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賓,孫茂君,黃怡軒,李夢婷
(1. 南京城市職業學院公共教學部,江蘇 南京 210000;2. 首都體育學院,北京 100191)
高職體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功能,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主干課程、提升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基礎工程,也是建設新時代體育強國的重要內容,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奮發向上、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以及推動“以體育智、以體育心”的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程思政與高職體育課程的融合建設方興未艾。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將課程思政高效融入高職體育課程,為高職體育課程的改革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方向,也為專業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提供創新的研究范式,推進“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構建。
高職體育課程是高職教育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學生參與時間長,是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優勢專業。明確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的價值指向,對高職體育的改革方向具有指導性作用。
課程思政與高職體育課程的融合可強健體格、打造自信體魄、形成終身體育觀念,也可錘煉意志、提升抗壓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體育課程的指導思想是“健康第一”,在體育課上提升學生身體素質、教授運動技能、培養正確的運動觀念,是體育課的首要目標。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指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身體健康是高效學習和工作的基礎,被動的身體運動對身體素質的提升效果有限,無法長久。課程思政與體育獨特的身體教育功能相輔相成,可以通過體育課程的設計和實施進行課程思政教育,也可通過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運動態度,養成“終身體育”的觀念。
在高等院校中,高職生源較為復雜,較弱的就業競爭力給學生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其更易產生焦慮、抑郁等精神問題,這反映了高職學生需要更多渠道的心理疏導與思政教育。但常規思政課程能達到的效果有限,而將課程思政融入高職體育課程,學生通過學習運動技能、進行體育運動,磨礪意志、提升抗壓能力,這種通過自身參與、感悟獲得的人格培養效果要遠大于書面學習與口頭傳授,也是高職體育課程內在的思政元素與價值體現。思政語言教學和體育身體教學的有效融合能夠開創思政教育新局面,對高職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課程思政與高職體育課程的融合可規范行為、強化規則意識、提升社會適應能力。教育的本質和根本目的是人的社會化,而學校教育是教書育人的主渠道,但德育教育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多、規則意識教育少,規章制度多、規則訓練少的弊端,導致許多學生無法適應社會規則,對高職學生來說更是如此。規則性是體育運動項目的主要特征之一,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過程中全程受到規則的制約。規則教學是體育課程中重要的思政元素和內在價值的體現形式,在課程設計中有效融入規則教學,顯隱結合,對高職學生養成規則意識、規范自身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課程思政與高職體育課程的融合是高職院校貫徹“三全育人”政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響應“大思政”教育觀的重要舉措。當前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如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之間不平衡問題,“三全育人”格局建設不充分問題。在大力推進“大思政”教育觀的形勢下,所有高職院校教師都應“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都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而體育課程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工作,要充分發揮體育課堂以體育智、以體育心的獨特功能。將課程思政與高職體育課程充分融合,是響應國家思政教育政策的重要舉措,也是必然要求。
思政課程與高職體育課程的融合可提升校園運動氛圍,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創造更有活力的校園生活。互聯網時代,學生課余時間活動的選擇豐富多彩,其中電子產品、網絡內容對學生的誘惑力較大,甚至不少高職學生沉迷游戲、頻繁曠課。通過思政教育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激勵高職學生不局限于短期的發展,不迷失于前路的未知,樹立遠大抱負,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在高職體育課程中加入思政設計,使學生將個人身體素質提升與民族整體素質提高相結合,自覺、主動地樹立“感恩與奉獻”的崇高意識和偉大精神,將個人體育活動的重要性提升到民族、國家的層面上,對強健的體魄、昂揚的精神產生認同感并有所向往,將課程思政元素從課上延展到課下,從被動接受變為主觀認同,建立起有活力、高質量的高職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將課程思政融入高職體育課程、深入挖掘高職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價值是高等教育領域內綜合改革的重要部分,是推動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契機,必須看準總方向、把好方向盤,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
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總指導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的重要論述融入課程思政。中國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在高職體育課程思政設計、實施的全過程中,必須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緊緊地將大學生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增進對黨的“三個認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應堅持遵循教育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學生成長規律,提升課程思政融入體育課程的科學化水平。體育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體育課+思政課,而是體育課程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思想政治課的主要內容是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是顯性的思政教育,而課程思政的主要內容是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將思政元素融入或挖掘課程本身的思政價值,是隱性的思政教育。大部分高職學生對就讀學校并不是十分了解,甚至帶有抵觸情緒,并且學習的計劃性較差,對學校設置的課程選擇意識也更強,更加看重技能的獲取。在這種學習態度的基礎上,純理論的思政教育能夠起到的效果有限,將思政教育直接搬到體育課堂甚至會引起高職學生的反感,因此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明確了解、把握學生思想特點和發展需求,在體育課上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增強高職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將思政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三全育人”要求、“大思政”工作格局的視域下,各類課程都迎來改革契機,推動高職體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應堅定體育課程的基礎功能,堅持運動為核心的基礎內容。在不同語境下,體育的含義有“競技”“體育教育”“游戲”“身體運動”。無論在何種場景下,“體育”的核心永遠是“運動”。馬克思指出,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這種改變自身的自然便是運動對身體的影響,我們發掘體育的一切價值時,都要把保持本質放在第一位,因此,在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的設計過程中要秉承體育課“健康第一”思想,將身體運動貫穿始終。
目前體育課程思政的實施方法主要有“挖掘式”和“融入式”兩種。以高職體育選修課跆拳道為例,跆拳道不但擁有簡單易學、靈活多變的技術動作,還有充分的課程思政元素可供挖掘,如課上師生互行“鞠躬禮”和 “握手禮”,以踐行“禮義廉恥”;課下學生按時完成體能、技能訓練任務,克服懶惰心理,合理安排課余生活,以踐行“忍耐克己”;實戰中學生克服內心恐懼,勇于突破自己,直面強大對手,以踐行“百折不屈”。
教師是課程思政實施的主力軍,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切實提升高職體育選修課思政育人效果對教師有兩條根本要求:其一,要有端正的政治意識及良好的政治素質。中國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中國的教師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高職教師也不例外,必須要時刻提升自己的政治意識和政治素質,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因時而動、因勢而行,言行合一。其二,要有良好的思政教學能力及豐富的思政知識儲備。思政教學能力涵蓋了課前準備、課中實施和課后反饋,能否將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相統一,對高職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思政能力都有很大的考驗,也對其思政知識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體育教師一方面需要積極參與課程思政專題培訓,提升課程思政意識,增加思政知識儲備;另一方面需要積極學習專業思政教師授課經驗,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能力和方法,投身課程思政的建設和發展。
學校要實時更新政策,積極出臺相關文件與項目,激勵每一位高職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將改革深入到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選用、教案編寫等各個方面,貫穿到課堂授課、教學研討、作業論文等各個環節。首先,高職體育課程教研組要改進、完善體育課程目標的設定,在教研活動中增加思政教學討論環節。在原有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素質目標的基礎上,強化情感目標,增加思政目標,打破傳統體育課程“唯運動”的理念,不僅關注學生的心率變化,也要關注學生的心情變化、情感變化。其次,高職體育教師要增加課堂內容的多樣性、靈活性,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課堂教學同社會時事結合,在運動項目、體育游戲中挖掘思政元素和價值的同時,根據學生狀態適時穿插思政理論,精講多練,引導學生發現、討論、解決問題,在潛移默化的啟發中達到課堂的思政目標。最后,在大刀闊斧改革前行的同時,高職院校仍需堅守原則,課程教學與思政教學兩手抓、一張皮,切忌為了追求思政成績而弱化體育課程基礎功能,為了應付檢查使創新內容浮于表面。
當前對思政教師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綜合性不足、系統性不強、導向性不夠等缺陷,對課程思政效果的正確評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檢驗課程改革方向是否正確,課程思政內容的實施是否合理,高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更新是否能夠接受。評價內容應對高職教師和學生兩手抓,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在評價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建立好評價的組織機構,建立科學多元的課程思政評價標準,尋找有效的評價方法,強化結果的應用。
首先,建立合適的評價機構。高職體育的主管部門體育部或公共教學部應依托已有的教學檢查和教學督導組織,在學校黨委和主管校領導的牽頭下,建立完整的評價機構,責任明確、功能齊全,提升高校對課程思政實施的重視度和教師對課程思政改革推進的熱情度。
其次,建立完善課程思政的評價標準,評估對象包括高職學生及教師。體育課程的思政內容飽滿,思政元素豐富,實施手段多變,相應的評價標準也應多元靈活。以學生為主體,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的評價標準應包括以下3方面:(1)運動態度評估。評估體育課程思政實施后是否增加了學生的運動興趣,是否提升了學生運動的積極性。(2)心理健康評估。評估學生是否在參與體育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或結束后,提升了抗壓能力,增強了克服困難的信心,增加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3)社會適應能力評估。評估學生是否在參與體育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或結束后,對社會規則、國家法律更加認同,對自己的隊友或同學更加信任、更加團結,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更加熱愛、寬容。針對高職學生運動態度、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等評估,可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比實驗法等方法,利用信效度較高、使用較廣泛的調查量表進行數據分析,如體育鍛煉態度量表、抑郁自評量表(SDS)、社會適應能力診斷量表等,觀察學生接受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前后有無明顯變化。
除主觀體驗評估外,針對體育課程思政對高職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評價,還可采取體育測試和數據采集相結合的客觀評估方式,如比較學生接受教育前后的測試成績是否有所提 升、自主參與運動次數是否增加,以實現主觀過程性評價和客觀終結性評價的結合。
再次,以教師為主體的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的評價應包含課程標準內容制定評價、教案內容安排評價、教學督導現場評價、學生課后反饋等內容。
最后,為了進一步強化評價結果,評價結果須拿到桌面上、拿進會議里、納入考核中。教師應正視、重視評價結果,提煉突出部分,分 析不足部分,推廣有效教學方法,改進低效教學手段。
體育課堂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主要陣地,校領導對體育的重視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主要牽引力,優質的校園體育文化可以將課堂思政元素拓展延展到課下、滲透融入生活。毛澤東曾提出,體育于吾人 實占第一之位置,體強壯而后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體育文化氛圍對 國家興盛、校園氣質具有深遠影響。前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首次主張“五育并舉”,后有清華大學口號“無體育, 不清華”,頂尖學校的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為全國做出了典范。
顧春先等(2010)人通過研究確立了我國高校體育文化指標體系,包括體育物質文化、體育制度文化、體育精神文化和體育行為文化:體育物質文化和體育制度文化是學校外在的約束,體育精神文化是榜樣內在的引領,體育行為文化是學生自發的認同。高職學校參照四級指標有目的、有方向地建設校園體育文化,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升校園文化活力、強化體育課程思政作用有重要意義。
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每位高職體育教師都應順應時代潮流,響應黨和國家需求,投身到課程思政改革和實踐的行動中,發揚體育精神,用積極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高職體育課程思政作用,將高職學生培養成國家需要、人民信賴的新時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