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北京明遠教育書院實驗小學中園校區
思辨能力是一種高級思維能力,是認識世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面對現代社會日益復雜的挑戰,具備思辨能力的人才更容易適應多變的環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不僅將思維能力作為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方面,還在課程內容中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加以明確。為精研新課標的要求、拓展小學語文教學思路,筆者以“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設計思路與課堂構建為基礎,嘗試從學、問、理三個角度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進行解讀,提出適當的教學思路與方法,探索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有效路徑。
突出思維能力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新課標實施以來,學習任務群設計成為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活動的重點。對于語文教學而言,以學習任務群為依托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是實現小學語文高效教學的重要途徑。“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是指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辨析態度與立場,辨別是非、善惡、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地表達,培養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由此可見,新課標關注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學習,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導學生更加全面地思考問題,學會更加客觀地評價事物,從而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破除語文教學中忽視思維培養的弊端。傳統的語文教學關注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缺乏對學生深度思考課文內容的引導,導致學生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發展受限。“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則要求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刻畫展開更深層的思考,嘗試窺探人物的內心世界,對其中的人、物、事形成自己的判斷。
回應數字化時代對思辨能力培養的要求。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通過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有效設計,能夠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數字化時代的要求。
首先,“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指向學生的“學”,即學生梳理知識、內容與觀點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確定學生本節課需要掌握的知識、重點內容和關鍵性觀點。以此為基礎,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知識結構、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掌握重要內容與核心觀點。同時在閱讀文本時,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尋找、提煉、總結知識要點,讓學生不斷加深對文本內容和觀點的理解。
其次,“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指向學生的“問”,即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進一步提高思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指向“理”的發展,即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與理性思維。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以謹慎負責的態度去推理、發現和使用證據,進而條理清晰、思路連貫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在過程中進行自我審視,發現邏輯漏洞,促進理性思維發展。
結合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解讀,我們不難發現,“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總體要求主要有三點:一是引導學生以閱讀、比較、推理、判斷等方式,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對事實材料、觀點進行梳理;二是以辯證的態度與立場思考,判斷對錯、是非,讓學生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三是讓學生學會重證據的表達,形成理性的思考和學習方式。
其中,第一條主要指向“學”,第二條主要指向“問”,第三條主要指向“理”。據此,筆者從學、問、理三個角度出發,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進行教學設計,具體內容如下: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第一步為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并學會對材料進行總結和歸納。基于教材內容,教師要明確單元學習的重點,為學生“提出問題”奠定基礎。
例如,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選編了三篇古今中外、不同文體的文章,分別為《自相矛盾》《田忌賽馬》和《跳水》,三篇課文都展現了思辨智慧。其中,《自相矛盾》屬于文言文寓言故事,在遇到這類文章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寓言的內涵,分析寓言中人物的思維過程,并解讀寓言背后的道理。《田忌賽馬》屬于謀略故事。與寓言故事不同,謀略故事不會把人物的思維過程外顯表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隱含在故事中的重要信息提取出來,并嘗試將之關聯起來,從而讀懂信息背后人物的思維過程和具體謀略。《跳水》屬于小說。小說閱讀的重點是要讀懂典型人物,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進而深入理解小說的主旨。在《跳水》這篇小說中,最典型的人物是船長,學生在閱讀中,想要讀懂這個重要的人物形象,就要分析人物背后的思維過程,嘗試解讀其內心世界,從而對整篇小說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綜上所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明確單元學習的重點,才能引導學生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之上,提高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進而形成根據具體情況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提出不僅是深度學習的開端,也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合理地提出問題是學生吸收知識、深入思考的結果,是學生求知欲的體現。教師要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主動發問,使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不斷思考,明確學習的方向。
例如,在《田忌賽馬》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孫臏觀察到的客觀情況”與“孫臏最后的做法和結果”進行對比,學生必然會為孫臏的妙計所折服,自然而然地提出“孫臏這樣設計為什么能夠贏得比賽”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提出并解決“孫臏能夠想出這樣的妙計的原因是什么”的問題,以此幫助學生理清人物思維,強化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強調讓學生有條理地表達,培養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寫作思路、解讀人物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地理解人物處境,從而辯證地思考問題,提高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對事物形成自己的判斷。
例如,在《跳水》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章中發現問題、尋找破綻。通過閱讀文中對天氣、人員的相關描述,分析船長在關鍵時刻的言行舉止,嘗試推演并有條理地說出船長的思維過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角色帶入”的方式引導學生分析船長的行為——讓學生假設自己就是當時的船長,思考還可以采取什么樣的辦法;并將自己的做法與文中船長的做法進行對比,說一說文中船長的辦法好在哪里。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同時有效地鍛煉與提升思辨能力。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辨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表現之一。通過從“學、問、理”三個方面解讀“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并以此為導向設計教學內容,強調思維的進階性訓練和發展,能夠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實現對學生理性思維及理性精神的有效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