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建偉
(南寧廣播電視臺全媒體廣告運營中心,廣西 南寧 530000)
在中國,少年兒童是很大的媒體受眾人群。因此,對我國少兒節目進行開發與創新,既是一項重要的業務課題,也是一項重要的社會課題。伴隨著節目制作技術的不斷進步,少兒節目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其節目類型、創新理念和文化內涵等方面還存在許多缺陷,需要采取有效策略加以彌補。
如果要進行內容或形式的創新,就需要對其進行精準的定位,之后再以這一點為依據,對受眾的現狀進行分析,并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的需要,對其內容進行優化和完善。比如,少兒電視臺可以提供各種節目,包括嬰兒期節目、學齡前期節目和學齡兒童節目等。在少兒的各個年齡階段,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都有很大的差別,在少兒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將這些差別反映出來。將受眾分為不同的階段,進行不同程度的細分,可以提升其收視率,使其能夠更好地起到導向作用,更好地為孩子們服務。從我國的實際狀況來看,目前我國對少兒電視的節目定位還存在問題。總的來說,少兒電視節目主要面向12 歲以下的青少年,而對于12歲以上的青少年群體卻鮮有關注,少兒電視節目在內容和形式上過于單一,對于青少年群體的吸引力顯然不夠。另外,少兒電視節目內容中所傳達出來的信息和觀念都比較含糊,這對少兒的理解和接收是不利的。這些問題造成了我國少兒電視節目功能不強,對少兒的吸引力不足,也不能實現教育和娛樂的目的。
少兒電視節目的內容相對落后,也是造成其受眾群體日益萎縮的主要因素。首先,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我國的少兒節目呈現出越來越多的特點,但目前的節目制作和運營模式還十分落后,在經費和節目觀念上還存在著問題,使得我國的少年節目在受眾中的號召力相對較弱。其次,大部分的少兒電視節目都是照搬照抄,沒有考慮到孩子們隨著社會發展產生的新需求,更沒有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這給少兒電視節目的發展帶來了困難。第三,有些電視臺為了盡量降低節目的投資費用,會播放動畫片或其他類型的影視作品來增加節目時長,這不僅會嚴重損害節目的影響力,而且還會嚴重制約節目的發展。動畫在電視中所占據的比重太大,這也是引起父母們對動畫作品反感的主要因素。在許多大人眼中,觀看動畫作品完全是一種消磨時光的行為,這不但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傷害,而且還會降低孩子們對新知識的興趣。結果,許多父母對少兒電視的不認可,導致少兒電視觀眾的大量流失。因此,增強少兒電視節目的寓教于樂性,優化其內容是十分必要的。
在互聯網和手機終端日益普及和數量急劇增加的情況下,即便是高質量的內容,若不精心管理也難以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以央視少兒欄目《大風車》為例,不管是主持人還是編導,乃至于化妝師和其他有關人員,都經過了數年的專門訓練,他們做出來的節目在形式、內容和視覺上都非常優秀的。但是近些年來,電視的收視率一直在下降。首先,新媒介的出現,使得電視的傳播方式和內容越來越多,受眾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進行取舍。對于年齡較小的少兒來說,只要把電視機一開,他們就能看到《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沒》里的卡通形象。少兒卡通電視節目的表演方式比較單一,難以滿足受眾的需要。其次,現在有不少的移動電視終端都會推出自己制作和生產的娛樂節目、綜藝節目和親子類節目。因為這些節目的品質良莠不齊,并且還會在節目中夾雜不少的廣告,所以孩子們在被迫的情況下收到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這樣會導致他們的耐性越來越差,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失去看動畫片的興趣。第三,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覆蓋面積擴大,使用手機上網的少年兒童數量也在持續增長。很多新開發的手機應用軟件(Application, App),比如快手、抖音等,都利用這種接近的形式,贏得了大量的少兒粉絲。如果不能在原來的形式和溝通途徑上做出調整,少兒電視節目的受眾范圍會越來越小,收視率也會越來越低。
在新媒介環境下,少兒從過去的“被動接受”已經轉變為現在的“主動選擇”。為應對這一轉變,我們需要對少兒的喜好進行深刻的剖析,在確定其自身的定位之后,對其進行內容的革新,并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品牌。另外,少兒節目要有明確的目標,立足于少兒教育的需要,更好地服務于少兒教育,以高質量的節目內容實現寓教于樂。在明確自身定位的同時,還要保證自己的節目創作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少兒節目創作要能夠適應少年的需要,而少年兒童又處在迅速成長的時期,在創作過程中一定要將少兒的特點納入到自己的視野中。例如,南寧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的《校園大視界》欄目,通過與當地教育部門和學校共建紅領巾校園記者站的方式,在學校內設立公益課堂,不僅生動有效地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而且還切實掌握了孩子們的成長需求,實現了孩子們與欄目的良性互動,節目內容不僅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而且還增強了欄目的親和力和影響力。
從長遠來看,少兒節目將對少兒產生深刻的影響。少兒與其他人群相比,他們所處的社會是非常復雜的,而少兒的關注度相對有限,少兒節目應該具有指導少年兒童了解世界的作用。在制作少兒節目的時候,要將少兒的特征與其相結合,掌握少兒的心理發展規律,了解少兒對外界的認識,尊重少兒的感受,將其作為單獨的個人來看待,只有做到了尊重少兒,理解少兒,才能對其進行正確的定位。另外,在制作過程中,還要按照受眾的年齡將他們分類,從情感認知、心理特征等多個方面入手,對每個年齡段的孩子的特點進行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各個年齡段孩子收看節目時的感受,并做出相應的改善和調整。同時,在創作出滿足各個年齡層孩子需要的節目時,除了要掌握好娛樂性和教育性兩者之間的比重之外,也要對知識的難度進行適當的控制,唯有如此,才能塑造出具有鮮明個性的節目,贏得更多受眾的喜愛。
新媒體的誕生給電視節目的發展帶來了機會,因此少兒電視節目數量持續增加,但真正具有影響力的節目卻只是少數,許多節目在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有很高的人氣,但它們的熱度會迅速降低,最終慢慢消失在受眾的視野之中,只有極少數的節目可以在受眾的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這一方面是因為網絡上的內容比少兒電視節目的內容要豐富得多,另一方面也是少兒節目本身過于老舊。少兒電視節目的受眾一般都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簡單的性格。所以在創作少兒節目的時候,一定要從創作理念、表現形式、題材內容等多個角度入手,主動尋找突破口,并可以適當參考真人秀的方式,尊重少兒的本色演出。另外,在對少兒節目的包裝上,也要盡量做到最好,包括片頭、片尾、聲效、字幕等,都要對其進行持續的改進,一方面是為了打造好的節目品牌,另一方面是為了讓節目的質量得到明顯提升。伴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各種不同的平臺都可以作為人們獲得資訊的主要渠道,而這些平臺上的資訊的品質將直接影響到資訊的準確性,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少兒電視節目與其他類型的節目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它的目標受眾是天真活潑的少兒,節目制作者都是成人,他們對成人的世界有著清楚的認識,因此給孩子展示的也大多是成人世界最美麗的一面。這樣的宣傳觀念和方式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它卻對少兒的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干擾,少兒在沒有經過仔細考慮的情況下,就會立刻做出各種各樣的回答,這樣就導致了少兒只是被動地接收信息,缺少進行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自己的能力也沒有得到提升。所以盡管少兒節目對少兒提供科學的指導非常重要,但當前需要我們重視的問題是,該怎樣做才能讓少兒在節目中真正地獲取到知識,并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
長期以來,國內少兒電視節目的受眾群體普遍不明確,少兒電視節目的受眾群體僅限于少兒,缺乏特定的受眾群體。根據國際上有關的標準,少兒基本可以分為四個時期:0—2 歲的少兒,其智力還處于發育時期,依靠感覺來獲得知識;3—6 歲是少兒活躍度最高、想象力最豐富的時期;7—11 歲為少兒階段,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11—15 歲是少兒期,對自己的認識比較全面。各個年齡段的少年兒童有著不同的認知水平和特點,在各年齡層次中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這種差別是不容忽視的,少兒節目應當在此基礎上,對他們的接受和審美水平進行深入的分析,創作出與各年齡層次少兒的心理需要相適應的節目。比如,2013年的《爸爸去哪兒》、2015 年的《爸爸回來了》,都是圍繞著親子關系展開的,而且都是用少兒互動的方式來引發受眾的關注,同時也能從名人的角度為家長培養教育子女帶來啟發。同類型的少兒節目可以將角度放到少兒的身上,對其進行改編,讓親子互動成為節目的特色,讓家長和少兒都能從中得到樂趣。
少兒電視節目中加入地方因素,既是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既可以提升欄目的魅力,也可以讓欄目自身具有地方性,對欄目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例如,現在的動漫就可以在題材上多加入“東北三怪”,以及東北的自然風光、內蒙古的草原風光等等,這樣才能讓小朋友們有一種清新的感受。再如,南寧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校園大視界》欄目,通過校園記者站把孩子們的投稿運用到節目中,真實展示孩子們眼中的校園學習和生活,以更好地提高孩子們的體驗和交流感,促進小朋友們的本地化。
內容的豐富性意味著少兒節目不能死守傳統,應該在法律法規允許的條件下,盡可能地豐富知識點和情節點,提高整體的內涵。在中國有兩億多的青少年,在如此龐大的受眾人群面前,目前的少兒電視節目在內容上還存在著一定的欠缺。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可以從故事情節上入手,在故事情節上進行創新,如當下在學校里火熱開展的研學教育,我們可以結合研學教育,把研學過程中的知識性、孩子們的個性,以及趣味性有機融入節目內容創作中。另外,當代動畫的故事情節過于單調,我們可以在藝術上進行處理,讓故事變得更加豐富,比如,在動畫中加入科學的成分。另外,還可以利用加入知識性的方法來提升項目的內涵,進一步促進其本地性的發展。
所謂“市場定位”,就是指公司和產品在其所瞄準的市場中的地位。面對目前少兒節目存在的問題,在接下來的工作中,需要少兒節目的制作人員首先明確自己的市場定位,并根據目標群體的需要開展具體工作。從這一角度來看,美國與日本的少兒電視節目很有可取之處,中國與日本均推出了《三國演義》的動畫片,但是《三國演義》的國內動畫片收視率只有0.03%,而日本的《三國演義》動畫片一引進中國,其收視率就高達0.08%,處于領先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對少兒的需求進行了全面的考量,它的人物動作合理,變形控制到位,劇情完整有序,這一點應該被我們所借鑒,防止動畫片和少兒節目出現低齡化的問題,促進其產業的本土化發展。
加大商品化建設的力度,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一是引入新技術;二是轉變開發觀念。在技術上,當前我們的少兒節目的技術水平仍然很低,不管是動畫制作,還是實踐類節目,都存在著很大的改進余地。節目的改進和提升不能回避的是節目經費問題。我們一方面需要與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門加強溝通,做好媒體的服務教育宣傳,爭取獲得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還應以市場化和產業化的思維,通過節目制播分離等手段,在把握好節目導向原則的基礎上進行節目創新開發,在經費充足的情況下,采用更多的交流學習、設備采購、技術引進等方式來加以改進。在發展觀念方面,少兒電視節目不應該僅限于“教育”“勵志”,還應結合學校的研學教育,加入休閑娛樂的內容,讓年輕人和孩子們在收看這些電視節目的時候,可以盡情地釋放自己的情緒,盡情地欣賞,這樣才能為這個行業的本地化做好準備。
新媒介的迅速發展給少兒節目帶來了更大的機遇。少兒節目是面向少年兒童的一種電視形式。在新媒體環境下,少兒節目存在內容單調、定位不清、傳播渠道單一等問題。因此,在當前的傳媒環境下,少兒電視節目需要增強創新能力,把滿足更多受眾的需要放在第一位,這樣才可以更好地發揮自身在少兒教育中的功能,推動整個電視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