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華 | 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高質量教育體系包括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而微觀層面的高質量教育側重于讓個體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2023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也進一步明確學校要以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健康成長為目標。全面發展教育與個性化教育相輔相成,都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然而,在個性化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比如將個性化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對立起來、對個性化教育理解過于片面等。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全面地了解個性化教育的內涵,直視當前個性化教育推進中的問題,并反思其原因,從而更好地開展個性化教育,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當下的教育教學中,有不少理念都突出強調了“個性化”培養目標,然而在實踐中卻鮮有學校能真正落實到位,其中存在的問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將個性化教育等同于特長教育或藝術教育。一些教師或學者將個性化教育的概念簡單化,認為其就是特長教育或藝術特色教育;一些學校沒有深入認識個性化教育的概念和本質,將個性化教育簡化為藝術教育、體育或其他特色校本課程,對個性化教育的理解過于片面,忽視了個性化教育的宗旨,導致個性化教育無法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將個性化教育等同于模式化教育。有一部分教育者認為個性化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因此他們選擇采取固定模式或程序開展“個性化教學”,而不是將其看作一種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自主選擇的教育理念,導致個性化教育的窄化、固化。
將個性化教育與全面發展對立起來。一些教育管理者誤認為追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與個性化教育是沖突的、矛盾的,二者不可兼得,因此在其教育實踐中,往往只強調某一方面的“特色”而忽視了全面發展的教育實踐,或因為強調全面發展而遏制個性化的教育追求和可能。
標榜自己的個性化教育導致形式主義。一些教師喊著“個性化教育”的口號,將之當成一種時髦的標簽并以此標榜自己,實則在其“個性化”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并沒有給予學生差異化的指導及學習上的自主選擇,導致“個性化”變成流于表面的“作秀”,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學習興趣和學習經驗的教育策略。
過分夸大個性化教育的功能,認為個性化教育無所不能。在個性化教育實施過程中,難免存在一部分極端的人,因為堅決反對傳統教育理念而過分夸大個性化教育的價值與功能,甚至認為個性化教育無所不能,忽視了教育改革中的許多其他重要理念和路徑。
拒絕個性化教育,認為個性化教育是“歪門邪道”。在實踐中,有的教師認為個性化教育只是一些教育專家的言論和教育理念,與自己的教學無關,依舊堅持原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的則認為個性化教育開展起來費時費力,其成果無法體現在學業成績上,因此拒絕開展甚至將個性化教育視為“異端”。
真正的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基于以上關于個性化教育的誤讀,我們亟須厘清新時代個性化教育的內涵,為構建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打好“微觀”基礎。
首先,我們從四個層面來剖析“個性”一詞的定義。從哲學層面來看,個性與共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即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個性,而個性又是與共性相對而言的概念,指某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質,揭示事物之間的差異性。社會學強調人具有個性與社會性,因此從社會學層面來看,人的個性是指個體穩定的社會特征以及整體精神面貌。心理學上,個性又稱為人格,主要是指個體所具有的傾向性的、本質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興趣、愛好、能力、氣質、性格等)的總和。教育學對個性的解讀則是,個體基于自身的生理素質和心理特征,在社會條件和教育的影響下,在身心、才智、德行和技能等方面形成的較為穩固而持久的綜合性特征。
其次,對于個性化教育而言,同樣也有多方面的解讀——
從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層面來審視個性化教育,其關注的是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目的是構建一種強調教育公平、教育機會均等、倡導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學習機會并在其原來的基礎之上獲得最大發展、力爭實現人人出彩的教育局面。
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戰略工程來解讀個性化教育,則強調學校要提供更加適合拔尖創新人才成長和發展的教育環境、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評價方式,從而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提供豐厚土壤。
從跨學科實踐視角認識個性化教育,學校應以個性化教育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創新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選擇和發展。
從核心素養的培養中理解個性化教育,強調的是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人文精神等核心素養的同時注重自主管理、自我成長等個性化發展路徑。
在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要求下落實個性化教育,要在“全面”與“融合”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的多元發展,同時關注不同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差異與個性,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出發詮釋個性化教育,課程改革強調要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那么個性化教育也要重視對“三有”新人的培育,注重對學生健全人格和道德素養的培育,幫助每一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新時代個人價值觀。
從教師層面剖析個性化教育的實施,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性,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選擇權,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養成共性化的學科素養,同時給予學生相對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做到因材施教。
從教育信息化、教育數字化的視角重新定義個性化教育,涉及學習內容、學習方式、教育資源供給、評價手段等方面,學校應依托現代化手段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數字資源,幫助學生實現自適應性學習、個性化學習,為個性化教育開辟更豐富、更可行的實踐路徑。
教育的個性化與全面發展之間的關系并不似人們所認為的“對立”或“矛盾”,而是相融合、相平行的,但二者之間又有一些區別。首先,二者的理論基礎不一樣,全面發展教育是以馬克思全面發展學說為理論基礎,而個性化教育則是以存在主義、人本主義學說為理論基礎。其次,二者的出發點不一樣,個性化教育的出發點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學習興趣,是在尊重客觀現實前提下的一種主觀意識和行為,而全面發展教育更多是一種客觀要求。最后,二者的側重點也不一樣,全面發展教育側重于每個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個性化教育側重于對學生德智體美勞某一或某幾方面發展差異的合理關注。
同時,全面發展與個性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方面,個性化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發展教育是個性化教育的基礎和保障,二者互為支撐、彼此促進;另一方面,二者的教育宗旨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實現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標。總而言之,全面發展教育與個性化教育是人才培養的“一體兩翼”,要同時融合進課程內容和教學過程,在評價過程中二者都需要關注,不能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