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曩 薇
(德宏州融媒體中心,云南 德宏 678400)
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僅讓受眾的信息獲取方式、偏好發生了改變,而且也讓新聞媒體的信息采編工作發生了改變。對于編輯記者來說,互聯網讓新聞素材的數量更加龐大,選題取材范圍大幅度拓展,新聞采編方式也更加高效便捷。因此,編輯記者應當充分把握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紅利,努力提升新聞采寫的技巧,推動新聞報道質量不斷提高。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難以分割出大塊的時間用于信息接收和休閑娛樂。因此,在新聞瀏覽上更加傾向于碎片化的短篇新聞,近年來短視頻的流行就是最佳印證。在這樣的趨勢下,新聞媒體的編輯記者在進行新聞采寫時,要加強短篇幅新聞的制作,讓信息傳播更符合當下的傳媒邏輯和受眾需求,提升新聞內容的傳播效能。在新聞形式上也要有所創新,除了短視頻新聞以外,還可以制作圖片新聞、3 分鐘速覽資訊等等,并且要結合不同的新聞形式,實現多渠道分發,拓展新聞信息的覆蓋面。面對復雜的重大新聞,也可以將內容進行拆解,分成多條新聞短訊進行傳播,讓新聞瀏覽更加符合受眾的習慣[1]。同時,新聞媒體也不能遺忘自身的媒體使命和社會責任,要從新聞事件中挖掘深刻的新聞價值并傳遞給受眾,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因此,在新聞采寫上,要注意雙線并行,在制作碎片化新聞的同時,也要選擇合適的主題制作深度類稿件。通常這一類稿件耗時比較長,采編制作過程也比較繁瑣,但通常具有獨家性和較高的新聞價值,不僅能夠滿足部分受眾的信息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揭露社會問題,宣揚主流價值觀,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移動互聯網時代對新聞媒體所產生的最大影響之一,就是媒體工作者要將自身的思維模式從媒體思維轉變為受眾思維。這是由于社會受眾開始進入到信息傳播鏈條之中,并逐步占據了重要地位,甚至于新聞媒體的主導權都開始逐步消解[2]。同時,在這個流量變現的時代,受眾關注度越高就意味著能收獲越高的經濟收益,在傳統媒體廣告收入逐步下滑的當下,用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對媒體的持續運營是十分關鍵的。
在新時期,受眾的審美訴求和習慣偏好都更加鮮明地顯露出來,每個人的信息需求都全然不同。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聞采寫和分發就要朝著個性化和定制化方向轉型。新聞編輯記者要充分考慮不同平臺渠道的用戶對內容的喜好,并根據他們的需求優化內容,將新聞信息打造成多元化的產品,以此贏得受眾的青睞。
此外,當下新媒體平臺在做內容推送時,普遍采用了算法技術,分析每個用戶的使用習慣和內容偏好,這對于編輯記者的新聞采寫工作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為了搶奪內容分發權,讓優質的新聞內容更多地展現在用戶的首頁中,編輯記者要充分研究平臺的算法,對標題、內容、關鍵詞等進行優化,提升內容的展示權重。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的高速傳播和網絡的互通性給新聞采編人員的工作帶來了很多便利,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采訪渠道的大幅增加。在傳統媒體時代,記者要完成采訪任務,必須要通過實地采訪或電話采訪的方式,不僅費時費力,還有可能發生采訪效果不佳、需要二次采訪等情況。而借助互聯網這一渠道,記者不僅能夠快速挖掘和篩選新聞線索,而且還能第一時間聯絡當事人進行網絡采訪,采訪效率大幅提升,獲取一手資料的概率也明顯提高。
必須注意的是,由于網絡的開放性特征,使很多媒體能夠在同一時間獲取到同一條新聞線索,這樣很容易造成新聞內容的雷同。為了實現新聞內容的差異化,編輯記者在進行新聞采寫時,不能單純地依賴網絡資源,而是要繼續堅持實地化的采訪方式。記者只有經常深入基層跑新聞,才能始終與社會受眾站在一起,也才有可能獲取到獨家性的新聞線索[3]。同時,實地化的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能夠充分調動自己的腦力和心力,用內心去體會新聞當事人的感受,從而撰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新聞內容,用字里行間的感染力引發受眾的共鳴。
移動互聯網時代傳媒行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去中心化,指的是內容生產形態由過去的專業媒體生產轉變為了全民共同生產。借助互聯網和智能手機,任何人都能夠實現新聞內容的制作和傳播,甚至很多專業的編輯記者的新聞來源就是普通人所發布的內容。在這樣的形勢下,主流媒體應當重塑自身的權威,握緊傳播的主導權,實現中心再造。
新聞編輯和記者要認真思考當下新聞媒體的主要優勢,并加以利用。首先,新聞媒體擁有獨一無二的政治資源,仍然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對于重大政治事件和社會事件有獨家采訪權。這一類新聞事件往往具備較高的新聞價值,能夠引來社會層面的廣泛關注。新聞媒體要充分把握這一優勢,鞏固和提高主流新聞的發布能力[4]。
其次,新聞媒體具有強大的新聞采編資源,包括人力、設備、資金等。借助這些資源,主流媒體能夠完成很多自媒體、新媒體無法完成的新聞采寫任務。例如,重大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就需要專業的新聞媒體去采訪、調查,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優的質量將新聞事實呈現在受眾面前,從而正確的引導輿論,安撫民心。
最后,主流媒體具有廣泛的公信力和群眾基礎。在重大事件上,受眾仍然會更加信賴專業的新聞媒體,而不是輕信網絡流言。因此,在輿情處理上,主流媒體能夠發揮自身的價值,及時發布辟謠信息、官方通報,還能夠正確引導用戶的思維觀念,避免輿情事件給社會會造成不良影響。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媒體的編輯記者要提升采寫技巧,首先就要找到提升的方向。采寫理念是最基礎的思想保障,只有采寫理念符合時代發展的脈絡,才能讓生產出的內容更加符合新聞傳播邏輯,符合社會受眾的需求。
新時代的采編理念需要編輯記者在兩個方面有所加強,即用戶思維與服務思維。用戶思維是指新聞生產要以用戶為中心,采編人員要始終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所生產的內容也應當符合用戶信息獲取需求和習慣偏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對新聞內容和形式的要求越來越高,什么樣的內容能夠受到歡迎和關注,已經不再是編輯記者憑借新聞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就能夠評判的。因此,新聞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大數據技術來收集用戶數據,分析目標受眾的瀏覽習慣和興趣愛好,以此為方向進行內容優化[5]。編輯記者在運營新媒體平臺和自身客戶端時,通常后臺會自動生成分析數據,包括用戶量、用戶分析、點擊率等等,這些數據往往能夠成為編輯記者策劃、選題的重要依據。
服務思維的關鍵在于編輯記者應當始終牢記新聞媒體是服務于社會受眾的,內容信息的取材一定是基層群眾的生活,內容上要反映社會民生,包括受眾關切的話題和重大新聞事件,在內容的篩選和整合上,一方面要注意闡明新聞對受眾生活的影響,另一方面在語言上盡量平和通俗,確保受眾能夠準確全面地接收到新聞的內涵。
新聞媒體工作者在確定了新聞選題后,就要進入到信息收集和采訪工作中。這一步十分關鍵,素材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新聞質量的優劣,因此編輯記者要明確采訪思路,正確地應用自身的感性認知和理性邏輯思維能力。
記者的新聞敏感性就是來源于長時間媒體工作中感性認知所逐步積累起來的實踐經驗,能夠讓記者對新聞主題整體感知并形成自己的觀點認知。以人物報道為例,記者確定選題后就要開始收集與人物相關的素材,包括人物背景、經歷、典型事件等。在篩選信息的過程中,記者會對這個人物有初步的了解,并逐漸讓腦海中的形象豐滿起來,從而形成對人物的真切感受并選定新聞報道的視角和觀點。記者憑借這些感受和認知就能夠形成一定的采訪思路,在后期采訪時,才能夠保證提問的方向始終如一,采訪節奏有條不紊[6]。
理性分析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樣是完成采訪任務必備的能力,新聞記者僅僅依靠感性認知很容易出現預設立場、觀點偏頗等問題。基于新聞精神和專業能力的理性認知,能夠幫助記者始終保持客觀中立,正確地分析新聞人物的行為邏輯和事件發生的因果聯系。正確應用邏輯思維能力能夠讓記者學會靈活變通,通過多種渠道來獲取新聞素材。在實踐中,采訪工作往往會遇到各種阻礙,如果照本宣科、固守套路,很容易導致采訪任務的失敗。理性分析還有助于記者深入挖掘新聞的內涵,讓采訪工作更加深入、直擊人心。
移動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海量信息讓新聞采寫工作變得更加輕松高效。當編輯記者缺乏新聞素材時,只需要在網絡上搜索一番,就能夠快速獲取世界各地發生的大事小情。當出現突發事件時,編輯記者也很容易搜集到當事人或者目擊者拍攝的現場視頻。因此,新聞采寫要注重對網絡的使用,善于利用新媒體平臺和社交媒體上的普通群眾發布的信息,盡可能地拓展新聞選題的范圍,挖掘出優秀的新聞線索。但必須注意的是,網絡會滋長編輯記者的惰性,過度的依賴不僅會讓記者遠離基層,新聞內容不接地氣,也會讓記者不經意間代入發布者的視角,使得新聞觀點不夠中立客觀,對受眾產生誤導[7]。因此,網絡的使用要注意尺度和分寸,在使用網絡素材時,要加強對信息的證實工作。
在新聞采訪上,網絡采訪的情況也越來越常見。盡管實地采訪才是最佳的新聞報道方式,記者通過內心的感受來引導受訪者吐露心聲,讓新聞內容更具有感染力。但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任何新聞都講求時效性,如果所有的采訪工作都必須親赴現場的話,新聞報道的流程將大幅延長,信息必然過于滯后。除了時效性的優勢外,網絡采訪還有兩個重要優勢。一是記者可以一次采訪多人,從多個角度來補全新聞事件的全貌。二是網絡采訪所呈現的素材形式十分豐富,包括音視頻、圖片、文檔記錄等,能夠讓新聞報道的內容形式更加豐富,也便于編輯記者將素材轉變為各類新聞產品。因此,對于部分新聞選題來說,新聞記者用網絡采訪的形式可能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為了提升新聞采寫的效能,編輯記者應當加強對技術的應用。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智能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全面,記者在進行采訪時,不僅可以利用手機錄音、錄視頻,還可以利用語音轉換文字等功能,快速整理出采訪稿,并通過微信、QQ 等軟件將內容傳給后續的工作人員,讓采寫流程更加精簡快速。當前手機應用程序層出不窮,編輯記者可以充分利用起來。例如,記者在采訪報道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微博發送新聞現場的實時圖片,這時就可以利用到美圖秀秀等圖片編輯APP;如果要在抖音、快手上上傳短視頻,就可以利用平臺自帶的視頻編輯軟件,快速制作短視頻內容。這些技術不僅能夠幫助媒體人搶抓信息的時效性,而且還能夠給重大新聞報道做前期預熱,吸引受眾的關注[8]。
此外,記者可以利用5G 通信技術進行直播式采訪,實現電視臺和新媒體平臺的同步放送,通過網絡直播平臺的互動功能,實時獲取受眾的評論和看法,并在新聞采寫的過程中同步調整,讓新聞內容更加貼合受眾的需求。
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深度連通,在這一背景下,新聞采寫的范圍應當進一步擴大,掙脫地域的束縛。尤其是當下眾多媒體都通過網絡獲取新聞線索,導致新聞內容同質化嚴重。為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編輯記者在進行采寫時,不能自己給自己設限,而是要盡可能廣泛地選取新聞素材,同時深入挖掘新聞價值,呈現出讓受眾眼前一亮的新聞報道。
編輯記者始終要秉持新聞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堅守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讓新聞報道能夠真實地反映生活,反映社會問題,弘揚正能量。編輯記者在撰寫新聞稿件時,一方面要深入調查,獲取足夠的新聞素材,將事件的來龍去脈完全地展現在受眾眼前;另一方面要優化語言和結構,確保敘述的真實性和生動性,在避免給受眾造成誤解的同時,讓受眾能夠準確地領會新聞的內涵。
當前,深刻的社會性報道已經越來越少,新聞開始走向娛樂化和低俗化,這是編輯記者應當時刻警惕的問題。在進行內容生產時,新聞工作者不能一味地考慮收視率、點擊率,成為了“標題黨”,而忽略了新聞媒體的良心,要始終堅持生產深刻的、有內涵的新聞內容,做好社會的監督者。
綜上所述,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新聞媒體的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要求編輯記者在進行內容生產時,要充分考慮當下的趨勢和變化,積極調整新聞內容和工作流程,提升新聞采寫技巧,讓新聞報道更具時代感。新聞從業者必須充分認清新時期新聞采寫的新特征,從思路、內容、技術等多個方面實現新聞采寫的優化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