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宇,郭 辰,郭 杰
(營口理工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遼寧 營口 115014)
經濟發展新常態使得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速度不斷加快,而物流業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先導性產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機遇。隨著信息網絡領域的技術突破,無人駕駛、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在物流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進而催生出新型的物流業態和物流模式,不同產業間協同創新和產業集群優勢愈加顯著。學術界將經濟學中產業集群的概念應用到高等教育中,特別是與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改革相結合而形成了專業集群的新型教學組織形態。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集群的建設問題的實質就是通過重組校內(外)資源,構建專業集群新型教學組織形式,不斷優化校企間的產教融合,以培養出符合地方產業鏈發展需求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面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和物流產業結構升級需求所帶來的物流相關人才培養方式的變革,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主體,勢必轉變過去單一的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通過建設物流專業集群,打破學科邊界和壁壘,解決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專業知識體系相對單一,而無法滿足物流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對復合型人才需求的問題。高校的專業建設是學校學科和專業得以生存發展的基礎,而專業集群建設則是推動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實現產教深度融合,促進應用型本科高校緊貼產業發展、行業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的必然選擇。
圍繞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是專業集群的建設理念,也是專業集群與產業集群相互影響的客觀要求。通過實施“文工融合”、“文理融合”、“人文自然融合”的三融合方式,學校與行業企業協同管理,共同確定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促進物流人才服務鏈和產業供應鏈的耦合共生,解決物流人才培養與產業結構升級需求不匹配問題。
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專業是融合管理學、經濟學、理學和工學于一體的多學科交叉型專業。在推進應用型高校物流專業集群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圍繞地方物流產業的發展需求,打破物流單一學科邊界和相關不同學科間的壁壘,形成模塊化的專業集群課程體系,解決原有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專業知識體系相對單一的問題。
立足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專業跨學科、跨行業的特色,順應港口物流發展的新業態、新趨勢,與行業協會密切合作,有效解決學校與企業聯系帶來的點多、線長、關系協調復雜的難題。此外,通過開展物流專業集群建設,引入行業企業資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搭建協同育人的有效平臺,實現物流專業人才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的深度契合。
充分挖掘校企合作資源潛力,推進物流專業集群“管理數字化”建設,搭建智慧物流專精特新產教融合云平臺,進行社會層面產教融合創新合作,面向周邊高校、企業及社會再就業群體提供培訓、開發、技能鑒定、咨詢等社會性服務,促進社會層面共享學院教育資源。
營口理工學院作為營口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學校始終堅持“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堅持根植營口、服務遼寧、面向行業的人才培養方向。2020 年營口理工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獲批遼寧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專業,營口理工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緊緊圍繞營口物流產業發展特點及企業對本科層次人才需求狀況,綜合分析應用型高校物流人才培養定位和服務方向,明確人才培養的內在邏輯和地方企業用人特質特點,并且以物流行業協會為橋梁,以學校其他相關重點學科資源為依托,建設與地方產業鏈高度匹配的特色物流專業集群模式,構建出貼近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契合行業標準、突破專業界限、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共同體。
營口理工學院物流專業集群依托物流管理優勢專業,并聯合物流工程、供應鏈管理、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智能科學技術、智能制造工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電氣自動化等相關專業,面向營口主導產業鏈,打造“N+智慧物流”特色專業集群,其中“N”代表各學科專業,在專業集群建設過程中,N 具有動態革新性,按需優化調整,實現共享共建的教學資源,促進專業建設的整體提升,保障人才輸出與企業需求的高度匹配性。
營口理工學院物流專業集群以校企“聯合管理”為原則,以科學性和有效性為前提,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做好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校企雙方各自優勢。物流專業集群對照物流產業發展中的新業態、新技術、新崗位,加快課程教學內容迭代,推動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物流流程、項目開發等領域科學對接,打造線上、線下、混合式、虛擬仿真、社會實踐等專業教學資源,建成反映經濟新常態下物流企業崗位需求特點的新型課程體系。
在物流專業集群下設“聯合實驗實訓中心”,挖掘開發行業、企業資源,聯合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實訓中心,落實常態化實踐教學工作,實現集生產性、教學性及創新性為一體的新型實踐、實訓體系。同時,建設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智慧物流實訓室、虛擬仿真云平臺和虛擬仿真課程資源庫。并將其企業真實產業項目作為教學案例,在以現有虛擬仿真課程資源為基礎,繼續深入開發基于真實產業案例的虛擬仿真課程資源,逐漸實現虛擬仿真課程資源的開放共享,不斷夯實學生實踐能力。
營口理工學院物流專業集群以深化產教融合、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核心,以現代物流產業及“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急需為牽引,依托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有效貫通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與創新鏈等“四鏈”,打造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社會服務為“一體”的政、校、企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智慧物流產業創新平臺。
營口理工學院物流專業集群的建立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價值理念。產學研用平臺設計的理念是“互聯網+”產學研用相合作,即在互聯網環境下,利用互聯網技術及思維,對產學研用對接模式的創新應用。平臺的創新點可以歸納為四個字“破、立、實、虛”,即突破以往產學研“點對點”的模式,建立“交互網絡”平臺合作模式,以聯合創建實驗、實訓中心作為實體支撐,整合高校、“專精特新”企業、物流行業的虛擬社會資源活躍平臺,推動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教師培訓和晉升管理機制,保持教師隊伍知識、技能的常態化更新,保障專任教師隊伍結構和數量合理。通過構建不同專業專任教師混編團隊,適應專業集群多樣化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需要。其中,專業集群教學團隊中具有企業(行業)工作背景的教師數量應不低于教師總人數的30%,以便打造出一支既擅長理論教學,又精于生產實踐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
設產教融合研究院為物流專業集群規劃建設的核心職能部門,圍繞產教融合深化和高質量人才培養不斷開拓創新,培育高端科研能力,促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完成。研究院下設區域經濟發展中心和人才培養中心,區域經濟發展中心通過對區域物流產業發展情況、產業人才需求、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效率等方面進行數據分析,發布產業、行業、教育相關報告,為區域產業、物流企業、高校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通過“校企共研科技創新課題”工作推進幫助物流企業突破技術難關、促進產業創新升級。人才培養中心通過推進“校企共建行業產業人才培養標準”、“校企共研教育教學課程”、“外聘產業實踐教授”等工作項目,為專精特新產業學院科研教學提供高質量的智力資源,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依托于物流專業集群的特色教師團隊、完備場地和設施設備、先進的教育教學手段和高端的智庫力量建設對外培訓服務中心。對外培訓服務中心可對社會提供包括不限于企業新型學徒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企業員工輪訓、技能考試培訓、創業培訓、就業咨詢等社會性服務內容,通過向社會輻射服務能力,助力區域產業人才培養及就業質量提升。
營口理工學院物流專業集群的建設緊貼營口地區產業鏈發展前沿及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產業優勢、學校特色優勢專業(物流管理)及智能制造、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等相關重點教學資源,圍繞“智慧物流”相關產業鏈,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社會服務為“一體”的政、校、企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資源平臺,實現應用型高校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應用型高校的專業集群建設以學校特色專業為依托,以適應地方產業發展和行業需求為目標,通過實施“文工融合”、“文理融合”、“人文自然融合”的三融合方式,深入挖掘學科內在潛力,優化整合教育資源,打通不同專業間的學科壁壘,實現相關專業的互融互通和協同育人,從而破除人才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間的“卡點”和“堵點”,以便為我國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