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義 傅慶林
(1 浙江農林大學 浙江 杭州 311300; 2 浙江省農科院 浙江 杭州 310021)
耕地是人們賴以生活的基本資源,耕地質量影響著人民的生存狀況以及當地糧食產出水平,優質的土地不僅有很高的糧食產量水平,對其周邊生態環境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然而,近些年人口的急劇增加和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導致我國耕地資源不斷減少,優質耕地質量下降也頗為嚴重。因此,為了合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針對不同土地采取個性化的評估方式,健全土地質量評估制度,對減輕土地風險負擔、保障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促進農村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1 耕地質量評價的標準與方法
1.1.1 國外經驗。1961 年美國政府首先建立了對耕地潛力分類的標準體系,包括對農田地力的分析評估、農田開發潛力的分類、農田承載力評估以及全國或地方農業區劃平均值等,使農田能力評估工作獲得了快速發展;20 世紀80 年代,美國政府又形成了涵蓋土地評價與立地條件研究兩個方面的能力評估制度。
1.1.2 國內土地評估階段。①查田定產階段。此階段評估重點為土地的合理性,重點是對土地自然資源利用的分類。20 世紀50 年代我國對土地進行了查田定產研究,為以后土地的再開發利用提供了基礎。②對全國土地質量的評估階段。此時期制定了《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為均衡農業勞動生產能力與土地健康水平,還制定了《農田地力調查結果與品質評價技術法規》和《農田品質分級》。在分析土地質量評估技能的基礎上,通過將GIS 和灰色關聯的評估模式結合,破解了土地評估中的變量難題。
1.1.3 國內耕地質量評價方法。目前國內耕地質量評價的方法主要有普查、專項調查以及應用調查。主要使用的方法有層次分析法、PSR 框架模型法和農田潛力評價法。隨著耕地品質評估研究的發展,在常規測量技術的基礎上,一些研究者形成了反映耕地品質層次劃分原則的數學模型。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等信息技術在土地品質評估工作中的運用,推動了研究資料更新和準確率的提高,使之實現了一次質的跨越。
1.2 耕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2.1 選取耕地質量評價指標的原則。耕地質量考核標準的科學性、合理性和綜合性對考核結論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反映土地品質的指標間普遍存在著關聯,所以在土地品質評估中,指標要素的選擇標準尤為重要。我國農業農村部指出,國家土地品質評估指標選擇要堅持系統性、主導性、敏感性、實用價值、獨立性和穩定性原則。
1.2.2 耕地質量評價指標的選取。農業農村部按照我國氣候、地形、水文、母質等成土要素的特征,總結形成了一套指標體系來作為共同評判準則,用以專門評判全國各個區域的地力等級。在這個指標中,主要分為氣象、景觀、剖面形態、耕層土壤的理化性質、耕層土壤營養狀態、環境障礙因素和當地土質管理7大部分,共64 個評價指標。趙春雨等學者指出,中國耕地質量指標體系可分為2 種功能、5 個層次以及24 項具體指數。2 種功能是指生態和生產功能,5 個層次分別是土壤質量、氣候質量、生物多樣性質量、景觀生態質量和耕地生產力。由此可見,耕地質量大致從土壤、氣候、地形幾個指標進行評價,結合地域差異、人文差異進行具體分析。
2.1 耕地質量評價方法需進一步完善。鑒于大范圍土壤樣品的獲取難度較大,選擇或使用較新的土壤取樣方法也受限于統計數據的獲取成本,因此新土壤取樣方法更側重于微尺度的調查。而對于大面積土壤中有機質的空間變異性和改變因子的研究,目前很少有人采用大規模土地實測資料。
2.2 耕地質量評價標準不一。通過對全國土地質量監督系統進行分析,目前參與土地保護的單位主要有農業農村部、資源部、環境保護部等部門。因為各主管部門的職能不同,耕地品質評估準則也不盡相同。以土地資源部為主導的原農用地分級制度,以農田生產能力和原農用地類型的保護研究為重心,分級結果側重于農田能力核算、標準化耕地規劃等;以農業農村部為主導的原農用地能力評估制度,則著重對農田土壤肥力進行評估研究,以突出原土地的自然特征,評估結論是為了改善土地的使用與治理,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保證口糧;由環保部主持的土地環境質量評估,重點是對土地的生態與健康狀況作出評估,其結論重點是土地的污染整治與保護。
2.3 耕地質量評價的綜合性研究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農田品質評估多是對農業生產規模、農田品質在某個時間點進行評估。基于土地質量的整體評判,在土地面積、土地品質以及空間變化等方面還很缺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耕地質量評價的內容也不斷豐富,評價目的也更加多元化,因此,對耕地資源價值與品質的綜合性評估研究仍亟待完善。對于耕地質量評價的研究成果,我們也需要在完善基礎資料的同時做進一步健全的再評估,在不同科研目的下選取更合適的指標體系和方式來滿足科研目標要求。
就當前耕地質量體系的監督管理制度而言,涉及到不同的土地行政部門,由于各部門的職能和工作重點有所不同,對土地的評估要求也不盡相同。而且目前農田品質評估更多地是對農田數量、品質等方面在某個時間點加以評估,關于土地的綜合評估研究及空間布局研究尚少,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土地資源的價值與品質評估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就需要不斷完善耕地品質評估體系,并從不同研究視角選取適當的方式開展研究。如,我們可以在某一區域建立統一的耕地質量評估規范,并通過遙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統搜集土地信息,進而進一步提高土地評估結果的精確性,為農業和國土政策的制定奠定基礎。遙感技術在耕地質量評價過程中被廣泛應用,如對研究區域內的地質地貌、植被覆蓋情況以及土壤生產力等關鍵因子進行精確測量,并把以上因素視為耕地質量評估的關鍵因素,整合其它因素共同形成土地品質評估框架,由此解釋區域土地品質發展態勢。
3.1 建立并完善基于農戶視角的耕地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對國內土地生產情況調查的結果表明,我國以農戶為單元的農田生產經營方式占很大比例,因此,基于農戶視角來開展農田品質評估,涉及土地科學、地理學等內容,將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農田的環境質量,會對農田品質評估產生更快捷、有效、精準的作用,可促進土地資本的科學使用。
3.2 建立并完善基于GIS、RS 的耕地質量評價體系。我們在進行耕地質量評價過程中得出的結論也不一定可靠,因為我國不同地區的土地部門是根據各自的行政要求以及土地用途制定的更適合本地區的評估準則。因此,亟需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統一完備的土地品質評估規范,構建和健全土地品質評估系統,借助GIS 和遙感信息技術推進土地品質評估的量化、自動化和智能化。RS 技術的廣泛使用,有助于增強測定結果的準確度、實時性和可視化。而GIS 技術則能夠真實掌握土地質量的空間動態變化,為國家農業與土地政策法規的制定提供依據。
3.3 構建綜合性耕地質量的評價體系。只有開展綜合性的科學研究才能讓耕地品質評估在多學科中得到發展。因不同農田的區位條件不同,各種耕地質量評估方式的實踐性和適用范圍差異較大,且評估結論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統一完備的全國耕地質量評估體系。所以,必須建立和健全基于多專業、多部門合作交流的耕地質量評估系統,必須要建立統一的對耕地質量評估結論進行評判的準則,以便我們更好地對耕地質量進行有效評估。
耕地質量評價實質上是對土地綜合生產力水平的評價,是人類發展的需要。耕地質量評價從最初對土地性質、基本容量和土地本身價值的研究,逐漸演變為綜合考察自然資源、經濟活動和社會關系的土地價值管理評價。由于耕地質量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要,因此發展了多種研究方法。李婷等人認為,傳統的農田質量評價分為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農田產量評價和土壤安全質量評價。原國土資源部率先部署土地質量監測與評價,形成了“一次性綜合評價、年度發布評價、年度監督評價”的工作體系。摘錄表對耕地質量的分類和評價具有決定性意義,但許多指標沒有定量要求,填報后受人們理解的限制,使得結論不真實、不準確。在今后的耕地質量分級評價研究中,應合理設置采樣點,根據不同地區的特殊情況建立合理的指標和隸屬函數,并確定不同指標的評價要求,以提高評價的準確性。
《辦法》和《規范》的頒布,對促進全國耕地質量檢驗與評價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各地區按照《規范》開展重點監測工作,將安全監測數據納入土地質量管理當中,各縣市將根據本地區的實際要求進行耕地評估,并逐級整理結果,最后統一上報國家部門,為全國土地資源的全面管理提供基礎數據。在未來的國家土地質量檢測與評價管理工作中,國際規范和標準將逐漸成為重要的應用基礎。在此基礎上,還需要根據土地質量評價項目的要求,對土地質量檢測方法進行適當調整和變更,國家土地質量評價目標也將朝著更加全面和多樣化的目標邁進。隨著遙感技術的進步,檢測手段將逐步從傳統的手工檢測向遙感檢測轉變。目前,遙感檢測已廣泛應用于植物種類的覆蓋和少數參數的反演,與農田指標相關的遙感檢測技術也已成為未來農田質量控制的重要探索目標。實現耕地質量控制與評價的統一,對提高耕地質量規劃與管理標準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發展,人類對耕地品質評估的及時性、科學性和整體性需求越來越多,單純的評估方式不能適應多樣化的科學研究需要。目前我國耕地品質評估已進入了基于各類因素總體評估的層次,在研究中需要根據研究地區的個性化環境及特點,建立差異性評估指標。然而目前國內外關于耕地質量評價的統計指標體系的構建以及評估仍存在科研空白,可以在這方面深入展開科研工作,注重多種方法的融合,從多角度開展耕地質量評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