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希茹
(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江西南昌,330022)
自然與游戲對幼兒意義重大,自然、幼兒與游戲三者相輔相成,融為一體。幼兒具有親近自然的天性,其成長需要自然的滋養,需要從自然中汲取養分。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是促進幼兒生長和發展的方式之一。幼兒通過游戲主動建構經驗。幼兒自然游戲能夠強化自然與幼兒之間的關系,并將自然、幼兒與游戲三者更好地結合起來。但是,現代幼兒游戲的性質正在發生改變,從以前的親近自然到現在的遠離自然。隨著幢幢高樓平地而起,鋼筋水泥逐漸代替了自然綠植,人類生活的環境逐漸與自然割裂,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幼兒與自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幼兒與自然的關系以及自然與幼兒游戲的關系不再緊密,幼兒患上了“自然缺失癥”。“自然缺失癥”這一概念用來描述兒童遠離自然的狀態以及遠離自然所出現的一系列癥狀。[1]當幼兒長時間被困于“自然缺失癥”中,與自然逐漸遠離時,容易出現注意力難以集中、心理壓力大、身心健康受到損害等情況。幼兒遠離自然,其“自然智能”得不到提升,感官敏感性和好奇心也會減弱。[2]
為了緩解幼兒的“自然缺失癥”,讓幼兒與自然的關系變得更緊密,本文將從幼兒自然游戲出發,探討自然游戲的內涵、特征與價值,提出自然游戲的實現路徑,以期通過自然游戲強化幼兒與自然的關系,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發展。
從文獻檢索結果來看,直接論述自然游戲的內涵與特征的文獻較少,學術界對自然游戲的概念界定并未統一。因此,本文對容易與自然游戲相混淆的概念進行了區分。
1.自然游戲≠自發游戲
自然游戲不等同于幼兒自發的游戲。自然游戲有明確的目標,實施自然游戲活動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在游戲材料的選擇上,自然游戲以自然材料為主,講求從大自然中獲取,并不像建構游戲、角色游戲等大多使用人工材料。幼兒在接觸自然材料的過程中,通過感官感知不同自然材料的特性來了解自然生物。從游戲環境來看,自然游戲要求有準備的自然環境。無論是戶外天然的自然環境還是室內人造的自然環境,都需要教師選擇與創設真實的自然游戲環境。自然游戲展現著自然的特征,幼兒在自然游戲的過程中具有自主性,自然游戲的內容供幼兒自由選擇。
2.自然游戲≠戶外游戲
自然游戲的游戲環境以自然環境為主,因而在戶外進行自然游戲的概率較大。但是,自然游戲并不完全等同于戶外游戲。從游戲場所來看,自然游戲既可以在室內進行,也可以在戶外進行。戶外的自然環境是天然形成的,幼兒對互動對象的獲取更加便利。如果幼兒在戶外只是進行單純的體育游戲或其他民間游戲,在游戲過程中沒有與自然事物或自然材料互動,就不能稱為自然游戲,但可以稱為戶外游戲。在室內進行的自然游戲對游戲的環境創設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師從大自然中獲取自然物,引導幼兒在室內創設的人造自然環境中與自然材料互動。自然游戲強調幼兒與自然一起游戲,不是簡單地在自然中游戲,因而自然游戲并不完全等同于戶外游戲。
1.在自然中游戲
在自然中游戲是指在自然環境中開展自然游戲活動。環境可以分為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相對于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是由水、土、植被、氣候等自然事物形成的環境。自然環境中的自然因素是自由生長且有生命力的,不同于人造的、無法自由生長和沒有生命力的虛擬環境。自然環境具有壓倒性的供兒童游戲的潛力,這種潛力代表著現在的可能性和未來更多的可能性。[3]自然環境是動態變化的,在不同時間會發生不同的變化,不同的自然環境也存在一定差異。自然環境中的野性、靈性會激發幼兒的好奇心,鼓勵幼兒在自然環境中發現和探索。例如,在不同季節去公園玩耍時,幼兒會發現春天的樹木與秋天的樹木不一樣。這會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為幼兒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與自然一同游戲
與自然一同游戲是指幼兒在游戲過程中與自然物或自然材料進行互動。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幼兒游戲的對象變得多種多樣,如多種多樣的玩具車、游戲模型等。即使在先天具有自然資源的農村也是如此,那些陪伴農村幼兒長大的傳統游戲以及他們親手制作的手工玩具被廉價簡單的商業塑料玩具取而代之。[4]在自然游戲中,幼兒的游戲對象是自然環境中的一切事物(以下簡稱自然物或自然材料),如樹葉、樹枝、石頭、貝殼等。自然物或自然材料具有自然性、具象性和廣泛性等特征,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可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幼兒可以通過直接感知、親身操作與自然親密接觸。[5]
3.自然地游戲
自然地游戲是指自然游戲要尊重自然規律以及幼兒的自然天性。教育要遵循自然天性,以自然的教育為基準,才有良好有效的教育。自然游戲的開展要以幼兒為本,促進幼兒身心各方面和諧發展是自然游戲的根本目的,不要過于注重自然的某一要素而忽略了幼兒的發展。此外,自然游戲的開展要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身心發展水平,也要考慮自然物或自然材料自身的特性是否有利于激發幼兒參與自然游戲的興趣、能否豐富幼兒的認知經驗及展現游戲的趣味性等。
總之,自然游戲是指在尊重自然規律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讓幼兒在自然環境中與自然物或自然材料不斷互動的游戲,它不等同于自發游戲和戶外游戲。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可以自主選擇游戲內容,合作分工,在自然中游戲、與自然一同游戲以及自然地游戲,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得愉快的體驗。
自然游戲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親自然情感和提升幼兒的“自然智能”。親自然情感指的是一種包括對自然的熱愛、在自然中感覺很自由、在自然中感覺很安全,以及體驗到天人合一的感覺等情感體驗。[6]3—6歲的幼兒正處于泛靈論時期,這一階段正是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的關鍵時期。自然游戲的開展能夠讓幼兒真正融入自然,在游戲中獲得更多與自然互動交流的機會和時間。在探索大自然的過程中,幼兒會驚訝和感嘆于不同生物的生命力,對大自然產生依戀與親近之情。[7]“自然智能”指的是一種在自然世界里辨別差異的能力[8],如能區分植物區系和動物區系、地質特征和氣候等。這種能力在幼兒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自然游戲使幼兒接近自然,激發他們自然觀察的潛在智能,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并激發他們探索和創新的欲望。
自然游戲能夠促進幼兒身體自然生長的活動并提供各種感官訓練。相較于室內較為狹窄的活動空間,戶外的空間為幼兒開展自然游戲活動提供了更寬闊的場地。在自然游戲中,幼兒可以借助自然物或自然材料進行多種身體運動,如攀爬、跳躍、平衡、追逐、旋轉、扭動及跑步等。幼兒在積極探索自然環境的過程中,可以創造出自然環境賦予的新奇游戲,如站立在長長的樹樁上進行平衡行走比賽、順著石頭過河等。這些游戲有利于促進幼兒身體動作的發展。幼兒選擇自然物范圍時會以方便感官互動為主,幼兒憑借自身感官與自然接觸,在接觸的過程中感知自然物,如用眼睛仔細觀察、用耳朵認真傾聽、用手大膽觸摸、用舌頭小心舔舐等。例如,兩名幼兒在樹下分別撿到兩朵花,他們用眼睛觀察兩朵花的顏色和形狀,并與同伴分享兩朵花的不同與相似之處。幼兒通過自然游戲頻繁地與自然接觸,在不知不覺中訓練了感官。
自然游戲有利于豐富幼兒的自然認知經驗和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精神。在與自然物互動時,幼兒會偏向與植物類自然物互動,而較少與動物類自然物、生存環境類自然物和天氣現象類自然物互動,幼兒缺乏對其他自然物的認知經驗。[9]雖然幼兒對自然的認知存在局限,但自然中的事物是無窮無盡的。在自然游戲中,幼兒會認識更多認知經驗之外的自然物,從而強化自然認知,不斷拓展自然認知經驗。自然游戲能夠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發幼兒關于自然的思考,引導幼兒在游戲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自然環境具有可供性等關鍵特征,可為幼兒提供天然豐富的自然材料和充足的自然空間,對自然游戲的開展和幼兒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幼兒自然游戲開展的主要場所是幼兒園,因此,自然游戲的環境創設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以園為本,從園所的自然環境出發。首先,在幼兒園內或附近挑選一塊具有獨特地理條件的區域,并將其設置為自然游戲開展的場地。例如,具有樹屋、土坡和叢林的場地,或開辟大量的種植園。其次,教師要對自然游戲區域進行創設,在自然環境生態特征的基礎上增加懸掛的軟梯、滑索和麻網等,為增強游戲場景和游戲活動的豐富性提供外在條件。最后,教師應引導幼兒自主設計游戲場景,讓他們在自然游戲區域中完成鉆、爬、跳等動作。此外,教師還可以將種植活動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讓幼兒在種植園中自制肥料、壓井取水、澆水施肥和采摘果實等。教師可以以游戲競爭的方式激勵幼兒認真培育植物,例如,看看誰的植物長得最好。總之,幼兒園應該充分挖掘園內或附近空間的開發潛能,滿足幼兒對自然游戲的需求。教師應優化自然游戲的環境創設,延伸幼兒開展的自然的游戲空間。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師的職責之一是要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合理組織教育內容,提供豐富的玩具和游戲材料,開展適宜的教育活動。[10]教師認識與指導自然游戲的能力對自然游戲的開展有較大影響,提高教師自然游戲的指導素養是提升教師認識與指導自然游戲能力的重要路徑之一。首先,教師需要正確認識自然游戲的價值,清楚地認識幼兒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其次,教師要擴展對自然領域范圍的認識和了解,提升自身的知識素養,給予幼兒正確的指導。最后,教師要認清自身在自然游戲指導中的角色。教師是積極的存在,要溫柔地引導幼兒。教師的引導是一種更大程度的放手,而不是放任。例如,在安吉游戲中,當幼兒與自然材料積極互動、勇敢嘗試時,教師應本著放手不是放任的原則,在觀察游戲的同時,思考幼兒行為背后的動機,思考關于游戲行為與幼兒發展關系的一些發現、感想和體會,不斷提高指導自然游戲的能力。除此之外,園長需要發揮領導能力,組織相關科研活動和教師素養培訓,讓不同教齡的教師組成團隊,共同觀察同一群幼兒的游戲,游戲后進行溝通交流與經驗分享。教師作為自然游戲的實踐者與研究者,提高自然游戲指導素養、積累指導幼兒自然游戲經驗。
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游戲時間,讓幼兒與自然游戲長時間、穩定地接觸。自然游戲時間對幼兒自然游戲興趣有重要影響,在意識到自然游戲價值的情況下,教師除了重視自然游戲,還需要給予幼兒更多的自然游戲時間。教師不僅要保證幼兒的自然游戲時間足夠充足,還要保證自然游戲的頻次,在每星期的戶外活動安排中,幼兒園應至少安排兩到三次自然游戲。只有讓幼兒專注于自然游戲,讓幼兒有充足的自然游戲時間,才能激發幼兒對自然游戲的興趣。此外,家長也需要保障幼兒有足夠自然游戲的時間,對幼兒進行適度的安全教育,讓幼兒與自然和諧相處。
課程游戲化是指將游戲的理念、游戲精神融入課程實施的各類活動。幼兒園自然課程是一種崇尚自然理念的課程,它敬重幼兒的生命、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通過順應自然生命的演變來促進幼兒的自我成長。[11]在自然課程和幼兒一日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幼兒親近自然、熱愛自然、自由自主、自然無求和創造的自然游戲精神融入其中,以適應幼兒學習的游戲方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在自然課程游戲化過程中,要將自然游戲的理念和精神融入課程,教師不僅需要創設自然游戲環境等硬環境,還要培養良好的師幼關系等軟環境。教師與幼兒在自然中互動,與幼兒一起同自然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強化幼兒與自然的關系。
自然游戲的開展有利于強化幼兒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自然游戲實施之前,教師需要正確理解自然游戲的內涵,把握自然游戲的關鍵特征,不能簡單地將自然游戲等同于自發游戲或戶外游戲。自然是幼兒游戲和發展的空間和場地,是與幼兒互動的豐富材料。因此,自然游戲的實現路徑要從自然環境、自然空間入手,從教師的自然游戲指導素養、自然課程游戲化,從幼兒自然游戲時間、自然游戲興趣與自然游戲經驗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