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麗 郭禎 張梅
乳腺癌是由于多種致癌因子致使乳腺上皮細胞出現增殖異常導致的,乳腺癌根治術是早期乳腺癌患者有效的治療手段,但由于術中切除范圍較大,并需要對腋窩淋巴結進行清掃,手術創傷大[1]。術后患者易出現上肢淋巴水腫,導致上肢疼痛、麻木無力,嚴重影響上肢功能,降低患者生活質量[2]。術后指導患者進行規律科學的康復鍛煉,在改善其上肢淋巴水腫,促進上肢功能恢復方面效果顯著[3-4]。研究指出,我國乳腺癌患者對于該病的相關知識了解程度較低,而疾病知識水平低下不僅會導致患者無法正確認識疾病,影響其心理健康,同時還會降低患者術后治療積極性與康復鍛煉依從性,不利于其預后恢復[5-7]。因此,對于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科學系統的健康教育對于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提高治療依從性,提升術后生活質量均具有重要意義[8]。傳統健康教育多采取單一的、重復化的宣教方式,患者學習效率差,難以滿足臨床需要。目標設定理論通過為個人設置明確的目標,發掘其內在動機,調動主觀能動性,提升行為效率。該理論目前已應用于部分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在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方面效果較好[9-10]。但該理論應用于乳腺癌手術患者的研究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將基于目標設定理論的健康教育應用于乳腺癌手術患者的護理干預中,并獲得一定效果。
選取2019 年1 月—2022 年12 月于南昌市第三醫院行乳腺癌根治術的88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①符合乳腺癌診斷標準[11],并經病理學檢查確診者;②符合手術指征,首次行單側乳腺癌根治術者;③腫瘤分期Ⅰ~Ⅱ期者;④年齡≤65歲者;⑤術后預計生存時間>6 個月者。排除條件: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術前已存在上肢功能障礙或淋巴水腫者;③聽力或視力異常,無法正常溝通者;④術后出現嚴重并發癥者。按照組間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將88 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4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2~65 歲,平均48.13±7.65 歲;病程2~7 個月,平均4.32±1.05 個月;婚姻狀況:未婚4 例,已婚32 例,離異/喪偶8 例;文化水平:初、高中28 例,本科及以上16 例;病理分期:Ⅰ期12 例,Ⅱa 期18 例,Ⅱb 期14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5~64 歲,平均48.85±6.59 歲;病程3~7 個月,平均4.51±0.75 個月;婚姻狀況:未婚2例,已婚30例,離異/喪偶12例;文化水平:初、高中31 例,本科及以上13 例;病理分期:Ⅰ期8 例,Ⅱa 期21 例,Ⅱb 期15 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了解,均自愿參與。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審批編號:S2018157 號)。
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乳腺癌術后護理,包括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定期切口換藥并保持引流管通暢、術后飲食建議、遵醫囑指導用藥、心理疏導等。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干預
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進行一對一專業知識講解,包括疾病概述、手術基本流程、術后常見并發癥與注意事項等,同時發放知識手冊供患者日常自行翻看與學習。術后第1 天開始指導患者進行術后上肢康復鍛煉,包括握拳運動、腕關節運動、肘關節屈伸運動、肩關節繞圈運動以及手臂爬墻運動。囑患者反復練習上述動作,每次15~20 min,每天2次,根據個人情況逐漸增加練習時間,若出現劇烈疼痛立刻停止并告知醫生。患者出院后每周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基本情況,囑其堅持康復鍛煉。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隨訪1 個月。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基于目標設定理論的健康教育干預,具體如下。
(1)健康教育總目標:患者入院后,責任護士了解其基本信息,并與患者進行深入溝通,向其介紹學習疾病相關知識的重要性,并引導患者明確自身學習動機,同時告知患者本次健康教育目標,包括熟練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積極參與術后康復鍛煉等。
(2)健康教育階段目標:由研究成員將健康教育知識點進行梳理,按照由淺到深的方式進行章節安排,并使用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等形式進行課件編寫。將知識宣教按照章節劃分為數個小階段,每周二、周四組織患者進行階段學習。于每日查房后通過抽問的形式檢查患者學習情況,及時糾正其錯誤觀念,同時為患者發放學習計劃卡,囑其記錄自身學習情況,對于薄弱點進行針對性學習,及時完成各階段學習目標。
(3)術后康復指導:為患者制訂術后康復鍛煉目標,術后1~2 d 以輕柔、小幅度康復鍛煉為主,如握拳、腕關節旋轉等,每次15~20 min,每天2 次;術后3~7 d,逐漸增加康復鍛煉難度,如肘關節屈伸、肩關節旋轉、爬墻鍛煉等,每次15~20 min,每天2 次;術后2~3 周逐漸將鍛煉時間與頻率增加至每次30~40 min,每天3 次;術后4 周,增加抗阻訓練,使用0.5~1 kg 啞鈴進行上肢負重訓練,每次10~15 min,每天2 次。囑患者若出現劇烈疼痛或不適應立刻停止鍛煉并告知醫生。
(4)病友交流學習:每周舉行1 次病友會,邀請預后良好的病友于會上分享自身康復經驗,同時鼓勵患者以優秀病友為榜樣目標,激勵其努力學習,積極完成康復鍛煉。
(5)院外回訪:患者出院后為其創立微信群,要求患者每日于群內進行康復訓練打卡。每周通過線上視頻進行回訪,了解患者基本情況,鼓勵其堅持學習與鍛煉。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隨訪1 個月。
(1)疾病知識:采用自制知識問卷分別于干預前與干預1 周后,對患者進行評估,包括乳腺癌概述、術后常見并發癥、術后飲食與訓練,各方面評分范圍0~20分,評分與患者疾病知識水平呈正比。
(2)自我管理能力:采用癌癥患者自我管理測評量表[12]分別于干預前與干預1 周后對患者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自我效能感(10 項)、日常生活(11 項)、信息(3 項)、癥狀(7 項)、與醫護人員溝通(4 項)、心理(9 項)6 個管理維度,各項記1~5 分,評分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呈正比。
(3)康復鍛煉依從性:干預期間,無需護理人員/家屬提醒,術后康復鍛煉全部完成記為4 級;在護理人員/家屬叮囑提醒下,術后康復鍛煉全部完成記為3 級;術后康復鍛煉未全部完成,但完成天數在總天數的80%及以上記為2 級;術后康復鍛煉完成天數少于總天數的80%記為1 級。
(4)上肢淋巴水腫程度:分別于干預前與隨訪結束時測量患者患側上臂周徑最大處,并測量健側同一位置周徑。上肢淋巴水腫程度=[(患側周徑-健側周徑)/健側周徑]×100%
(5)上肢功能:采用上肢功能障礙(DASH)簡式評分表[13]分別于干預前與隨訪結束時對患者進行評估,該量表共11 項,各項記1~5 分,采用特定公式進行得分換算,總分范圍0~100 分,評分與患者上肢功能呈反比。
(6)生活質量:采用乳腺癌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FACT-B)[14]分別于干預前與隨訪結束時對患者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了生理(7 項)、心理(6 項)、功能(7 項)、社會/家庭(7 項)以及特異模塊(9 項)5 個維度,各項記0~4 分,評分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比。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Mann-Whitney 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疾病知識各項目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 周后,觀察組患者疾病知識各項目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疾病知識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各維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 周后,觀察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日常生活管理、癥狀管理、心理管理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干預期間觀察組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上肢淋巴水腫程度與上肢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結束時,觀察組患者上肢淋巴水腫程度與上肢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上肢淋巴水腫程度與上肢功能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結束時,觀察組患者生理、心理、功能、特異模塊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在世界范圍內,乳腺癌在女性惡性腫瘤中致死率排名首位,同時近年來我國乳腺癌發病率也在不斷攀升[15]。手術治療雖然能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但術后患者仍需配合治療,積極參與康復鍛煉,而健康教育則是提高患者治療意識的有效途徑[16]。常規護理中多將重心放在護理人員自身的醫療服務質量上,而忽視了健康教育的改善[17-18],因此優化患者健康教育干預方案,對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提升其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1 周后兩組患者疾病知識評分均提高,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在患病前并未接觸過相關知識,而常規健康教育中采取的是短時間、大量化的知識宣教方式,患者突然面對大量的專業知識常常覺得無從學起,從而嚴重影響學習效率。本研究通過將所有知識進行梳理,進行章節劃分,為觀察組患者設定數個階段學習目標,不僅為患者指出了明確的學習方向,并且將復雜繁多的知識分割成數個簡單的小部分,使得學習計劃更加合理,降低患者學習難度[19]。同時與常規健康教育中僅靠護理人員口述的單一方式相比,本研究通過使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元化的方式進行課件的編寫,使知識內容更加生動形象,能降低學習枯燥性,幫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從而達到提升學習效果的目的[20-21]。
乳腺癌患者術后常會出現上肢功能障礙,因此除常規治療外,患者還需進行規律的上肢康復鍛煉,故而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與康復鍛煉依從性尤為重要[22-23]。本研究中顯示,干預1 周后觀察組自我效能感、日常生活管理、癥狀管理、心理管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干預期間觀察組康復鍛煉依從性高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在于護理人員在觀察組患者健康教育開始前通過與其溝通引導患者發現自己學習的內在動機,使其意識到知識學習與康復鍛煉的重要性[24]。同時在動機發掘后為患者明確指出學習與鍛煉的最終目標,能夠有效調動其主觀能動性[25-26],提升學習效果。隨著加深對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增加患者疾病知識儲備,使其能更好地管理日常生活與臨床癥狀。同時本研究還組織患者定期參加病友會,由優秀病友分享自身康復經驗,并鼓勵患者以其為榜樣目標進行努力。對于患者來說,病友作為與其擁有相同經歷的人,使得患者對于病友的講述能夠更好地感同身受,并產生更多的信服感。相比僅靠醫護人員或家屬的勸說,用優秀病友為患者設定努力目標能給予其更多的鼓舞,提升康復鍛煉依從性,并且減少自身孤獨感和病恥感[27-29],使患者能更好地管理自身心理狀態。
乳腺癌根治術需要對腋下淋巴結進行清掃,影響術后淋巴回流功能,而隨著淋巴水腫程度逐漸嚴重,會導致患者上肢出現疼痛、麻木,從而影響其肢體功能[30-31]。本研究顯示,隨訪結束時觀察組上肢淋巴水腫程度與上肢功能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考慮其一為基于目標設定理論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使患者更加積極地參與術后鍛煉;其二為本研究為觀察組患者設定詳細的康復鍛煉階段目標,使患者術后鍛煉能更好地循序漸進,同時在基礎訓練外加入抗阻訓練,增加上肢肌耐力,利于患側肢體側肢循環建立,進一步改善淋巴循環[32];其三為本研究采用了微信線上平臺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隨訪,線上平臺具有便捷、及時等優點,護理人員通過要求患者每日打卡能有效督促其完成康復鍛煉,同時線上回訪更利于護患交流,提高溝通效率,更好地幫助患者解疑答惑[33-34]。本研究中顯示,隨訪結束時觀察組生理、心理、功能、特異模塊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究其原因,通過基于目標設定理論的健康教育患者能夠正確認識疾病,調節心理狀態,同時改善上肢功能,從而更好地回歸工作與生活,提升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基于目標設定理論的健康教育能優化乳腺癌手術患者學習效率,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促使患者積極參與術后康復鍛煉,利于其上肢功能的改善,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樣本量納入較少,患者隨訪時間較短,有待日后進一步完善并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