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杰 曹紅梅 |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淮安分院
因地制宜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對優化職業教育思想政治課程體系、提高思政課程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淮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在革命戰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近年來,淮安的職業院校就如何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教學實踐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紅色文化資源分散,知曉度不高;紅色教育內容枯燥,體系化不強;融合教育形式單調,創新性不足。為構建更有效的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模式,我們通過開展相關研究,探索出了一條“實境啟蒙—思想覺悟—政治認同”的實踐路徑。
實境啟蒙階段:找尋地方紅色文化的思政基因
實境啟蒙階段,強調實境“感知”,強化學生的情感生發。此階段,職業院校應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挖掘地方紅色文化的思政基因,積極構建體驗式紅色教育實踐版圖。
打造“沉浸式”實踐環境。淮安具有悠久的革命歷史和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包括恩來精神、新旅精神、劉老莊精神、新四軍鐵軍精神等。淮安的職業院校可與周恩來紀念館、新安旅行團紀念館、劉老莊烈士陵園等簽署共建共享合作協議,打造“沉浸式”實踐教育環境。同時強化VR、微信等信息化技術和媒介的使用,通過開展主題講座、實境體驗、宣傳推廣等活動,與革命歷史事實對話,在思政教材內容與紅色文化實景實物的相互融合中創新地方紅色教育方式。
關注“地域性”時間節點。結合革命事件發生的時間,淮安的職業院校可將每年的3月和10月確定為“紅色文化月”。依據周恩來誕辰紀念日、劉老莊連八十二烈士殉國紀念日、新安旅行團成立紀念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思政課程知識體系,以一條主脈絡將相關紅色文化故事串聯起來,一體化設計、合理化架構、模塊化融入思政專題課程,以此提升思政課實境教學實效。
開展“職業化”研學活動。職業院校可利用與地方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的天然優勢,用好地方企業紅色資源,校企攜手,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如淮陰光華化學廠、淮海印刷廠、淮安今世緣酒業等地方企業有著悠久的建廠歷史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職業院校可以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強化校企全方位合作,深入地方企業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研學活動,拓寬思政教育的時空領域,積極培養學生奉獻、協作、敬業與擔當的工匠精神。
思想覺悟階段:明確地方紅色文化的課程元素
思想覺悟階段,突出課程“研究”,強化學生的心靈觸動。此階段任務的重點和落腳點在思政課程教學上,職業院校應借助地方紅色文化元素與思政課程知識點的有機融合,由點到線再到面,科學化、體系化設計,有效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教育課程資源。
挖掘思政教材紅色元素。職業院校應結合思政教材內容,深挖地方紅色文化思政元素,構建課內課外互融互通的理實一體化的教學體系。地方紅色文化包含非常翔實的歷史事實和歷史證據,非常適用于思政課堂主體知識點的上下銜接,兩者在框架和脈絡上有著天然的一致性。以恩來精神為例,習近平總書記用“六個杰出楷模”高度概括周恩來的精神品格,職業院校可將“六個杰出楷模”精神與思政課程中的理想信念、道德修養、職業素養、工匠精神等知識點教學相對應;用“身邊的”革命故事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價值觀的滲透和引領。
打造紅色思政理論課堂。思政課堂是職校學生接受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要彰顯大思政教學體系的聚能優勢,職業院校應結合培養目標、專業特點和學生的思想特征,制定融入地方紅色文化的培養方案。學生素養要求上,明確教學內容,使學生能正確認知淮安地區的紅色文化,大力繼承與傳揚革命老區精神,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課程設置上,除規定的思政必修課以外,增加“歷史上的淮安工匠”“淮安優秀傳統文化”“淮安地方革命史”“淮安故事”等選修課程,并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地方紅色文化教育元素;課堂教學上,教師應探索使用體驗式、研究式、情景式教學方法,按照“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給學生布置紅色主題探究任務,用親和性的教育手段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自覺形成價值觀認同。
開發校本紅色文化資源。地方紅色文化具有原生性和衍生性等歷史特征,職業院校要注重地方紅色文化的校本資源開發,建設一批地方思政教育研學基地,開發一系列地方紅色教育微課資源,出版地方紅色教育系列叢書,講好地方革命英雄故事。同時建立數字化思政交互體驗中心、思政融媒學習體驗中心、地方紅色文化學習驛站等平臺空間,用虛擬仿真體驗、紅色基地打卡、網絡知識競賽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真正理解地方紅色文化中蘊含的革命精神。
政治認同階段:強調地方紅色文化的價值認同
政治認同階段,突出體系“建構”,強化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此階段要精準對接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創新思政教育路徑,引導學生自覺做傳播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的當代青年。
創新思政教育路徑。職業院校要從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路徑、成效和評價入手,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維度入手,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融為一體,把豐富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有機融入思政教育的各個環節,構建地方紅色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教育模式,通過打造紅色魅力課堂、創建紅色文化社團等形式,形成地方紅色文化融入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的長效機制。
樹立紅色文化自信。職業院校應通過開展紅色歌曲聯唱、紅色理論講壇、紅色故事展播、紅色電影欣賞、紅色詩文閱讀等特色活動,讓學生始終處于開放和主動的學習狀態中,將地方紅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為思政教育所用。同時,充分發揮人才、專業和學科優勢,依托地方紅色文化的特色,持續做好地方紅色文化的挖掘、研究、傳播和推廣工作,將地方紅色文化精神發揚光大。通過強化主動思考與實踐體驗,引導學生樹立紅色文化自信,將紅色精神內化為自身的綜合素養,外化為自覺的言行舉止。
傳承地方紅色基因。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在形成過程中,真正體現了“一切為了人民”的價值立場。紅色文化精神中所蘊含的無私奉獻、不怕犧牲、不求回報的優秀品格,為職業院校的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與義利觀提供了正確指引。通過強化紅色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地方紅色文化精神的過去,理解地方文化精神的現在,正確認識地方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和要求;激勵學生發揮專業所長,將個人人生理想落到實際行動上,積極投身于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建設中。
實踐中,地方紅色文化融入職業院校思政課往往面臨課程建設、運行、成效三個維度的困境。對此,職業院校可通過以下策略進行解決——
認真貫徹落實“大思政課”教育理念。要使地方紅色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課程,就要進一步豐富教育主體,從思政教師擴展到教育基地工作者、革命人物原型等;進一步延伸教學場所,由原來的教室擴展到地方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等;進一步擴大教育合作范圍,從原來的一所學校增加到一個地區的同類別職業學校。通過科學設置、規范運行、合理評價,從師資、教材、理念等各方面進行系統性整合,逐步建立健全課程運行機制,形成全員育人合力。
建立思政教育地方資源聯盟開發機制。通過一體化設計,進一步整合地方各類紅色教育基地,明確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整體規劃和工作細則,積極推動思政課程教育教學改革創新;通過建立淮安職業院校思政建設聯盟,開發一系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的思政紅色教育特色課程,積極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思政教育工作體系。
創新職業院校思政教育考核體系。主管部門可將地方紅色文化要素納入職業院校思政教育考核體系,形成多元化、多主體的綜合評價機制。評價過程中,重點關注教育教學實效、學生綜合發展等核心指標,從多個維度檢驗地方紅色文化的育人實效,強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并行運用,不斷優化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豐富地方紅色文化育人成果。
地方紅色文化有機融入職業院校思政教育課程,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多方面共同努力,通過搭建思政教育多元共建平臺,明確共建的目標、路徑、類型和方案,將地方紅色文化有機融入職業院校思政教育教學的各場景、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