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冰冰,王志丹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自閉癥譜系障礙是兒童發育早期出現的一種神經發展性疾病,其核心障礙包括社會交往和溝通障礙、興趣范圍狹窄、行為刻板或異常等。2022年,《中國孤獨癥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IV》指出,自閉癥已從“罕見病”逐漸發展為“常見病”,全世界有1%~2%的人患有自閉癥。日益攀升的自閉癥患病率使自閉癥早期干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執行功能是指個體在設定目標、制訂計劃并有效實施計劃中所需的互相協同的一系列高級認知功能,其發展貫穿整個兒童期。執行功能障礙理論指出,與普通兒童相比,自閉癥兒童存在執行功能發展不足的情況,有高達85%的自閉癥群體存在注意力和執行功能障礙。通過對自閉癥兒童的執行功能進行干預,可以積極促進其在核心障礙及入學準備等方面的發展。
運動干預促進兒童執行功能發展的多路徑理論假說模型認為,體育運動可有效促進兒童的執行功能發展。已有的實證研究證實,自閉癥兒童的執行功能可通過體育運動進行有效干預。為系統地了解體育運動在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干預中的研究進展,本文梳理了近10年來國內外與自閉癥執行功能相關的體育運動干預研究,以期整體把握體育運動在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干預中的研究進展,為后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針對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的體育運動干預可依據類型分為球類運動干預、武術運動干預、格斗運動干預、急性運動干預和游戲運動干預。
球類運動干預類型包括籃球運動干預、乒乓球運動干預、足球運動干預和復雜球類技巧運動干預。
籃球運動的干預對象較為廣泛,既包括3~6歲的學齡前兒童,又包括8~12歲的青少年兒童。Tse A CY等(2021)和王金貴(2020)先后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了相關研究,兩項研究均采用系統的籃球運動課程對兒童進行了周期性干預。Tse A CY等(2021)對19名8~12歲的自閉癥兒童進行了籃球技能訓練,12周后,干預組的抑制控制能力有了顯著改善,但對照組并沒有顯著改善,且這一干預活動并沒有對兩組的工作記憶起作用。此后,王金貴(2020)以小籃球運動對3~6歲的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進行了干預探究,干預周期與Tse A C Y等(2021)的研究相同。與Tse A C Y等(2021)發現不同的是,小籃球運動不僅可以有效改善自閉癥兒童的工作記憶能力,且其抑制控制能力較基線水平也有了一定改善。這說明籃球運動對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的影響結果不同,仍需更多的實證研究探索。
此外,Pan C Y等(2017)和Ji C等(2022)還分別以乒乓球運動和足球運動作為運動干預方案,驗證了球類運動的長期效應。前者以6~12歲的自閉癥兒童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了兩個階段干預。第一階段,干預組進行12周的乒乓球運動干預,而控制組不干預;第二階段,對控制組進行12周的干預,并跟蹤干預組成效。結果表明,接受干預的組別,他們的執行功能在兩個階段都有顯著提高,并且干預組的跟蹤研究顯示,其干預的成效至少維持了12周,表明這一運動干預形式具有較好的長期效應。但 Ji C等(2022)卻發現,以足球運動為載體的干預方式,其長期效益并不理想。100名自閉癥兒童被隨機分配到虛擬訓練組、體育鍛煉組和對照組。6周訓練之后,虛擬訓練組和體育鍛煉組的執行功能同時得到改善。但是,干預停止3周后,兩組的執行功能均呈下降趨勢。這一結果表明,不同干預方案的效益長短可能存在差異,未來還需具體考量。
朱瑜(2011)等還以復雜球類運動對31名6~12歲的自閉癥兒童進行了長時間干預。實驗組的自閉癥兒童進行為期20周的球類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APE)運動干預,每周3次,每次長達2h。結果表明,雖然通過APE運動可以顯著改善自閉癥兒童的視覺工作記憶,但是長時間干預與短時間干預的優劣仍有待探索。
身心干預療法是由美國國立補充和替代醫學中心提出的補充性和替代性康復治療理念,以促進醫學的多元化發展并補充臨床常規藥物治療的不足。其是一種通過調整心理活動,進而影響身體功能、促進個體健康發展的干預方法。中國傳統的身心干預療法作為身心干預療法的一個分支,日益被學者們所關注,并作為可靠的自閉癥干預方案。
Chan A S等(2013)利用中國傳統的身心干預療法對自閉癥兒童進行了一系列的干預研究。在一項干預研究中,其采用三線放松功(Triarchic Bodypathway Relaxation Technique,TBRT)和自然丹田呼吸法(Natural Dan Tian Breathing, NDTB)對自閉癥兒童進行干預。經過3個月的干預后,自閉癥兒童的情緒、行為控制及刻板重復行為都得到了顯著改善。之后,Chan A S等(2013)比較了中國傳統的身心干預與其他認知干預形式對自閉癥兒童的影響效果。(1)對比德建身心干預法(Dejian Mind-Body Intervention,DMBI)與傳統行為/認知干預(Cognitive Intervention,CI)兩種形式對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和記憶的干預效果。以1名自閉癥兒童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為期8個月的干預。結果表明,DMBI顯著提高了自閉癥兒童的抑制控制、認知靈活性及記憶,但CI組干預前后無任何改善。(2)比較內養功和傳統漸進性肌肉放松(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PMR)技術對自閉癥兒童自控力的影響。46名自閉癥兒童被隨機分配到內養功組或PMR組,進行為期4周的干預訓練。結果表明,相較于PMR組,內養功組在自我控制方面有顯著改善。此外,腦電結果進一步顯示內養功干預后,自閉癥兒童的前扣帶皮層(調節自我控制的區域)的腦電圖活性增強,但PMR組則沒有,由此證明了干預的有效性,但這一運動的長期效應并不明確。
格斗是指具有攻擊、防御和閃躲的運動技能。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的格斗干預形式主要包括綜合格斗干預和空手道干預。
綜合格斗(Mixed Martial Arts,MMA)是從截拳道(Jeet Kune Do, JKD)發展而來的。Phung等首次利用MMA訓練對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進行干預,其訓練主要針對執行功能的抑制控制、工作記憶和認知靈活性。34名8~11歲的自閉癥兒童被隨機分配到MMA干預組和控制組,在MMA組進行為期13周共26節的課程干預。與控制組的兒童相比,MMA組的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在干預后有了顯著提高,并且3個核心領域都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抑制控制改善效果較弱。
此外,一些學者還關注了空手道對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的干預效果。Stefania C等(2020)將28名8~11歲的自閉癥兒童隨機分配到干預組和對照組,并對干預組進行了為期12周的傳統空手道訓練。結果表明,12周的干預后,自閉癥兒童表現出較好的執行功能。Greco G(2020)也將28名8~11歲的自閉癥兒童隨機分配,干預過程與Stefania等相同。12周后,發現干預組在認知靈活性、抑制控制、工作記憶等執行功能方面有較大提高。近期,Kurniawan R等(2022)再次驗證了前人的研究。研究對4名8~12歲的自閉癥兒童進行了6周的空手道干預訓練,結果發現,自閉癥兒童在干預后的執行功能障礙有所減少。這一研究的發現是對以往空手道研究的重要補充和推進,意味著以空手道為主的干預模式可以在干預時長上進行優化,從而爭取在短時間內取得和長時間同樣的干預效益。而縮短干預時長是否對自閉癥的執行功能效益產生影響,仍需進行更加全面、系統的探討。
如果考慮干預的時長,那么急性運動干預模式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干預類型之一。急性運動的干預形式較為多樣、類型豐富,其共性在于短時間內讓運動者的心率發生變化,從而產生運動效益。
不同研究結果表明,不論是短時間還是長時間的急性運動干預,都能夠有效地改善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例如,Tse A C Y等(2021)以自行車技能學習對62名自閉癥兒童進行為期兩周的短時間干預。對學習騎自行車組、騎固定自行車組進行為期兩周的干預后,只有學習騎自行車組在執行功能的各個維度上有顯著改善,而騎固定自行車組則沒有顯著改善。Lin H和Chang T(2022)探討了專業性更強的花樣滑冰對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的影響,并增加了干預時長。研究以兩名自閉癥兒童為個案,結果發現,兩名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中的抑制控制在培訓后有了明顯改善。
此外,Bremer E等(2020)還比較了不同急性運動方式對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影響的差異。其中,包括兩項急性運動,一項是持續穩定式的跑步機行走,另一項是間接循環式的間歇訓練。另外,還有一種作為違反控制組進行對照。12名8~12歲的自閉癥兒童被隨機分配到3種運動條件下,參與者分別在3個不同的時間點完成了3種20min的運動,期間至少有2d間隔。結果表明,間歇循環式的間隔訓練對抑制控制產生中等程度的影響,而另外兩種形式的運動對抑制控制的影響很小,表明間歇循環式的間隔訓練對改善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是可行的。但也有研究提出,與急性運動不同的是,慢性運動也可能對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進行有效干預。Barrios-Fernández等(2022)將方塊踏步運動(Square-Stepping Exercise,SSE)作為干預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的研究方案。研究計劃選擇52名6~12歲的自閉癥兒童,實驗組進行為期9周的SSE干預。這一研究尚未完成,如結果發現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有所改善,將進一步豐富現有的干預方案。
有一部分方案將游戲與運動相融合,形成了富有趣味性的干預方式。這一方式具備高互動性和低干擾性,滿足了自閉癥兒童在干預過程中豐富的體驗需求。
游戲運動干預又分為實體游戲和電子游戲干預兩個部分。實體游戲主要是以可觸的、可感知的游戲為主要運動干預模式。Hilton C L等(2014)采用了一款名叫Makoto arena的聲光互動游戲運動形式,對7名6~4歲的自閉癥兒童進行了干預。參與者每周至少完成3次Makoto arena競技場干預的2min活動,直到完成30個干預活動。結果顯示,除抑制能力外,自閉癥兒童在執行功能的其他領域都得到顯著改善。而Greco將體育活動訓練和社交游戲相結合,對24名自閉癥兒童進行了為期12周的多邊訓練干預。結果表明,干預組的運動技能熟練度和執行功能均有顯著提高。
與實體游戲不同,電子游戲干預中的參與者主要是通過與虛擬游戲進行運動互動。Anderson-Hanley C等(2011)選擇了跳舞機(Dance Dance Revolution, DDR)和網絡自行車兩種運動游戲對自閉癥兒童進行干預,并分別與對照組進行了比較研究。22名10~18歲的自閉癥兒童被隨機分到DDR組和網絡自行車組,兩者均以觀看視頻為對照組。干預結果顯示,參加運動游戲后(DDR組或網絡自行車組)的自閉癥兒童在行為和認知表現上比對照組(觀看組員)更好。Golden D等(2022)比較了XBox Kinect活躍視頻游戲(Active Video Games, AVG)、久坐電子游戲(Sedentary Video-Game,SVG)和快走(Brisk Walking, WLK)3種運動方式對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的影響差異。8~11歲的自閉癥兒童被隨機分配到3組中,進行20min的干預活動。結果表明,AVG后測與前測,以及AVG組后測與SVG后測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AVG組可以作為干預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的有效方案。此外,Milajerdi H R等(2021)還比較了運動、玩耍和積極的兒童娛樂活動(Sports, Play 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 SPARK)及運動游戲兩種形式對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的影響。60名6~10歲的自閉癥兒童被隨機分配到SPARK組、Kinect組及對照組中,APARK組和Kinent組連續進行8周的干預訓練,對照組未參與任何運動。研究結果表明,Kinect組比其他兩組的執行功能表現得更好。
從整體來看,針對自閉癥兒童體育運動干預的優勢主要表現為形式豐富多樣、環節設置合理及短期效益顯著。本文梳理了五大類干預形式,每一種干預形式中又包括很多具體的不同干預形式。由此可見,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的干預形式具有多樣性。這不僅滿足了自閉癥兒童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同時也更好地保證了干預的效度。不同的干預方式拓展了干預的路徑,為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干預提供了不同的干預思路。此外,除腦刺激和偏實驗范式的干預方式外,其他大部分的干預方式仍注重過程的互動性,包括人—人互動和人—機/物互動。而為確保自閉癥兒童在互動中保持長期的興趣,研究還會區分任務。此外,為了激勵參與者參與活動的熱情,干預中還會設置各種鼓勵機制,配合適合的形式出現。從干預的整體成效來看,絕大部分的短期干預效果都是顯著的。由此可見,針對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可用的干預方式不僅數量可觀,還具有較好的效益。這不僅為未來的干預研究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干預方案,還為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的臨床干預提供了較好的模板。
已有的干預方案存在干預耗時過長、長期效益不一及干預方式枯燥的問題。綜上所述,大部分干預耗時過長,這不僅會使參與者產生疲勞,還會給自閉癥兒童的家庭帶來一定的生活和經濟壓力。對這種長期干預的項目,一旦中途有參與者退出,將會對干預資源造成一定浪費,使得干預過程多了許多未知的變故,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有關干預的長期效益,結果仍不明確。自閉癥兒童在接受干預后的即時干預成果,一方面說明干預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說明缺少長期效益的說服力,使人難以明確這種干預方式是否能夠真正改善自閉癥兒童的生活。還有一部分研究遵循的是實驗研究范式,在任務與任務之間呈現出割裂式、非連續性,并不存在一個任務整體上的連貫性,耗時長又過于枯燥。這樣一來,參與者就可能在一個時間段內完成好幾個并不相關的任務,難免會對干預活動的體驗和感受造成一定影響。一旦參與者對干預的內容失去興趣,干預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現有大部分的干預研究仍未擺脫實驗式的框架,在干預時間、干預地點、干預對象、干預培訓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再加上自閉癥個體自身的特殊性,想要提高干預的效率更是一大難事。整個干預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對于自閉癥兒童、自閉癥家庭和研究人員來說,還需要消耗很大的精力。首先,面對五花八門的干預方式,需要通過系統的元分析去探明其中真正有價值、效益好的干預方式,減少不必要的干預資源浪費。其次,隨著人工智能和“5G時代”的到來,科技的飛速發展有可能為我們的干預形式帶來新的思路。將干預方式與人工智能相結合,不僅可以減少人力資源,同時還可以使干預變得更為靈活,不受時間、場地等外在環境的限制。但也需要注意,人工智能的精確性與穩定性仍有待不斷檢測與提升,不能完全依賴人工智能,應綜合各種干預因素,合力促進干預方式的革新。
研究首先應明確的問題是:“干預的目的是什么?”現在大部分的干預活動過分強調對自閉癥兒童執行功能的干預效應,而忽視對自閉癥兒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的考察,應對執行功能的研究與自閉癥兒童的生活實際需求分開來看。盡管研究結果發現,自閉癥兒童的執行功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未能深入探討這種改善是否真正對自閉癥兒童的生活發揮積極的作用和效果。與其他的干預方式相比,ATC似乎是這些干預方式中較為便攜且有效的干預方式,該方式更加注重從自閉癥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雖然關注的也是提高自閉癥兒童的執行功能,但干預過程卻與自閉癥兒童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并沒有像實驗室干預將其與自閉癥兒童的生活完全割裂開,使干預活動成為一種“新增的外來物”。因此,在未來的干預中,建議從自閉癥兒童的發展需求出發,從而確定更具有生態效度的具體干預形式。
要想維持一種長期的干預活動,干預的形式要做到有趣且具有完整性。這樣一來,參與者既不會因為干預內容單調、重復而感到枯燥無味,也不會因為干預內容過于繁瑣、零散而耗費過多的精力。增強干預形式的趣味性,可以考慮將干預活動與游戲等形式相結合,使干預活動可以在一種自由、輕松的氛圍中進行。與此同時,應重視增強干預活動中的互動性,增加參與者與干預者之間的人—人互動,也可以增加參與者與干預物之間的人—物互動。要保證干預活動的完整性,就需要將整個干預活動視為一個整體進行考量,將監測與干預形成一個“監測→干預→監測”的完整“閉環”。在這一環節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對監測到的信息進行及時的反饋與判斷,并及時給出相應的干預調整。正如前面研究中所提到的,如果干預周期過短導致參與者的流失率增加,則有必要重新考慮干預活動是否應當做出一定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