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小娟 陸瑾 陳春美 張麗娟 王曉紅
肘關節骨折是骨科常見的疾病,手術是治療肘關節骨折常用的手段,術后為了促進關節功能盡早恢復,降低相關并發癥,需對患者進行功能鍛煉[1]。相關研究指出[2],術后對肘關節骨折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可有效鞏固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同時也是恢復患者肌肉力量及關節功能的重要措施。然而受術后切口疼痛、患者認知水平等因素影響,導致患者術后開展功能鍛煉依從性偏低,影響患者術后功能鍛煉效果,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3]。遞增-遞進式量化康復訓練可為患者提供系統化、遞進式干預,考慮患者實際能接受且堅持的程度,遞進式量化康復訓練能一點點滿足患者不同時期的康復需求,使康復訓練更加科學合理,提升患者自我效能,從而有效改善機體功能,促進患者術后康復[4-5]。本研究為了能更好地提升肘關節手術患者術后功能鍛煉依從性,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對患者實施量化康復訓練模式的康復護理,并獲得理想的效果。
選取2020 年11 月—2022 年9 月啟東市人民醫院收治的90 例肘關節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年齡≥18 歲;經X 線明確診斷;患者符合手術治療指征。排除條件:合并骨腫瘤;術前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合并溝通功能、認知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出院后臨床資料不全,無法接受隨訪 。按照組間基線資料匹配的原則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 例。觀察組男19 例,女26 例;平均年齡55.58±16.64 歲;致傷原因:車禍20 例,高處墜落18 例,跌倒傷7 例;Regan-Morray 分型:Ⅰ型22 例,Ⅱ型14 例,Ⅲ型9 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及中專16例,大專及以上17例。對照組男19 例,女26 例;平均年齡56.75±15.11 歲;致傷原因:車禍18 例,高處墜落19 例,跌倒傷8 例;Regan-Morray 分型:Ⅰ型21 例,Ⅱ型15 例,Ⅲ型9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及中專20例,大專及以上15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ER-XXM-LWTG-2023-12)。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愿意積極配合。
1.2.1 對照組 圍術期進行常規功能鍛煉,對患者做好基礎性護理,術后1~2 d 指導患者行肘關節主動及被動鍛煉,給予按摩護理,以緩解關節僵硬;在術后的第3~7 天,患者可以進行上肢的拉伸、屈曲和外展的抗阻訓練。術后1~2 周,可以指導患者做肘關節周圍肌肉的抗阻訓練。術后第6 周開始進行肢體完全負重的練習,每組進行5~10 次,每天進行2 組。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圍手術期實施遞增-遞進式量化康復訓練,具體措施如下。
1.2.2 .1 術后1 周內鍛煉
(1)術后當天:①肘關節屈伸運動,抬高床頭45°,指尖盡力向下伸,上肢肌肉有緊繃感,保持15 s 后放松指尖盡力向下伸,有拉伸感后保持15 s,按此順序訓練為1 組,進行3~5 輪循環。進行肘關節旋轉運動,每組分別順時針和逆時針各做30 次,兩種訓練交替進行,每日3 次。
(2)術后 1~7 d:雙臂抬高、屈肘運動,運動時保持角度在45°以下,并且避免超過90°。另外,運動強度應該以不引起明顯疼痛為宜。根據患者的實際恢復情況,可以逐漸增加運動幅度。從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和恢復。
1.2.2 .2 康復期鍛煉(術后2~3 周) ①雙臂抬高練習:伸直雙臂抬高,直到感覺有緊繃感,停頓5 s 后放松,隨著患者身體機能的恢復,在此訓練的基礎上行漸進抗阻訓練,應用重量為2.5~4.0 kg 的沙袋進行訓練,具體重量根據患者康復進度調整,每天做2~3 次屈伸、外展、抬臂練習,并確保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關節脫位。③肘關節屈伸訓練:患者取平臥位,充分放松患肢,行肘關節伸直及屈曲訓練,每日2 次,患者在護士監督下開展自主訓練。④ 指導患者應用上肢康復訓練器(肩肘處)進行訓練,將訓練器調節按鈕至患者感覺有牽拉感但無明顯疼痛時開始,在該角度持續5 min,隨后再次調整牽拉角度至患者出現牽拉感但有明顯疼痛時結束,重復進行屈伸訓練,每次30 min,每日2 次。
(1)鍛煉依從性:應用自擬的“骨科功能鍛煉依從性量表”進行評價,量表包含10 個條目,分別從患者鍛煉時間、鍛煉方法、鍛煉強度3 個方面進行評價,每個條目采用Likert1~4 級評分,評分越高,患者依從性越好,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75,內容效度為0.842,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
(2)鍛煉自我效能:應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6]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10 個條目,每個條目的評分范圍為1~4 分,總評分在10~40 分,分值越高表示個體的自我效能水平越理想。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62,內容效度為0.834,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肘關節功能:應用Mayo 評分量表[7]進行評價,量表從肘關節疼痛感、穩定性、日常活動及運動功能等4 個方面進行評價,總評分0~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肘關節能力越好,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52,內容效度為0.848,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
(4)疼痛評分:應用視覺評分量表(VAS)[8]進行評價,VAS 評分0~10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明顯。
(5)關節活動度:選取肘關節骨峰、尺骨莖突、肱骨外上踝等位置,采用量角器進行測量。
(6)并發癥:包括腫脹、僵硬、肘關節攣縮、肘關節不穩等。
(7)生活質量:應用生活質量普適度量表(QOL-35)[9]進行評價,量表從生理功能、生活環境、社會功能、一般健康、心理功能及生活獨立能力等6 個方面進行評價,每個維度采取百分制評分(0~100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理想,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46,重復測量方差為0.852,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
由2 名責任護士在患者術后當天及干預3 個月時,以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患者的鍛煉依從性、鍛煉自我效能、肘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等指標,填寫前向患者講解相關量表填寫方法及注意事項,患者明確后向其發放相關量表并現場回收。本次共發出相關量表或問卷90 份,有效回收90 份,有效回收率100%。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 “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不齊時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及自我效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鍛煉依從性評分及自我效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功能鍛煉依從性及自我效能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干預前,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比較,Mayo評分、關節活動度及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Mayo 評分比對照組高,關節活動度大于對照組(P<0.05),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肘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干預前觀察組患者QOL-35 相關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QOL-35 的生理功能、生活功能、社會功能、一般健康、心理功能、生活獨立能力6 個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肘關節骨折患者術后為了能更好地促進患者康復,需要對其進行早期功能鍛煉,通過早期功能鍛煉能有效預防肘關節僵硬、腫脹等并發癥,可促進肘關節功能恢復[10-11]。然而常規性的功能鍛煉患者配合度較差且缺乏系統性評價標準,難以滿足患者各個階段康復訓練需求,導致患者功能鍛煉不到位,從而影響患者康復效果[12-14]。本研究為了能更好地提升肘關節手術患者鍛煉信心及依從性,對患者實施量化康復訓練,通過量化康復訓練,觀察組功能鍛煉自我效能及鍛煉依從性較對照組得到提升 ,研究結果與曹駿等[15]的結果相一致。這是因為量化康復訓練是根據患者軀體耐受性制訂的早期康復訓練方案,該方案包括肘關節訓練頻率、關節活動范圍、關節活動強度等,遵循患者耐受度逐漸增加訓練強度,確保患者軀體耐受,因此提升了患者康復鍛煉信心及依從性[16]。此外,量化康復訓練模式可以幫助患者記錄康復過程中的各種數據,如身體狀況指標、康復訓練情況等,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可以及時發現康復訓練中的問題,定位病情的變化,從而制訂更加精準、科學的康復訓練方案,使得訓練方案更符合患者實際情況,從而提高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17-19]。
自我護理效能是個人對自己的健康治療效果的預期、信仰和信心[20-22]。然而,肘關節手術患者由于對醫學知識缺乏了解,不了解疾病發生的原因、治療方法、護理方法或由于身體不舒服、活動受限等原因而導致情緒低落、缺乏信心、自我護理的動力不足[23]。從本研究中可以看出,觀察組干預后自我效能水平較對照組高,研究結果與隋秀梅等[24]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實施量化康復訓練獲得的結果一致,說明量化康復訓練模式可提高肘關節手術患者鍛煉自我效能。因為量化康復訓練可以幫助肘關節手術患者更好地了解其康復過程,通過記錄康復訓練的相關數據并進行分析,患者可以更直觀地了解自身的康復進展情況[25]。根據數據分析結果,醫護人員可以給予患者更加具體和針對性的康復建議及反饋,讓患者在康復訓練中得到可量化的改善。而患者通過自我感受自我康復變化,從而增強其康復信心及自我效能[26]。
術后并發癥是影響肘關節骨折手術患者術后康復的重要因素,術后積極預防并發癥對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具有積極的意義[27]。本研究采用量化康復訓練模式對肘關節手術患者實施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干預后肘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較對照組理想,表明量化康復訓練模式可降低肘關節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促進術后康復。與孫海燕等[28]研究結果一致。這是因為術后早期對肘關節手術患者行被動訓練及肘關節屈伸運動可促進肘關節血液循環,有效預防肘關節僵硬,改善肘關節功能。術后1 周,對患者進行主動康復訓練,可提高肢體肌肉力量,預防肌肉萎縮。行肢體抬高訓練可促進肢體肌肉收縮,增強肢體肌肉力量,提高肘關節活動度,有效促進肘關節功能恢復[29]。
積極改善肘關節骨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是目前對肘關節患者進行護理的最終目的。然而肘關節手術患者由于受術后疼痛感、并發癥及對預后不確定感的影響,導致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水平較低[3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量化康復訓練模式可提升肘關節手術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與于敏等[31]研究結果一致。究其原因是量化康復訓練模式根據患者軀體耐受性及康復需求設置康復訓練方案,提高了患者訓練依從性及參與康復訓練的信心,從而提升患者康復訓練效果,使患者能快速康復,從而改善患者軀體癥狀,避免軀體不適引起的身心問題,從而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量化康復訓練模式在肘關節手術患者康復中能提高鍛煉依從性和自我效能,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然而,該研究的樣本量比較小,缺乏大范圍取樣,樣本代表性不足,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增加樣本量,并考慮不同年齡、性別、肘關節手術類型等因素進行分組,以更好地評估量化康復訓練模式的效果。此外,還應結合其他評估指標,比如生理生化指標、功能評估量表等,綜合評價量化康復訓練模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