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衛 王俊英
(1 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姚寨鄉人民政府 河北 邯鄲 056000;2 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農產品加工園區管委會 河北 邯鄲 056000)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日益成為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一節,“互聯網+農業信息”的應用尤為廣泛,網絡信息化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農產品加工園區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利用網絡信息化,集成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整合有效的信息資源,提檔升級基礎設施條件,實現智能控制生產技術,通過搭建技術信息服務平臺,有效提高農業種養殖科技創新能力、農民管理能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增加經濟效益,助力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為了實現農業發展再上新臺階,提高農業效益、振興鄉村經濟,河北省各區縣先后成立了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園區,目前僅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就多達187個,市、縣級現代農業園區則達1 555 個?,F代農業園區的發展離不開網絡信息化的支撐,網絡信息技術聯姻農業園區,為農業高質量發展裝上了“加速器”。河北大多區縣有農業基礎,且農業長期在規劃上占主導地位,工業發展不以影響農業發展為代價,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農產品加工園區有效利用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根據自身發展需求,投入必要的資金,積極聯系國家級、省級科研院所,吸引高端農業技術人才,整合當地農業資源,建設相關研發機構、農業大數據服務中心、農業農村信息服務中心、冷鏈物流一體化系統、設施農業智慧種養系統、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等一系列信息化平臺,從而形成集信息服務、數據分析、遠程監測、自動控制、精準作業、智慧種養、電商銷售、冷鏈物流、全程追溯于一體的現代農業信息化應用服務體系,用于本區縣農業產業技術研發、應用、建設、推廣等,為本區縣農業農村網絡信息化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2.1 農業大數據服務中心。包括農業農村信息中心、農業信息資源庫、目錄服務系統、數據處理系統等,通過物聯網可視化管理系統,實現農業數據采集傳輸—分析處理—展示應用等功能集合。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農產品加工園區收集覆蓋農業資源環境、土地資源、農村社會經濟、生產經營主體、農業投入品、氣象、農業人口及勞動力、市場交易、農林牧漁業產業、自然災害、科技服務等各項數據,通過種養基地的視頻攝(錄)像設備、傳感器、網關網橋、傳輸設備等,實現農事生產遠程監控操控和數據實時收集功能。同時,還可將全國各產地種植數據、農貿市場交易數據進行整合,實現信息數據分析處理功能,通過匯集整合各類數據,有效預測下季度果蔬等各類農產品品種產量、出貨量、儲存量、銷售價格等,為區縣農事生產提供堅強的數據信息支撐。此外,將大數據智能技術應用于氣象災害實時預警、專家在線指導服務、土地資源管理、農業投入品管理、種植環境指導等多個環節,為農戶生產提供科學指導,打造全產業鏈數字產業化服務模式,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將發展紅利分享給農民。
2.2 設施農業智慧種養系統。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農產品加工園區大力打造“智慧農業建設項目”,依托集成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建立種養大數據系統,挖掘基因組測序、分子標記、表型測定、種養環境等數據,實現種子和禽蛋生產性狀、經濟性狀及產品品質的全自動測定和精準測定。建設智慧種養基地,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云技術等,實時監測設施內空氣溫度、光照強度、濕度、CO2等濃度情況,自動抓取、分析數據得出各項指標,確保種養產出的營養健康生態,為數字化種養提供科學決策。推行標準化種養程序和先進種養技術,實現全程自動化控制,提供均衡營養配方,提高農產品品質。農業園區以實際需求為導向,推動網絡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從而引領帶動設施種養,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效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戶經濟效益。
2.3 農產品全程質量追溯系統。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農產品加工園區通過網絡信息化,實現農業生產資料(農資產品、廠家)、生產技術(先進技術應用)、生產措施(種、管、肥、病蟲防治)、采收、農殘檢測、儲藏、物流、銷售信息的一碼全覽,形成“從田間到餐桌”的追溯體系,做到從源頭上可追溯可管理。致力建設農產品質量追溯信息采集系統、質量追溯管理系統、農產品市場銷售服務系統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政務監察系統等農產品全程質量追溯系統,形成農產品質量監管平臺,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園區實時掌握本區域農產品全部安全生產信息,實現全程政府在線管控,打造全程可追溯、信息可查詢、安全可保障、流向可追蹤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形成農產品“名片”,讓消費者放心消費,助推質量興農。
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農產品加工園區通過“網絡信息化+管理”的技術應用,掌握本區縣涉農動態信息,形成整合資源、共享數據、提供服務規范化流程,提高精細化服務效能和數字化管理水平,帶動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
3.1 生產方面。根據已有數據分析信息,制定區縣主導產業及特色產業,形成農產品從品種繁育、栽培技術、種養收獲、土壤條件、氣候條件、養殖技術、產品加工等方面的數字化生產標準,利用電腦、智能手機等載體落地服務農民。
3.2 倉儲物流方面。通過物聯網技術集成,建設分揀、包裝、保鮮儲藏、配送、運輸、產品銷售等冷鏈物流一體化系統,減少運輸成本,降低運輸風險,提高三農收益。
3.3 銷售經營方面。圍繞品牌強農、質量興農、交易助農目標,將農業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技術與電子商務進行有效融合,聚攏周邊流通銷售體系數據資源,匯集物流倉儲和質量安全信息,構建物聯網農產品銷售體系,形成交易主體、交易品種、交易量、交易價格一體化的農產品市場交易大數據,帶動周邊農產品品牌提升和交易聚集,支撐產業規劃、產能分析、產量預測等“產銷數據洞察”能力的提升。
3.4 服務延伸方面。整合省市區縣農業主管部門、農技機構、科研院校、農業專家、農技人員、社會化服務組織隊伍,實現全區縣農技隊伍信息管理。構建農技服務的線上線下雙向互動服務模式,提供專業高效的農技在線問答、專家在線課堂、農業社會化等專業化服務,接受培訓的農民可以在培訓的過程中與專家實時溝通和互動,有問題當場進行解決,打通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為農業技術服務插上網絡信息化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