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剛
(貴州廣播電視臺,貴州 貴陽 550002)
新聞記者擔負著了解民生、傳達民意、引導社會輿論等重要職責。因此,要求記者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和超強的核心能力,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新聞記者要借助先進的技術,深入挖掘有價值的新聞素材,秉承公平、公正原則,為人民群眾展現真實的新聞內容,這樣才能夠實現新聞記者的最大價值,進而促進新聞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當今社會幾乎每時每刻都有事件發生,新聞記者要對其進行觀察報道,憑借自身的專業素養,第一時間捕捉具有一定價值的新聞事件,并作出正確的判斷,通過運用各種寫作風格,準確描述新聞事件的內容,同時深度挖掘核心內容,這樣才能夠呈現出高質量的新聞。基于此,新聞記者要不斷培養專業素養,提高業務能力,才能夠增強新聞報道的吸引力,進而擴大其社會影響力[1]。
新聞采集與編寫,涉及諸多法律知識,新聞記者務必保證在法律框架內進行采訪,尊重采訪對象的隱私,不脫離新聞報道的核心,確保傳播符合相關的法律法規,以此樹立足夠強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因此,新聞記者還要學習更多的法律知識,確保新聞報道的公平公正,稿件內容才能夠不出現法律方面的問題,從而獲得人民群眾的信任[2]。
新聞記者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同時,還應遵守職業道德,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創新的理念做好相關工作,走到人民群眾中,關注民生,聚焦群眾最關注的問題,如實反映新聞內容,積極承擔起應盡的崗位職責,并營造向上的輿論氛圍,從而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3]。
新時期,信息量激增,數據新聞應運而生,通過大數據分析,能夠挖掘更多的新聞故事,此類新聞可突破學科、領域、地域的限制,從而保證新聞信息的真實性與時效性。因此,新聞記者要加強大數據意識培養,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數據新聞來源方面。記者要對數據來源進行翔實調查,清楚標記來源,可建立數據來源追溯機制,或在新聞稿件中插入數據來源鏈接或文件,調動受眾質疑和求證,合理合法使用數據,可確保新聞事件的真實性。
第二,數據新聞采寫方面。記者要結合受眾的實際需求,借助數據技術,深度挖掘數據之間的聯系及背后的故事。以央視網2023 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為例,根據20 個省市公布的一季度經濟數據,分析出各行業的發展情況,對比服務業增加值,可計算出基礎設施和工業投資的比例,綜合交叉各類數據,為二季度各行業部署工作提供了便利。整個報道具有較強的實際運用價值,又體現出較為深刻的社會價值。
第三,數據新聞呈現方式。當下,受眾閱讀習慣呈現碎片化和時效性。因此,記者要靈活運用數據,將其與故事相結合,賦予一定的意義。記者可采取量化研究方法和思路,挑選出合適的新聞題材,進而實現與用戶的良好互動。例如,吉林省融媒體武漢報道組,根據各平臺的新聞報道數據,詳細講述了吉林醫護人員的抗疫故事,此方式從不同的角度,為受眾展現身處武漢的醫院人員的狀態,這種新聞報道的方式,帶給受眾更真實的感受,值得借鑒[4]。
在新時期下,新聞記者要緊跟行業發展的主流方向,全面確保新聞信息的時效性。因此,要不斷提高核心能力,具體提高措施如下。
第一,提高捕捉力與鑒別力。如今的信息量龐大,來源渠道較多,致使內容良莠不齊,新聞記者要從中挑選有價值的信息。并且記者還要走在時代發展的前沿,以高度的敏感性捕捉受眾關心的話題,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如實進行報道。
第二,發展融合力與創新力。新聞記者要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進行融合,整合各類信息,如圖像、音頻信息,通過創新,為受眾提供新穎獨特、視角與眾不同、形式多樣的新聞產品。例如《主播說聯播》節目,基于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結合傳統新聞報道方式,采用年輕化的語態解讀各類新聞,深受廣大網友的喜愛,反響熱烈,堪為經典。
第三,強化營銷能力和溝通能力。新聞記者要具有一定的營銷意識,高效利用內部與外部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所需。此外,還要加強與外界的溝通聯系,從而不斷擴大新聞的影響力,便于打造高質量新聞品牌。以貴州畢節市融媒體為例,在辦好紙質媒體的同時,借助網絡平臺、APP、微信公眾號等,成功打造屬于自己的新聞品牌,極大地提高了影響力、引導力、傳播力,令人稱贊[5]。
大數據為新聞記者提供了諸多便利,也存在不少問題,不合理運用數據,很可能導致泄露關鍵信息,不利于新聞事業的長久發展。為此,新聞記者要注重法律意識的培養,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保持新聞內容的客觀性和真實性。現在的信息環境較為復雜,新聞記者極易受到社會輿論的誤導。因此,要樹立法律意識,當信息來源真實性存疑時,記者應通過實地走訪、暗訪的方式,驗證信息是否真實,或是從多渠道、多角度出發,由此確定信息是否可靠,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新聞事實的真實性。
第二,認識到法律意識的重要性。記者在報道某個行業新聞時,應當詳細了解這個行業的法律法規,因記者屬于非專業法律人士,所以報道過程中要確保客觀,站在公平角度分析問題。新聞記者還應定期參與新聞界和法律界聯合舉辦的交流會議,豐富法律知識,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另外,對涉及法律知識把握不準的新聞稿件,可請法律界專業人士進行審查或指導,進而全方面保證新聞內容符合法律法規。
第三,規范語言表達。部分新聞記者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或自身專業素質不達標,導致新聞稿件語言不規范問題時有發生,致使受眾對其產生誤讀,甚至誘發不良輿論導向。因此,新聞記者要不斷增強專業素質,語言措辭、詞匯引用、語句編排等皆要仔細推敲,尤其是產品、商品、法律類、時政類等新聞,對詞語的精確度要求極高,新聞記者稍不注意,可能就會出現錯詞、錯句,進而造成極其不好的影響,還會影響自身的發展,新聞記者對此要予以重視。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各類事件有著強烈的了解需求,新聞記者也在不斷挖掘新聞素材,可是在報道過程中,各種侵權、內容低俗、事件失真等問題時有發生,新聞環境亟待改善。因此,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非常重要。具體培養路徑如下。
第一,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記者在采編過程中,需尊重客觀事實,不要摻雜個人情感,避免斷章取義,嚴格審查新聞圖片,保證反映人民群眾最真實的生活狀態。并且在新媒體時代,社會壓力較大,新聞工作者要具有一定的抗壓能力,嚴格把控新聞內容,主動探索事件的根源,做有深度的報道,公平公正傳遞出有價值、有正能量的新聞內容。除此之外,新聞記者傳遞民聲過程中,應傾聽群眾的心聲,用接地氣的語言傳遞民聲,從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中挖掘更多的故事,聚焦基層,將鏡頭更多地對準群眾,特別要對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年齡段群眾的故事進行采集,還要將時代的新動向、國家的新政策、行業的新動態等信息,準確傳遞給受眾,這樣才能夠避免受眾誤讀新聞內容。
第二,健全新聞報道相關制度。新聞行業要加強對記者的法制培訓,不斷完善報道制度,加大監督力度,堅決抵制不良新聞內容。新聞單位也要定期開展科學監督和建設性監督,嚴格把關新聞報道的各個環節,同時要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可將工作狀態與獎懲機制掛鉤。還應定期舉辦優秀新聞工作者評選活動,對評選出的先進典型給予獎勵,而對于頻繁出現錯誤,或表現不佳的記者,應予以一定的處罰,從而激發新聞記者的創新能力以及提高工作積極性。另外,對于難以把關的內容,應由宣傳部門統一審核,這樣才能夠維護正常的新聞秩序,創建良好的輿論生態環境。
第三,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部分新聞記者缺乏上進心,學習態度不端正,不善于反思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新聞記者,應當多看書豐富知識,多學習優秀新聞工作者的敬業精神,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斷進行調整,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新聞記者要樹立正確且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牢記自己肩上的使命,秉承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愛崗敬業,腳踏實地。此外,為了編制更多高質量的新聞內容,新聞記者要合理安排時間,既要保質保量完成工作,還要留出一部分學習的時間,與時俱進,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
新聞報道中的事實必須符合客觀實際,故而要求記者真實報道,在面對大量新聞信息時,應時刻保持理性。基于大數據背景,新聞記者要從大量新聞信息中篩選出真正有用的信息。若有存疑的地方,應第一時間到達現場調查取證,收集信息可采用語音錄制、影像錄制的方式,將信息登記在智能工作平臺上,全面確保新聞信息的時效性、真實性、完整性。在編制過程中,結合新聞背景,客觀對新聞內容進行描述。此外,可建立新聞信息數據庫,方便日后信息溯源,同時方便新聞記者深入分析某些新聞事件。
新聞記者承擔著新聞傳播的重要責任,要對受眾負責。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發達的時代,記者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將目光集中在焦點事件上,充分且深入了解事件發生的最新狀況,這樣的新聞才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在報道過程中,記者要堅持正向輿論引導,具體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宣傳正確的思想。新聞記者要積極宣傳國家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等,進而幫助受眾樹立正確的“三觀”。例如,2022 年云南《法治日報》對法治宣傳教育現場進行實時報道,普及法治歷史、憲法等內容,進而增強了廣大群眾的法律意識。
第二,嚴格把控輿論導向。一旦輿論導向失控,將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基于此,新聞記者在實踐過程中,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選擇性地進行報道,稿件內容要貼合受眾實際所想,聚焦基層事件,有針對性地回答受眾的問題,從而起到正向引導的作用。除此之外,新聞記者進行網絡新聞報道時,同樣要弘揚社會正氣,做輿論引導的“排頭兵”,這樣才能夠有效緩解社會矛盾,有利于社會的和諧友好發展。
實際調查是新聞記者常用的搜集信息的方式,部分新聞記者對此不重視,致使信息內容不完整,進而導致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不清楚。因此,新聞記者要引起重視,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深入基層。新聞記者要運用點面結合法、專題調查法、蹲點調查法、大數據調查法等,全面了解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挖掘更多的事實真相。以《大眾日報》的“蹲點調查”欄目為例,記者專門來到田間地頭面對面采訪,傾聽群眾的心聲,又通過蹲點采訪,變換不同角度了解事件,以此記錄群眾講述的故事,這種新聞報道方式擁有一定的人情味,深受群眾的喜愛。
第二,走進群眾。新聞記者肩負傳達民意的重要使命。因此,應當遵循問需于群眾、問計于群眾的原則,如實傳達群眾的問題及需求,此類報道可有效解決不少社會問題。
第三,創新報道內容。在新時代下,新聞工作者要不斷進行創新,利用智能軟件記錄基層實情,通過進一步的調查研究,準確表達群眾所需,這樣可有效避免以偏概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融合現代文化與思想,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因而,新聞記者有必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政治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增強自律性。如今是“人人皆為新聞記者”的時代,在報道過程中,記者不僅要監督他人,還要接受別人的監督。基于此,新聞記者要加強自律,不斷反思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并切實履行一名新聞工作者應盡的職責。
第二,堅持學習政治理論。新聞報道對社會發展方向有一定的影響,故而新聞工作者要堅持政治理論學習,自覺抵制不良內容,這樣才能夠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做好大眾輿論導向工作。以2022 年中國記者節為例,云南省普洱市鎮沅縣召開記者節座談會,鼓勵新聞記者學習新時期政治理論,強調加強自身素養,強調要關注民生,真實記錄新聞內容,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新時期的新聞工作者。
第三,堅定立場。同一個新聞題材,站在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思想觀點,能夠反映出新聞記者不同的立場。為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聞記者要明確自身的責任和肩負的使命,這樣才能夠明確立場,從而準確表達群眾的心聲,促進社會的發展。
綜上所述,新時期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新聞工作者要重視自身素養和業務能力的提升,借助現代化技術手段,以創新的角度,不斷豐富新聞內容,傳遞有價值的信息。同時,要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在新聞實踐過程中,嚴格遵守職業道德與法律法規,在滿足群眾需求的前提下,促進新聞事業的長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