數字化的借閱規則淡化了傳統圖書館管理工作受限于館藏數量的外借手續,但閱覽手續、閱覽次數、閱覽期限、逾期處理、文明公約等基礎內容仍然需要進行科學設計。要突出圖書館信息化服務的基本原則,應確保借閱規則程序科學,能夠體現本校特色館藏的在借閱規則內充分體現法理依據。管理制度體現了工作人員內部的管理水平,包括但不限于經費、人員、資產、辦公、檔案等行政管理制度,以及流程、統計、輔導、學術等業務管理制度,這些管理制度都與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建設息息相關,館藏信息內容是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基礎和工作目標,因此數字化過程中對于借閱規則和管理制度的修訂要充分參考網絡化的影響[9]。
4 數字化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的基礎作用
4.1 信息資源連接作用
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要完全體現在信息資源的服務上,將信息資源的連接作用打造成圖書館與讀者的紐帶,體現出圖書館信息資源、空間資源的服務優勢,將特色館藏建設成信息生態系統的黏合劑,以特色館藏作為圖書館信息服務系統中的運轉龍頭。良好的信息資源連接能力最大限度地放大了特色館藏非消耗性優勢和排他性優勢,保證了廣大師生對特色館藏信息資源的使用,避免特色館藏信息資源產生資源獨占。眾所周知,特色館藏作為信息資源具有稀缺性,是以實體介質形態存在的具有時代客觀性的占有性競爭,這也是高校圖書館難于避免的競爭現象,是無法滿足所有師生的時間與空間需求,也是不利于高校圖書館對全體師生提供基于信息公平公開的服務,體現為信息資源配置的一種浪費[10]。而信息生態系統所具有的開放性、信息交換特點,其充分考慮到所有讀者,甚至將高校圖書館的潛在讀者需求也納入其中,使以往的資源競爭情況得到了極大緩解。高校圖書館將特色館藏的信息資源建設和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主要目標轉移為基礎保障方面,同時擴大了為廣大師生提供較強的信息服務能力方面,平衡了廣大師生的信息能力需求,也加深了特色館藏對于潛在讀者的影響力。
4.2 信息技術支撐作用
信息化技術能夠維護數字化圖書館的系統、平臺對讀者信息的數據收集工作,用最先進的大數據分析技術、數據庫與數據挖掘技術、云計算技術對讀者行為整理、清洗、分析,挖掘讀者的需求與潛在需求,對特色館藏提供信息服務具有明顯的支撐作用,信息技術可分為:(1)軟件系統。例如,館內業務流程管理系統、技術設備運行監控、館藏借閱平臺、自動分類系統、自動檢索系統、借閱行為分析系統、信息安保系統等,也包括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線上社交平臺,實現了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信息服務。(2)硬件設備。硬件的革新對于高校圖書館的支撐作用十分明顯。例如,感知設備、傳感設備、自動識別設備、定位技術設備、自助借還機、虛擬現實設備、門戶網站、獨立App等智能技術充分應用的現代化設備,對特色館藏信息實現展示、發布、咨詢、互動、推送等相關服務具有重要作用。硬軟件相關技術在推動數字化高校圖書館發展中起到核心作用,是支撐特色館藏建設不可或缺的因素與驅動力。
4.3 信息服務導向作用
導向性強的特色服務一定要緊隨讀者需求,實現信息服務創新、滿足廣大師生的信息需求。在數字化背景下高校圖書館通過特色館藏信息服務與讀者進行互動,利用本校特色館藏相關的信息內容實現讀者的擴大化信息需求,依托本館內的各種專業化信息資源將特色館藏的信息展現給廣大師生,將信息服務模式充分覆蓋文獻資源服務、技術服務和空間服務等數字化背景下的現代圖書館信息服務,做好特色館藏的資源、咨詢服務供給,完善基礎性服務。致力于為廣大師生提供特色館藏信息資源的移動服務,方便讀者在線上服務平臺、官方軟件等終端獲得特色館藏資源的指引,完善保障性服務。與新技術融合,延伸擴展圖書館的虛擬空間功能為廣大師生提供了新形式的體驗服務,例如,文化體驗空間、MR/VR/AR體驗空間等,增強廣大師生的參與感,完善空間服務。
5 數字化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推進特色館藏建設的發展途徑
5.1 強化讀者行為數據收集分析
高校圖書館的讀者行為數據分析目的是為廣大讀者制定個性化服務,而收集和分析讀者信息行為數據是通過分析、歸類、計算進行總結的,將復雜的讀者需求歸納為特征概括更加精準的若干信息服務大類,其囊括了本館讀者的全部需求及細分需求。由于高校圖書館的讀者圈層相對固定且重復借閱率很高,因此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建設離不開讀者信息行為數據的收集、分析、加工、整理、歸類、統籌工作,使提供信息服務時能夠做到綱舉目張,精準放送。高校圖書館還要根據自身的數字化建設情況完善廣大讀者的信息服務體驗,在收集讀者行為數據時應堅持以服務保障為原則,加強對讀者的閱讀偏好、閱讀模式、書目需求、行為反饋等數據的關聯分析。
5.2 提供個性化服務
數字化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已經從單一的校內文獻保存機構轉變成以廣大師生為服務主體、兼顧服務社會大眾的信息服務機構,傳統的文獻借閱服務面臨轉變為高度數字化、人性化的信息服務的契機,其最大的改變來自數字化圖書館能夠精準地掌握與時俱進的讀者借閱信息行為,館方也不再是單一出借主體,而是一個應用信息技術采集、分析、處理讀者的線上線下行為數據的資源性平臺。高校圖書館借用這些具有導向性的讀者數據進一步增強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數字化技術的精準程度,在收集讀者信息行為數據的基礎上開展一系列追蹤、分析、推送、咨詢服務,并通過定制化、個性化的服務促進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
5.3 特色館藏信息生態評估體系
信息生態評估是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環節,包括績效評估和成效評估。績效評估關注特色館藏的信息投入、產出與效率,成效評估關注特色館藏信息服務的效果。支撐構建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信息生態評估體系,對特色館藏信息服務各大構成要素分別進行評估。該評估活動應該建立在對服務質量的客觀評估和對讀者主觀感受服務效果的量化指標基礎之上,充分梳理與探索特色館藏信息生態構成要素和作用機理,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信息生態評估體系,并且以此作為數字化建設的階段性評估標準,促進特色館藏信息服務的進化與升級。
5.4 特色館藏的社會公益服務
在政府大力提倡建設數字化圖書館的背景下,高校應打破傳統的校內服務模式,重視社會大眾對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在全民閱讀的社會思潮引領下,向社會大眾展示自身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特色館藏,將數字化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必要補充,擺脫單一藏書機構的公眾印象,為廣大人民群眾開創新型的信息化休閑娛樂空間,以個性化、公益性、特色數目為先導的信息化服務理念面向社會,賦予高校圖書館新的社會公益服務功能。高校圖書館可以在“互聯網+”及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的支撐下,為讀者提供融合情境信息的休閑娛樂服務,展示自身特色館藏的文化魅力。
6 結語
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是國家數字圖書館宏偉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要做好長期不懈的建設準備,不能一蹴而就。高校圖書館的館藏具有鮮明特色,許多館藏具備著專業背景,藏有本校教師專著,具有文化獨立性,外界對其信息內容、范圍、深度的了解都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長期以來僅能滿足校內信息服務,不為外界所知。信息技術的發展擴大了高校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影響力與公開性,使更多的讀者有機會獲取這些特色館藏信息資源,而且在服務內容方面具備了一定的自主選擇權,高校的特色館藏能夠更及時、更有效、更準確地滿足社會上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 曹康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讀本(修訂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
[2] 孫彬彬.《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征求意見稿)》總則部分之我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2(22):78-80.
[3] 楊新明.印度圖書館法解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新世紀圖書館,2012(4):85-87.
[4] 李桂華.國外公共圖書館“關注用戶”傳統及其研究實踐[J].圖書情報工作,2007(12):91-93.
[5] 穆旋,張宏斌.陜西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類型分析及建議對策[J].山東圖書館學刊,2022(3):33-39.
[6] 張雅杉.國內外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服務研究進展[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2,30(1):66-74.
[7] 師美然.高校圖書館數字化特色館藏資源建設探討[J].蘭臺內外,2021(32):58-60.
[8] 梁煒,盧章平,王正興,等.國內外圖書館特色資源研究:脈絡、演進與展望[J].圖書情報研究,2021,14(2):89-98.
[9] 劉瑩.高校特色館藏建設與辦學特色凝練的研究綜述[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20,36(2):121-128.
[10]李秋平.智慧圖書館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建設探析[J].情報探索,2019(2):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