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美 金 勤
(十堰廣播電視臺,湖北 十堰 442000)
在信息革命的今天,輿論生態、傳播方式、傳播格局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51 次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 年3 月2 日,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 億人,較2021 年12 月增長3 549 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5.6%。因此,創新輿論引導方式,利用新媒體平臺正確開展輿論監督,從而較好地引導社會輿論,不僅是當前新聞媒體工作者的工作重點之一,也是踐行“四力”,提升媒體地位和社會價值的重要方式。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新媒體與傳統傳媒融合發展的重大舉措。《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在2014 年8 月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提出。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網絡媒體和自媒體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相對于傳統新聞媒體,網絡新媒體對輿論的快速廣泛傳播和輿論的引導帶來了巨大變革。在互聯網上,人人都有攝像頭和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網上輿論空前活躍,輿論監督的隊伍也從原來的媒體從業者迅速擴大到普通網民。在這種形勢下,網上的輿論比以往更加復雜,其中也免不了出現大量不真實,甚至別有禍心的帶節奏的輿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如何提高新聞輿論的引導能力,是我國宣傳思想工作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在新的歷史時期,新聞輿論傳播的監管模式面臨著發展的瓶頸。為此,必須對形勢做出正確的判斷,創新引導手段,充分發揮傳統媒介和新興媒介的優勢,加強傳播力和引導力建設。
在媒體融合形勢下,新聞輿論一定程度上不再受新聞媒體主導,互聯網成為廣大網民尤其是草根的輿論集散地,網民參與互動,影響輿論的主動性和廣泛性,相比以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媒體正確引導輿論,鞏固主流輿論陣地,夯實人民群眾共同思想之基,難度變得更大。新聞媒介一方面要主動適應輿論形勢的變化,掌握互聯網時代社會輿論互動更多、參與面更大、影響更難把握的新情況,增強輿論引導的能力,提高輿論引導的親和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要管理好自己的平臺,加強輿論主陣地建設,及時回應、疏導和影響網上社會輿論。同時,在新聞媒介中,既要重視思想和輿論的內容,又要重視傳播的效果。在傳媒融合發展的今天,媒體融合符合當代信息發展的趨勢,同時也給傳統媒體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但也給傳媒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媒體融合本質上是媒介的一種轉變。面對新時代傳播模式、生態環境的變化,以及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主流媒體在傳播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同時,必須在內容、理念、方法等方面不斷創新,推動媒體融合、增強輿論導向能力。
在以互聯網為主要平臺的傳播途徑下,由于信息的上傳和發布非常便捷,導致信息傳播的總量呈幾何級增長,發表輿論的主體更加多元化,極大地豐富了傳播的內容,也使得信息更加混雜。由于網絡信息傳播的匿名化、快捷化、隨意性,以至于網絡媒體上往往“眾說紛紜”。隨意發表的言論許多都是偏激不當的,違背事實真相,有的甚至故意扭曲造謠,很多信息真假不明。由于信息不對等以及主流媒體的報道不及時,使得微博、微信、抖音、快手、 B 站等社會化媒體和互聯網社區出現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昂笳嫦唷睍r期的輿論呈現出要不斷去偽存真、辨明真相的特點。新聞媒體作為黨的喉舌和重要輿論工具,在隨意性的網上輿論和真相不確定的情況下,往往具有正本溯源、有效引導輿論的積極作用。
在融合媒介時代,信息傳播由兩級走向多級,多層次的信息傳播途徑使得單一、中心化、組織化的新聞生產模式逐漸走向互動化、分散化、社會化,并打破了以往主流媒體對信息流的壟斷,以自媒體為代表的社會媒體在信息傳播和輿論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明顯。一方面受眾接受信息更加方便,另一方面信息傳播過程由于發布對象和途徑的多極化,信息的面貌也多樣化。同時,受眾表達觀點也更方便、更積極。信息傳遞、輿論傳播,也從單一的“事件—傳統媒體—社會大眾”走向了社會化媒體、網絡大V、輿論領袖、媒體跟進報道和廣大受眾的多級多層復合傳播。信息傳播過程中形成的輿情也因為傳播的多極化,由原來的媒體到受眾,變成受眾之間相互傳播,互相評論,隨著媒體與受眾的持續關注和跟進,多個媒介平臺形成不同的輿論場,相互影響、同頻共振,形成了輿論場的互動。
在融媒體時代,隨著自媒體的空前發達,網絡謠言在傳播環境中是不可忽略的一種輿論導向。研究發現,流言與事件的重要性和不確定性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向關系——一個事件的重要性越高,受眾所了解的信息就越少。就新冠肺炎疫情而言,在封閉環境下由于不能確認事實,再加上社會媒體的大量傳播以及大眾的跟風,在初期產生了大量的陰謀論等荒誕言論。而隨著事件的發展,以及報道信息的不斷補充,輿論的風向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甚至發生了逆轉。因此,在輿論的管理與引導中,各種突發、即時性的輿論風向都會給輿論的傳播帶來一定的困難。
在輿論導向復雜的現實背景下,輿論引導可以通過價值理性、情感轉向和重塑共識三個層面的價值追求,來做好輿論監督的引導工作。
價值引導是指在新聞傳播和輿情應對中,以正能量、正確的價值觀引導輿論和輿情,回應受眾的關切,紓解公眾情緒。建構主義新聞是一種以公共利益、服務社會大眾為目標的新聞范式,提倡公民的參與,也提倡通過價值層面對受眾進行有效引導。輿論引導可以在三個層面上進行價值理性的探索。
第一,深度挖掘事件。在新聞傳播中,將事情的始末和前因后果原原本本呈現出來。在自融媒體時代,相對于社會媒體,傳統媒體因其自身的社會地位和嚴謹作風,在重大新聞報道中受到受眾的信賴。因此,更應該通過大量深入的采訪挖掘出新聞背后更多的真實情況,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客觀的方式講述事情的前因后果,并解釋其背后的原因,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事件語境。在傳統的數據收集和展示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發掘出各種社會事件,這種混合的數據收集模型能夠幫助人們形成更好的判斷,從而為受眾提供完整的、符合邏輯鏈的報道真相。
第二,促進公共對話。新聞是建立在溝通理性的對話邏輯基礎上的,新聞媒體將各種不同的意見和聲音結合起來,通過合理暢通的傳播途徑,使社會受眾都有知情權,并賦予一定的話語權和表達權,搭建公共對話的空間,將不同的視角融入到報道的內容中,并在不同的輿論領域之間建立起橋梁,從而促進對話與交流,避免一種聲音遮蓋全部,導致信息的失真,輿論引導出現偏差。
第三,為社會問題提供解決辦法。建構主義新聞注重分析問題,闡述其背后的原因,并以真實的資料和來源為支撐,以詳盡、嚴謹,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積極的新聞策劃常常能取得人們的信任,并站在公民和公眾的立場上進行具有吸引力和參與性的報道。在新聞傳播媒介盛行的今天,提出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解決辦法,有助于澄清事實,并將其引導至正確的方向。
第一,建立正面的情緒取向,以達到對受眾的關懷與溝通。借鑒社會公德、個人道德、犧牲奉獻精神等積極元素,尊重和理解多元群體的價值需要,以引導輿論,實現社會道德與人文關懷的價值引領。
第二,提倡個人關愛和情感共鳴,關心社會的正能量。積極發掘生活中的動人故事,將人性的冷暖與善良表現在普通人身上,以同情的方式做好事,關注那些能為人們帶來希望和幫助的事情。比如《暖新聞》,由鳳凰衛視策劃,將正能量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傳播社會的真善美。
第三,調動受眾的積極性和道德約束感。引導受眾承擔起傳媒的社會責任,將情感、道德、美德等因素導入到公共議題中,引導受眾共同探究問題原因及應對措施。
輿論導向的價值在于引導輿論,凝聚民心,重塑共識,共建社會價值。在融媒體時代,輿論監督從傳統媒體監督變成社會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共同監督,社會媒體發酵,傳統媒體跟進,社會媒體再繼續互動。
因此,輿論監督應該直面社會關注的主要矛盾,以建設性的監督促進問題的合理解決,受眾情緒的紓解,從而起到引導輿論的積極作用。在監督和引導輿論的過程中,要堅持媒體黨性原則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把正確開展輿論監督與科學合理引導同輿論有機結合起來。
對話協商為新聞事件的相關各方提供一個對話和平等交流的條件,并以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心態建構多元主體的聲音表達權。在融媒體背景下,媒體要轉變“從上到下”的溝通機制,采取“自下而上”的“參與式”報道模式,注重“公”和“民”兩個層面的“聲音”,形成“同頻共振”。
第一,建立政府和民眾之間的交流橋梁。傳統媒體作為黨的喉舌和宣傳思想工作戰線的主力軍,應該為守好思想輿論主陣地,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戰線作出積極貢獻。要及時關注網上網下輿論熱點,以動態、真實的方式予以客觀展示,同時要樹立輿情預警意識,發現不良輿情及時發聲并加以引導。
第二,要開放意見,促進交流。公共媒體應該把社會公眾在自媒體和社會媒體發表的各種意見集中起來,充分體現各方的利益和情緒,使官方輿論公正客觀的立場不出現偏差,各種輿論都能客觀展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兩者之間的隔閡。
“共情”是指情感的形成和傳播、擴散的過程。構建新聞視域下的融媒體輿論導向,必須以情感溝通為紐帶,以情感共鳴為目標,通過媒介手段實現感情共鳴,堅持通過后真相時代的共情傳播形成社會價值的最佳取向。
第一,以積極的角色介入輿情,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新聞傳播要從關注社會熱點、民生問題入手,以維護社會穩定、維護公共利益為出發點,盡可能為構建健康和諧的社會做出自身的努力。在重大的突發公共事件面前,媒體要從同情的角度出發,客觀、及時、準確發布信息,引導公眾情緒和社會輿論。
第二,要掌握不同階段的運用策略。受眾情緒在各個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傳媒應采用階段性的情緒策略,通過對事件的發展、群體討論、情緒反應等因素的影響,對受眾的情緒進行引導和調動。媒體從業人員要依據事件的發展歷程,制定媒介前期、中期、后期的工作計劃,確定各個階段的特征和受眾情緒,以滿足不同階段性輿論引導的需要。
第三,要引導和促進廣大群眾情感宣泄。通過對社會輿論的合理認識,引導輿論,可以有效地降低對社會輿論的不良影響。媒體要通過自身的報道和引導,促進合理表達,防止片面化和極端情緒的聚集、擴大,以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情感取向與觀點,幫助受眾宣泄情緒,順應心情,凝聚共識。
在新聞傳播中,新聞工作者應采取正面的、心理的敘述手法,采用恢復性的敘述策略,以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
第一,激發正能量,降低消極的情感。新聞媒體可以激發受眾的正面情感,把包含有效解決方案的新聞帶到受眾面前時,會使受眾受到的消極影響降至最低,消極情緒也會顯著降低,對新聞的態度也會變得更為正面。新聞媒介要以正面情感喚醒的方式進行新聞報道,要把焦點放在社會大事件上,把解決辦法融入到新聞報道中。
第二,積極介入,鼓勵各方參與。記者要發揮社會工作者和思想輿論引導者的作用,積極發揮“干預”的調停者作用,通過媒體和記者的介入,讓受眾和專業人士參與到整個新聞生產的過程中,參與到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的實際工作中,而不是一個局外人。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語境下,新聞媒體的監督和輿論引導仍然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新聞媒體與社會化媒介環境下的輿論導向有著很多內在的聯系。作為新聞媒體,其包含著許多共同的價值觀念,為實現新聞傳播價值、促進情感轉向和重塑社會共識提供了價值取向。在當前的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媒體可以通過對話協商、同理心、恢復性敘述等手段,以達到社會共鳴、社會責任、公共友善的融合,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