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鈺
2021 年6 月9 日,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提出了“檔案資源建設邁出新步伐”目標。該目標是《全國檔案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檔案資源多樣化”目標的進一步要求,檔案資源建設連續被納入全國檔案事業發展目標,突顯了檔案資源建設的重要性。在不斷提升的用戶需求及檔案事業自身發展建設要求的推動下,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的力度和深度不斷加大、利用模式不斷優化。專題檔案資源因其在深層次開發館藏資源、推進檔案信息化建設、凸顯檔案館資源特色和提供便利快捷服務等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引起檔案部門的高度重視,也日益受到用戶青睞,成為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的主流方式[1],并在各類專題檔案資源建設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4]。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氣象檔案工作也在經歷從手工整理到信息化操作,從傳統載體檔案接收存儲到電子數據接收,從傳統氣象檔案資源研制到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的變革過程。但面對多元化的服務需求,氣象檔案利用仍存在不充分、碎片化問題,檔案信息呈現孤島現象,缺乏輔助氣象研究的綜合性檔案產品。為此,中國氣象局預報司提出開展百年氣象站等三大類專題檔案資源建設工作,旨在通過對百年老站氣象檔案資源的挖掘,集中展現氣象發展歷程中的重要節點、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明晰氣象發展全貌。本文分析介紹了百年氣象站專題檔案資源建設流程,并對如何進一步做好氣象檔案資源建設、服務提出建議,以期為后續開展的專題檔案資源建設提供參考。
依據中國氣象局印發的《中國百年氣象站認定辦法》,百年氣象站是指能夠長期連續開展觀測的氣象站,分100 年站、75 年站和50 年站三類。百年氣象站專題檔案資源是百年氣象站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氣象觀測記錄、氣象事業管理、氣象業務技術、氣象科學研究、氣象基本建設、氣象儀器設備、氣象標準計量等類別的檔案信息資源,涉及文本、多媒體、圖片等。
圍繞百年氣象站建設和發展的歷程,以時間為主線,從館藏檔案、外部檔案資源、電子文件及互聯網資源中,收集包括但不限于百年氣象站不同時期的名稱、級別、區站號、位置、臺站周圍障礙物、觀測要素、觀測儀器、觀測時間、觀測記錄、大事記、觀測場照片、觀測儀器圖片、領導視察照片、音視頻、人物、科研文獻、新聞資訊、網絡圖片、實物檔案等信息資源。
1.全面連續原則。資源收集過程要廣征博采、應收盡收。注重連續性資源收集,對連續性資源中斷、截止或重大變更等檔案資源開展深度挖掘收集。
2.可靠精選原則。收集關聯性強、可信度高、資源質量有保障的信息資源,優先采用權威部門發布的信息資源。對內容、形式相同的信息資源,選取完整版本,或質量精美的版本。
3.多渠道綜合原則。從館藏百年氣象站、網絡、社會等多渠道收集或獲取資源。收集多種媒體、不同表現形式的信息資源。
1.挖掘館藏百年氣象站資源。從氣象檔案館館藏的氣象記錄檔案、業務檔案、大事記、科研成果、照片、錄音、錄像和實物等檔案資料中挖掘相關的檔案資源。氣象記錄檔案是百年氣象站建站以來臺站檔案資源最主要的載體,不僅記錄著氣象觀測數據,還記載了所有的觀測元數據,從觀測元數據中抽取各年代臺站基礎信息、觀測信息,以展示百年氣象站全生命周期的歷史記憶。
2.收集百年氣象站保存的檔案資源。收集百年氣象站中各歷史時期的氣象儀器或設備、設施,大事記,記錄氣象事業發展重大進程的文件、報告、著作、手稿、獎章、題詞、日志、會議記錄、照片、音像、報刊、紀念章等[3]。廬山百年氣象站專題檔案資源建設中,臺站不僅收集提供了珍貴的建站、周年慶、業務學習照片,還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檔案,如新中國成立后的江西省首任省長邵式平親筆簽名獎狀、王光美女士為廬山氣象站的題詞,建站初期觀測儀器實物圖片等。
3.向各氣象檔案館或綜合檔案館收集檔案資源。
掃描復制兄弟省份氣象檔案館或綜合檔案館中百年氣象站檔案資源,豐富專題資源的內容。中國氣象局氣象檔案館存有廬山氣象站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氣象記錄檔案及臺站檔案,建設時復制了這部分檔案的掃描件,從中挖掘整理新中國成立前廬山氣象站的觀測要素、觀測時間、臺站名稱、臺站經緯度、臺站海拔高度等元數據信息和氣象觀測數據。這些資源補充到百年氣象站專題檔案資源中,形成了廬山百年氣象站在新中國成立前氣候資料資源和臺站沿革信息資源,填補新中國成立前檔案資源的空白,構成了廬山氣象站全生命周期的歷史記憶。
4.收集網絡信息資源。從氣象官網、氣象報刊、大型新聞資訊網站、氣象業務內網等收集百年氣象站的新聞資訊、報道、文章、圖片、視頻影像等。網絡資源經篩選整理融合到百年氣象站專題檔案資源中,充實了資訊、圖像、音視頻資源。如在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反復播出的《氣象萬千 廬山氣象站》(上、下),通過廬山地理、氣候、風土人情的介紹及新老氣象人的講述,全面展示了廬山氣象站建設與發展的過程。
5.抽取氣象志、地方志中相關資源。人工查閱的方式收集氣象志、地方志中百年氣象站相關的沿革信息、歷史圖片。掃描或應用OCR 識別技術數字化相關資源,經人工校正后保存到資源數據中,完善百年氣象站收集資源的內容。
6.從中國知網、萬方等權威論文網站中采集。采用關鍵詞搜索方式進行科研成果和文獻收集,生成標題、摘要、成果、關鍵詞、作者、發表時間等文獻元數據,整合到專題數據資源中,形成百年氣象站科研文獻資源。
7.其他收集方法。采訪百年氣象站老站長或老一輩氣象觀測員,邀請他們口述當時的氣象觀測方法、觀測事件、工作狀態、人物事跡等,形成口述檔案。并同步制作采訪視頻或制作臺站人物傳記,存儲到專題檔案資源中。向社會及個人收集其保存的有價值的歷史照片、證件等充實實物檔案資源。
以上途徑收集到的檔案資源是無序無限狀態的,需要對其進行人工篩選、整理,形成系統有序的百年氣象站專題資源。圍繞建設主題,對收集到的檔案資源進行篩選,剔除不相關或錯誤、有問題的檔案資料。檢查檔案資源真實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對不完整、疑問、重復的專題檔案資源進行補充、修正、剔除。對篩選后的資源進行規范化、標準化加工整理,如相同檔案資源的名稱、縮寫詞、慣用語等是否規范、準確等。
篩選整理后的專題檔案資源數字化主要包括檔案掃描、圖像處理、圖像文件命名等。檔案掃描分辨率設置不低于300dpi,掃描圖像經糾偏處理后,圖像傾斜度不得大于1 度,實際操作時以達到視覺上基本不感覺偏斜為準,在不影響閱讀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地保留檔案原貌,不加人工標識。圖像文件名稱中的檔案號應與該文件賦予的檔案號相同,使文件與圖像建立起一一對應的關聯關系,為檔案圖像文件的全文掛接提供條件。
整合著錄是專題檔案資源建設必不可少的環節。對不同結構的資源數據采用不同的數據整合方式進行數據整合,將各種獨立的、雜亂的、單一的原生檔案資源,按照資源類別、聯系挖掘轉化為系統的、有序的、深層次的檔案信息[4]。逐條著錄各類檔案資源,全面描述專題檔案資源的內容特征、形式特征、存儲地點,最大限度地揭示檔案資源的內容,建立專題檔案資源及其元數據間的相互關聯,確保整個專題資源數據的規范性、標準性、可關聯性和可共享性,使無序的資源轉化為有序的可利用的專題資源,把檔案內部的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如掃描圖像文件著錄,是從文件的來源、檔案號、內容要素、電子屬性、數字化屬性、存儲位置等6 個維度28 個元素構建元數據要素體系,建立文件結構、內容、背景及其整個管理過程的元數據集,構建圖像文件與檔案資源的關聯聯系。
應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OCR 文字識別技術對專題檔案資源進行知識加工,構建知識圖譜,研發智能檢索及可視化展示功能。按時間脈絡,將百年氣象站的觀測大事記、觀測要素、觀測儀器、相關人物、歷史圖片等資源信息串聯起來,建立觀測儀器庫、人物庫、文獻庫、照片庫等各類專題知識庫,并集成于氣象檔案業務系統。設計臺站簡介、大事記、臺站知識圖譜、觀測沿革、氣候變遷、檔案資源、歲月留痕等多個欄目,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現百年氣象站的歷史記憶,展示百年氣象站觀測業務發展史及人、事、物、位置變遷的歷史。通過系統平臺提供資源的統一檢索、查閱、展示,實現國家與省、省與省間的互通共享查閱利用服務,滿足用戶智能化利用需求。
氣象檔案工作相對于其他氣象業務的關注度在逐步下降,檔案管理力量投入減少,甚至出現兼職檔案管理現象,檔案業務新技術研發滯后。受傳統管理模式影響,滿足于傳統的檔案收集與管理,被動性提供服務,對運用信息技術識別、加工、提取高價值信息,開發檔案資源缺少主動性,缺乏先進技術在檔案管理和服務應用的敏感性。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時代,面對多樣性、高要求服務需求,創新服務意識薄弱,與時俱進不足。
面對不斷提升的檔案服務需求,檔案工作需要既能扎根檔案業務,又能綜合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氣象檔案服務難題的高素質人才。而當前檔案工作人員少,年齡結構老化,知識結構單一,綜合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力不足,在專題檔案資源建設中,凸現視野不開闊和力不從心。
面向服務需求的百年氣象站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為氣象檔案服務工作在數據時代的深入發展指明了方向。面對用戶不斷提升的檔案服務需求,完善氣象專題檔案資源建設,轉變檔案服務模式,突破傳統檔案服務理念,改“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密切關注氣象事業發展新動向,緊密結合氣象高質量發展規劃,對氣象檔案資源進行全新挖掘、組織與揭示,創新氣象檔案資源服務路徑,為開展氣象社會服務提供專業性、靶向性和權威性的專題檔案資源,是氣象檔案資源建設、服務的方向。
先進的技術與工具是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的技術支撐。持續完善以大數據、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檔案資源建設中的應用,確保專題檔案資源建設技術體系的先進性。充分運用多種技術手段或工具進行各類檔案資源的發現、重組和呈現,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OCR 文字識別技術應用于專題檔案資源建設中,提高專題檔案資源建設技術含量,加快專題資源建設進程,提高氣象檔案資源的利用效率,真正實現氣象檔案服務新突破,實現氣象檔案資源管理與服務效益最大化。
專題檔案資源建設是一項需要多重專業技能的復雜工作,對檔案人員專業知識和先進技術的綜合運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將提升綜合素質和服務能力作為檔案隊伍建設的重要抓手,在創新管理能力、檔案業務能力、多任務協同能力方面,不斷錘煉檔案人員職業技能與其他專業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鼓勵檔案人員一專多能。引進或培育具有敏銳力、執行力、創新力的檔案人才,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跟蹤、把握前沿領域和氣象發展新動向,應對檔案多樣化服務的需求與挑戰,提供專業、精準的檔案資源服務。
總之,提升檔案專業技能,以服務需求為導向,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和工具,推進氣象專題檔案資源建設進程,創新氣象檔案資源服務途徑,提升氣象檔案資源服務能力,開展氣象社會服務,助力各行業高質量發展,是氣象檔案資源建設、服務的方向,也是氣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