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朝莉
(西南石油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成都 610500)
2019年10 月,在《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要建設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2022 年1 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在《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中明確指出,要以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等十大育人體系為基礎,加強學校德智體美勞教育的整體性和系統性[1]。當前,各個高校積極開展優質課程建設工作,打造一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是開展課程育人的重要工作。圍繞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提供高質量的課程群,實現課程建設高質量發展,教育部先后推出兩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共計10 869 門。本文從打造高質量一流課程來談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的課程建設。
2019年3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抓好本課程建設是提升教學質量的中心內容,是課程教學改革關鍵一環。從目前教育部公布的兩批認定一流本科課程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占25 門,相對于10 869 門課程來說,“綱要”課的課程教學改革力度還是比較弱的?,F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一流課程建設,涵蓋了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五個大類:1 門線上一流課程,13 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7 門線下一流課程,3 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1 門社會實踐一流課程,表明“綱要”課建設體現了最新高校課程改革要求。對于首次遴選的線下、線上線下混合和社會實踐一流課程,“綱要”課都有涉及,說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建設在逐漸適應“金課”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2]。具體落實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一流課程建設上,“立德樹人”就是要引領學生了解中國的國情,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規律,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進行了“四個選擇”,深刻領會“能”“行”“好”三者的辯證關系,主動肩負起將要擔負的責任,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副部長吳巖曾經在其關于課程建設的報告中明確指出,世界高等教育共同的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熬V要”課一流課程建設應在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下設計課程教學,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推動知識教育向信仰教育轉化?!熬V要”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沙健孫教授曾經提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要把握好幾個問題:一是要注意結合近現代歷史的發展,著力闡明近現代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總結各個時期的歷史經驗;二是要注意以世界歷史的眼光審視中國近現代史,注意聯系時代特征、國際格局和世界大勢論說中國問題;三是課程的下限應當延展到21 世紀初,告訴學生“四個選擇”是否正確,仍然要由以后的實踐來檢驗;四是要聯系社會上流行的有關思潮,如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和大學生經常關注或感到困惑的重大問題說明有關的歷史情況,著重從正面講清有關的道理,起到釋疑、解惑、明理的作用[3]。通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達到學史明理和學史增信。
教育部發文指出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形成多類型、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4],那么怎樣才能夠在課程內容建設中突顯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要求,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課程內容是一流課程建設的核心,是理念課程轉變為實體課程的重要依托”[5]。因此,各個高校在建設一流課程內容時要注意把握,一是課程內容定位要準確,要求要合理;二是課程內容要注重突出重點、講清難點以及破解疑點的方法;三是注重課程內容的更新與拓展[5]。我們著重從打造“金課”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要求方面來探討課程內容的建設。
1 根據課程目標優化設計課程內容來提升高階性
一是根據課程目標達到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素質,使其成為祖國未來各條戰線的生力軍?!熬V要”課的基本功能是歷史教育,通過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判、分析來向學生傳達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6]。通過對中國近現代史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的歷史觀方法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通過對中國近現代史的學習,有助于大學生了解昨天——以史鑒今;把握今天——肩負起將要擔負的責任;更好地走向明天——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是課程內容建設要體現“綱”和“要”的關系,幫助學生認清“綱要”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性質定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綱”是指完成近代以來的兩大歷史任務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需要向學生講清楚中國近現代史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辛探索并不斷取得偉大成就的歷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把一個極度貧窮落后的舊中國逐步改變成為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讓學生深刻體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進行了“四個選擇”,這是支撐一個“綱”的四個“要”,讓學生懂得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和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通過“一綱四要”的闡釋,讓學生認識到“綱要”課不是單純的中國近現代歷史課,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現從“歷史是什么”到“歷史何以如此”的高階思維變化。
2 在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方法使用上突出創新性
一是教學內容設計體現前沿性與時代性。首先,設計教學內容時要注意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其次,在教學內容設計中及時把學術研究的前沿成果引入課程。結合教材體系,以問題為導向,構建“大問題+小問題”的問題鏈式專題化教學,每個專題回答一個“為什么”的大問題,大問題下面又設計幾個小問題。例如,“近代中國的磨難與抗爭”回答“民族復興為什么成為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回答“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新中國而奮斗”回答“為什么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回答“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通過問題鏈式專題化教學,結合《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等重要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紀念講話,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在鴉片戰爭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各種救亡圖存的方案均以失敗而告終,應運而生的中國共產黨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就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7]。問題鏈式專題化教學可以有效整合教材內容,突出重點、講清難點、破解疑點,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必要難度,實現教材體系到教學體系的轉化,在教學內容呈現方式上實現創新。
二是教學方法使用體現先進性與互動性。在教學中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與個性化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一流課程建設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強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在硬件上建設智慧教室助力教學模式改革,利用“雨課堂”“課堂派”等教學軟件,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利用一切信息化的手段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打造一流課程,采取適合學生發展的多樣化學習方式。
3 堅持“史論結合”話語體系和革新考核手段來增加挑戰度
一是在教學中堅持“史論結合”話語體系,凸顯從歷史史實中總結歷史規律。在實際教學中重視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但不能把本課程當成為歷史課,要突顯“綱要”課的思想性和政治性,這是“綱要”課與其他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的地方,既要堅持“史論結合”,又要注意論從史出,體現課程教學的挑戰度。教師需要對教材創新的呈現方式有了解,熟悉圖片、圖表和二維碼鏈接的內容,在教學中合理使用,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深化認識。
二是革新考核手段來發揮教與學的主體作用,體現課程考核評價的挑戰度。“綱要”課“挑戰度”則突出課程設計要加大學生學習投入,嚴格考核考試評價,注重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習效果,增強學生經過刻苦學習提升能力和素質的成就感??己诵问讲荒芫窒抻凇霸嚲砜荚嚒保刹捎枚鄻踊目己诵问?,側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不良影響。
目前,我國高校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一流課程建設中面臨的主要實施困境有以下幾個方面。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課程建設經歷了從精品課程到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再到一流課程建設的發展過程?,F在的一流課程是不是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升級轉型?一流課程與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有何區別與聯系?學界對一流課程的內涵尚未達成共識。有學者認為,一流課程就是通過一流的師資、一流的教學方法、一流的教學平臺來實現一流的教學內容。那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一流課程的建設應該包括什么內容?
在前期申報校級或者省級或者國家級一流課程建設中,各學校會從財力和物力方面給予大力主持,任課教師也會投入大量的精力,確保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一流課程申報成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出現注重前期申報,輕視后期建設與維護的情況。特別是新版教材部分章節的標題和內容發生了變化,所以亟需要已申報成功的各級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一流課程加強在后期的建設和維護,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題庫,滿足教學的現實需要。
教師是一流課程建設的主體和關鍵,學生是一流課程建設的中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一流課程建設要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目的,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一流課程建設中,教師要注意提高教育教學能力,適應學生發展的現實需要。如教師需要不斷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素養,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但是,一些教師在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技能水平還比較低,與課程建設高質量要求不匹配,滿足不了“金課”的創新性要求。一些教師的科研能力不足,既不能好好的研究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給學生講清楚重點難點問題,也不去研究“00”后大學生的群體性特征和個性化的價值追求,及時的調整教育策略和教學方式,以應對“00 后”大學生給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的挑戰。
一流的學科需要一流的課程,一流的課程需要一流的教學理念、一流的師資、一流的教學方法及一流的教學平臺等來優化課程內容,實現一流人才的培養。
大學不僅是培養學生成為有用之才,而且要成為文明之人。育才的期望是多出杰出人物,而育人的核心是樹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8]。所以,高校既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課程作用,又要堅持在育人的前提下使學生成才?!盀辄h育人,為國育才,是一流課程建設的出發點和立足點”[5]。一流課程建設成效最終檢驗者和受益者是學生。怎樣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幫助學生成人成才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一流課程建設在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中必須關注的問題。本課程建設要不斷優化和完善高質量課程建設,以達成育人與育才相統一的目標規劃。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規定了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需遵循堅持分類建設、堅持扶強扶特、提升高階性、突出創新性和增加挑戰度等五項原則,從而使“課程優起來”,也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因此,有條件的高校要根據自己的校情和學情來,集中優秀的師資力量創建有特色品牌的“綱要”一流課程。如北京大學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獲批第二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在原來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基礎上建設了自己的特色品牌。該課程的教學主要以教學組專題教學形式展開。教師的專題教學是基本內容,同時開展課堂教學發言與討論、網絡討論、觀看文獻片、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等教學活動,這樣的形式充分調動了教授教學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該課程的考核形式主要采取單元測試、單元討論、網絡參與和期末考試等形式,總分100 分,這樣的形式是對以往的考核方式進行了變革,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收獲,全方位的考查學生的學習。
建設豐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程教學資源為教學奠定堅實基礎。教學資源庫是為有效開展教學而建設的各種素材,如教材、課件、圖片、案例、視頻等教學資料。近年來,一些高校還充分挖掘各種教學資料與“綱要”課教學內容相融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資源。如,中南大學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獲批第二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該課程通過學銀在線平臺展現的教學資源豐富,主要包括專題教案、課程錄像、討論題、測試題和微電影作品展示等。其中部分優秀微電影作品如《新青年》《長征書簡》《錢學森》等深受學生的喜愛。這些微電影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參與拍攝,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截止2023 年5 月底,該課程已經在線開課10 期,累計頁面瀏覽量98 256 855 次、選課人數91 770 人、互動次數605 242 次。
打造高質量一流課程,“綱要”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23 版教材已經是第9 版了,這對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水平提出了較高要求,及時研讀教材、熟悉修訂內容為上好課做準備工作。建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一流課程,就“要強固和厚重‘綱要’課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9],同時,為講好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并下功夫認真研讀黨和國家一系列有關重要文獻,同時重視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權威輔導材料,拓展閱讀公開出版的黨的歷史文獻集,學習和運用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寫的五部大事記等資源[10]。此外,還要關注當前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學生關注點的問題,以科研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
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要以一流課程建設為契機,“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堅持立足成人和成才相結合,樹牢大學生的唯物史觀,緊緊圍繞課程目標、師資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評價和教學資源庫等核心要素建設,全面提升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不斷深化課程育人體系,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涵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