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靖杰,丁晟必
(東新大學校,韓國 全羅南道羅州市 58245)
當前,各國都在重視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新時期世界各大洲的競技體育教育越來越向學院派的道路發展。我國于2020年提出了深化體教融合的具體意見,明確了俱樂部、賽事舉辦、體育師資建設、教練員培養、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等具體職責,同時對競技體育人才培養與學校教學相結合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從國家體育人才培養的長期經驗來看,我國體育教育一直存在體教相互分離的教育思路和教育體制,體育教育和學校教學的融合性較差。隨著現代競技體育的發展,體育人才的競爭勢態日益激烈,未來發展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深化體教融合的改革策略應運而生。國家從政策上積極引導體教融合的發展,優化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從而找出一條適合我國體育教育長期發展的人才培養路徑。
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不僅關系著青少年未來的可持續性發展,而且關系到國家和社會未來的建設和發展。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這使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在過去較長一段時期內,各階段的學校教育并未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和科學的教育觀,導致學校體育教育的開展及青少年學習生活方式都存在諸多問題。從我國青少年體質監測發展報告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的體能健康狀況呈下降趨勢,青少年肥胖率持續上升,且速度和耐力素質越來越差。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的優化是一項涉及教育部門、學校廣大師生以及社會各界的系統性建設工程。因此,新時代深化體教融合的教育實踐有助于進一步增強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也有助于更好地構建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的多主體聯動機制和體教融合體系,并從根本上改善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健康中國”的戰略發展概念,這標志著該發展戰略被提高到國家發展層面。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其內容的制訂覆蓋了青少年、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等不同人群的體質健康干預計劃。新時期深化體教融合實踐有助于把握國家對于“健康中國”戰略的指導精神和具體布局,以及彌補“健康中國”戰略有關青少年體育教育的短板和不足,從而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和心理健康,實現同步發展,以便進一步引領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新時期體教融合所構建的體育教育深度融合戰略,融合了政策、資金、科技等多方面的體育教學資源,從而在政府的引導下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具體措施,構建從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到全民健身的制度保障機制,真正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建設發展目標。
首先,深化體教融合有助于高校從微觀層面深入貫徹“健康第一”和“以人為本”的原則,同時對高校體教融合的教學理念、體育課堂教學內容及體育課余活動、競賽活動等具體操作內容做相應的探索。其次,深化體教融合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新時期體育人才的自身發展需求和社會人才需求,既能有效提升我國現階段的競技體育發展水平,也能為體育人才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滿足其個性化需求。高校著力體教融合的合力點,通過開展多樣化的體育訓練活動實現體育教學和文化教學的相互促進,進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最后,深化體教融合有助于明確這一系統在體育人才培養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肯定學校教育在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新時代體教融合內涵的普及豐富,不僅要求實現體育和教育的深度融合,還要求人們深刻認識體育教育的本源,從而進一步促進體育人才培養回歸科學、正常的發展軌道。
從我國教育系統的整體來看,人們在較長時期只是片面地將升學率和學生成績作為衡量學校育人水平的重要指標,學校和教師也基本將資源和精力放在了文化課的教學方面,而對于體教融合發展則較為忽視。這將導致教師在教學實施中存在理念性偏差,對體育教學場地資源、物質資源的投入不夠重視,導致體育教學在整個教育系統體系中長期處于邊緣性的地位,因此也無法真正發揮體教融合之于高水平綜合性人才培養的獨特價值。在體教融合的背景下,“健康第一”的理念已經逐漸被各地多所院校所應用,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也明確將“健康第一”作為體育教學、體育訓練的重要基礎。目前,一些院校仍對這一重要思想認識不足,如許多教學參與者將“健康第一”片面地認為是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忽略了“健康第一”對于青少年心理情感教育引導的內容。有的學校只是單純地將“健康第一”應用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缺乏在其他學科中應用推廣。另外,還有學校片面地重視青少年在體育教學中的安全性和健康性,取消了對抗性的體育教學項目,只是通過做操、慢跑、做游戲等方式進行體育教學,無法真正貫徹“健康第一”的理念。
學校體育治理活動是一項需要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教育實踐過程,尤其是在體教融合發展中,需要地方教育部門、體育部門、學校管理者、廣大師生和家長的共同配合,形成一個學校、家庭、社會相關聯的體育教育體系。首先,從目前體教融合深化實踐的現狀來看,相關利益主體對于參與學校體育教學培養缺乏積極性,體教融合也只是單方面依靠學校體育教學,形成體教融合的孤島狀態。盡管政府教育部門主要負責管理學校體育事業發展,但長期以來,體育教學都處在學校教育系統的次要位置,進行應試教育則是教育部門及學校教學管理的主要目標,體教融合發展中缺少了教育部門的政策性保障。其次,體育部門很難參與學校的體育教學事務,只是單純配合上級教育部門進行工作實施,并且許多體育部門的管理者認為,體教融合是教育部門和各級院校的工作,與自身無關,這導致了學校與社會體教融合相割裂。最后,家庭環境也是青少年體育培養的重要場所,但是當前許多家長并未形成健康的體育鍛煉理念和習慣,無法深入地參與體教融合實踐。
從學校體育教育資源供給方面來看,其存在嚴重的投入不協調問題。我國體育教學普遍存在教學場地資源不足、專業師資嚴重缺乏、體育競賽管理體系存在缺陷,以及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相分離等問題。一方面,我國人均體育使用場地面積為1.86㎡,遠遠不能滿足當前體教融合創新發展的需要,并且許多高校所構建的體育內部場地設施也無法與體育部門場地資源進行共享,導致高校體教融合開展普遍缺少專業性的教學場所。另一方面,盡管我國體育教師的數量呈逐漸上升的趨勢,但教育部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仍存在專職體育教師的巨大缺口,并且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也有待提高。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體育教師明確劃分為教師和教練這兩類,不但有各自的分工,同時也有專業性差異,有的負責運動員的日常訓練,有的負責學校體育教學的開展,缺少執教專業比賽和參與體育實踐的經驗。
回顧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發展歷程,從最初的體教結合到后來的體教融合,再到當前的體教深化改革,幾十年的發展創新優化了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條件,但還是存在許多一直未解決的難題和障礙。例如,學訓矛盾和體教兩個部門相脫節、關鍵性障礙以及管理體制存在缺陷等問題。這些問題在較長時間內影響了我國體教融合的進一步發展,也影響了體育賽事籌辦、體育教育統籌協調、體育場館建設、高水平運動員教練員培養等實際性工作,最終導致我國體教系統發展的進程較為緩慢,體教融合人才培養效果也不夠理想。
新時代深化體教融合必須堅決貫徹理念認同的原則。理念認同是一切行動實踐的導向和指南,決定著實踐活動的最終效果和發展方向。在體教融合實踐過程中,“健康第一”是需要體育事業參與者共同遵守的價值理念。因此,學校要以“健康第一”的理念為思想基礎,樹立體教融合的基本意識。例如,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學校體育教學是最為重要的教育系統和教育形式,學校體育要在創新發展過程中達成基本的理念共識,充分認識到體教融合全面實施的重要價值。在以往學校體育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體育與教育發展往往是相脫離的,許多教學主體并未形成比較融合的共同認知,而是普遍存在“重智力、輕體力”的現象,盡管在短時間內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的科學文化素養,但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卻被忽視。在未來體教融合的深化過程中,體育和教育這兩大系統要形成在思想上融合的共生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現代教育的不斷完善,國家也更加重視體育與教育的融合發展,并且進行了多次教育改革嘗試。從目前體教融合的現狀來看,改革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許多體育教育人才培養參與者并未樹立一致性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而導致無法形成體教融合協同發展的合力。想要從根本上構建體教融合的一體化機制,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就得形成一致性的目標。
在體教融合過程中,我國體育與教育兩大系統長期處于割裂的狀態,不同部門之間并未構建較為通暢的合作渠道,也未形成共建、共治、共育的理念,最終導致兩大系統的教育資源無法形成互補,資源共享機制存在缺陷。因此,在體教融合的深化過程中,要遵循資源共享的原則,進一步整合體育和教育兩大系統的技術、人才、資金、場地等多方面資源。體育與教育的各部門之間也要突破利益矛盾和制度隔閡,在資源共建共享的基礎上構建體教融合的雙向融通機制。另外,在資源共享機制建設方面,社會和政府等相關主體也應參與進來,優化不同單元之間的協同合作關系,進而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互利、互惠、共贏體系。
深化體教融合要進一步貫徹體育總局、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的精神性內容,進而明確黨和國家對于體教融合發展的核心指示。應發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引導性作用,將相關文件的內容逐條落實到教學改革的實際過程中,著力解決好體教融合工作中所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各級主體要充分把握意見中的核心內容,明確未來體教融合的目標指向。新時期體教融合的政策評估需要制訂出較為完善的評價標準、評價程序和評價方法,以便了解體教融合政策的實施效果,同時約束相關參與主體的行為。參與體教融合教學評估的主體主要包括各級院校、教師、學生、家長及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體教融合并非簡單 地的加強和強化,而是要進行深化發展。“深化”主要是指體教融合的范圍要廣且內容要全,要避免單純地進行表面性合作,而是要將體育和教育兩大系統真正融合到一起,形成思想、方法、行動 得同襄共舉。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體育和教育兩大系統要建立更加深層次的合作關系,構建數量眾多的系統交叉點,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健康第一”理念是我國新時期體教融合工作開展的主導思想。因此,體育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開展也要以“健康第一”理念為基礎,將體教融合的思想融入運動競賽舉辦、運動員培養和學校體育教學開展等各個環節,以便更新傳統體育人才的培養理念。學校體育教學參與者要進一步厘清“健康第一”和“體質第一”的區別,要在增強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基礎上明確這一理念內容中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等的教學引導要求;要構建更加全面的考核標準和實施辦法,改善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設置有關健康教育的必修課程,并安排專業體育教師進行授課;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儲備,涉獵體教融合的保健學、心理學、健康學、生理學等學科知識。同時,學校體育教學的開展要增強“健康第一”在其他學科教學中的滲透性,要從全過程育人的角度出發,幫助青少年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用眼習慣、運動習慣和學習習慣。此外,體育部門也要轉變管理思路,將“健康第一”理念融入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和青少年運動指導體系內容。
高校要以體教融合為背景,加強對各類教學資源的共建、共用和共享。例如,在體育賽事構建過程中,可以打通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的賽事壁壘。在義務教育階段,引導青少年參與各種形式的體育競賽,激發青少年參與體育的興趣。針對高中階段的體育人才培養,可以借助體育賽事的普及優化體育專業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擴大競技體育運動人口。在大學培養階段,要積極推動體育教師進校園等活動,發揮大學科研優勢,優化體育科研,還要吸引更多退役運動員參與學校體育專業訓練指導,提高高校體育教學的整體質量。通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構建出覆蓋全年齡段的體教融合資源共享機制。另外,體育部門也要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引導各級學校與體育局達成運動員培養項目合作,如完善青訓工作、培養高水平運動員隊伍等。體育部門還要發揮自身場地資源、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的共享優勢,為青少年的訓練和競賽提供更多平臺。
體教融合要求要將育人和育體相結合,為青少年提供更全面、更高水平的教學服務內容。針對當前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在運動員培養過程中各行其是、相互推諉等現象,要從體制機制建設入手,突破兩大體系之間的合作障礙,從而平衡相關參與者的利益關系,為推動體教融合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建議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教育部要出臺專門的指導性意見,明確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在體教融合中的職責劃分。尤其要建立責任清單,從上到下實現部門間的協同發展;二是主體部門要共同構建互相融通的競賽管理體系,杜絕地方保護主義,保證運動員選材、培養、參賽等各個環節的公正性和公平性,要利用較為完善的學校體育賽事體系,為青少年運動員提供更高水平的參賽機會;三是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還要聯合培養運動隊,按照省、市、縣等不同層級設置青少年運動隊,充分發揮地方人才優勢,打通體育、教育兩大體系之間的人才流動渠道,為專業運動員和教練員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新時期所提出的深化體教融合策略,對提高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發展和我國體育強國事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體教融合策略強調,學校要通過改革進一步破除在體教融合中存在的體制障礙和資源共享障礙,要充分發揮學校體育教育在整個體育人才培養系統中的基礎性作用。從目前我國各級院校體教融合的現狀來看,體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要形成“健康第一”“體教融合”的共同理念,同時要樹立培育德智體美勞高素質的人才培育目標,從而形成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的協同合力,共同推動我國體育事業實現可持續性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