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瑩
摘要:課程思政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在內容、功能上具有一致性,在方法上具有高度互補性,其融入具有現實必要性。從課程思政視域出發,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應注重課程內容、教學過程以及考核評價等方面的嵌入與融合,即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全過程,突出就業指導課程的“立德樹人”價值導向,并運用科學的評價考核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職業觀和價值觀,積極提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程思政;立德樹人;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一致性;互補性;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32-0141-04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辦2022年度思政專項課題“就業指導課程中思政教育理論滲透的教學研究”(編號:SZ2216);吉林省教育廳2022年度就業專項研究項目“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編號:JJKH20220583JY)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課,旨在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理性地規劃自己的未來發展,并通過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生涯管理能力和就業能力[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主要包含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概念、職業生涯決策、職業認知、自我認知、求職準備、求職技巧和大學生就業背景、流程及基本權益保護等。而課程思政是指在各專業課中融入思政元素,進而更好地發揮二者“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實現教書與育人的和諧發展。課程思政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是將課程置于立德樹人背景下,以思政教育內容、方法的融入,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實現培養德才兼備的大學生的目標。
1.在內容、功能上,課程思政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具有一致性
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主要從自我認知和職業探索兩個方面展開教學。首先,在自我認知方面,教師要全面了解大學生的個人能力、價值觀、職業觀、性格特點等,在此基礎上對大學生的素質作出綜合評判,并結合社會上的用人需要,分析大學生的優勢和不足,使大學生在擇業之前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和能力準備。其次,在職業探索方面,教師要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具備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擇業觀和事業觀,在就業和創業過程中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在這一層面,思想政治教育就可成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和靈魂。具體來說,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使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內容更加具象,并進一步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和可塑性,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供新的方向,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也可在二者融合過程中,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新的載體[2]。可見,在具體內容和功能方面,課程思政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具有一致性,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為人才培養提供支撐。
2.在方法上,課程思政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具有高度互補性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始終以知識傳授和實踐能力培養為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在課程體系建設上充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牽引作用,在幫助大學生就業、擇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以嵌入式、融合式等方式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設計之中,并以經驗分享、實踐操作、理論闡述、案例分析等方式開展教學,可讓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形成重新認知,進一步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并將正確的道德觀念、價值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3]。可見,在教學方法上,課程思政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可以高度的互補性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3.課程思政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融合具有現實必要性
近年來,社會對大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而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大學生職業發展的關鍵一環,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及未來就業起著關鍵性作用。但目前,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方面卻缺乏系統指導、專業支持和思想引導。而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相融合,一方面,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擇業觀、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情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師可將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之中,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可見,課程思政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中,可為大學生樹立創業意識、順利就業以及適應社會提供必要的指導。
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存在教學目標務實與務虛比重不合理、思政元素融入較少等情況,部分教師只關注求職技能方面的知識傳授,缺少對就業價值觀的引導,或對求職就業與人生價值之間的關系闡述得不夠深入,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程教學質量。二者融合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具體如下。
1.課程思政內容融入不緊密、不連貫
與專業課程相比,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偏低,部分教師也不重視課程研究以及課程開發,在授課過程中主要以技術知識以及政策解讀為核心內容,沒有突出專業特色,且授課時間偏短。另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缺少思政內容的有效融入,沒有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這不僅會影響教學效果,也無法發揮職業規劃在大學生就業指導過程中的導向性作用,使得大學生難以形成與自身相契合的職業生涯規劃。
2.課程思政實施過程形式化、單一化
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社會用人標準也在發生變化,特別是技術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規模不斷擴大,這也迫使高校積極調整、優化人才培養理念、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手段,而課程思政的融入就是人才培養的創新之舉。但在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師只將思政元素和課程進行簡單串聯,沒有進行深化,導致課程思政的融入存在割裂感強以及實踐性和針對性不強等情況,難以滿足大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另外,授課過程缺乏實踐環節,還易導致大學生獲得的理論知識難以真正運用到實踐之中。
3.課程思政融入的支持不足、效果不佳
在新時期,高校要重點關注大學生的價值理念和理想信念教育,積極推動課程思政建設。但在目前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中,有的高校對課程思政融入的支持力度不足。這其中,在課程思政體系建設方面,有的高校沒有從宏觀層面,結合學校實際開發“校本課程思政”,沿用的教材相對落后,且缺少明確定位。在師資力量方面,“教師少、學生多”的現狀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以因材施教滿足大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也沒時間、精力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這樣,部分大學生存在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不明確、職業發展脈絡不清晰、就業心態不成熟等情況就無法有效避免。
在“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有必要將課程思政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中,積極圍繞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知識傳授、技能培訓和價值觀引導,使大學生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將個人成長與國家、民族利益結合起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力量[4]。
1.將思政元素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內容中
教學設計與教學內容的制定直接影響到課程教學的基本走向和步調。為進一步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針對性,高校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并使之貫穿教學全過程,以更好地發揮思政元素的育人價值。
首先,注重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有條件的高校可以成立專門的課程思政教學小組,小組成員包含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師、思政理論課教師以及部分領域的專家,讓其通過章節分析、集體研討、專家指導等多種方式,找到思政元素的融入點,形成課程教學方案,并通過反復論證、分析確保思政元素融入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高校可根據本校實際情況積極探索“一對一伙伴科研模式”,即一名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師與一名思政理論課教師結伴開展教學研究,如針對教學內容、實踐環節、個體咨詢如何融入思政元素進行全方位討論、反復推敲,并形成更為凝練的教學主線[5]。另外,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師要保持專業敏感度,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思政元素,進一步增加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厚度。
其次,注重思政內容的豐富性。教師可在教學內容設計中以創新的形式融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工匠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讓大學生在了解自身崗位勝任力、綜合素質的基礎之上,明確自身未來發展規劃,端正就業態度,以服務社會為己任,并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相結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包含多方面內容,在課程思政理念下,教師要對各章節的具體內容進行系統分析,科學把握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巧妙融入日常教學之中,使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自然融合,充分發揮思政元素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6]。例如,在“自我探索與職業目標確立”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就可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引導大學生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將個人追求與國家發展相結合,在人生舞臺上展現更好的自我。在“職業探索與環境探索”部分,可重點幫助大學生了解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其樹立報效祖國的宏圖大志。在“就業能力培養與提高”部分,可融入工匠精神的內容,以培養大學生的奉獻精神、協作精神和誠信意識。在“求職禮儀”部分,要引導大學生形成講文明、有禮貌的優良品質,培養大學生真誠勇敢的品格。在“求職心理”部分,可通過心理教育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抗壓能力,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意識。在“就業權益與政策”部分,可系統闡述我國法治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引導大學生通過法律的形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2.思政方法貫穿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學過程
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師要善于從大學生實際出發開展教學活動。大一學生對所學專業以及畢業之后從事的工作充滿幻想。因此,在課程設計上,教師要充分考慮大一新生的好奇心理,以談心談話的思政方法,為大學生答疑解惑,讓大學生對自身專業以及未來規劃有大致了解,進而明確所需要的基本素質,以此打牢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基礎,形成良好開端[7]。大二階段的課程安排更為緊湊,大學生對專業課程也有更全面的了解。這一階段的就業指導應關注大學生的自我定位,通過職業傾向、職業技能等相關測試,引導大學生進一步優化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細化未來發展領域。同時,教師要以相應思政方法,挖掘大學生的潛能,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其實現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有機結合。大三學生對自身專業領域已經形成全方位認知,這一階段的就業指導重點是引導大學生選擇未來發展方向,積極提升自身社會實踐能力。針對大學生選擇的就業、考研、考公務員等不同路徑,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師要因材施教,結合大學生的意愿和選擇為其提供職業發展建議。例如,為引導大學生了解社會并有針對性地發展自己的實踐能力,教師可給大學生提供企業實習機會,或讓其參與各類創業項目。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相應的思政方法,引導大學生樹立全新的就業觀,更好地理解創業價值,正確認識其中存在的具體困難。大四是大學生就業的關鍵階段,對此,教師可采取講座、訪談、一對一交流等多種思政方式,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心態,并結合自身發展特點做出正確職業規劃,找到與自身能力和愿望相契合的就業方向。
3.完善課程思政融入的支持與考核體系
師資隊伍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質量,影響到課程思政和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融合程度,因此,高校有必要通過建立專兼職師資隊伍,為課程思政和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融入提供支撐。一方面,為確保課程建設的專業性,高校要建設一支高質量的專業就業指導教師隊伍,讓其為大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專業指導,解決大學生在成長和就業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8]。另一方面,高校要組建一支由輔導員、思政教師和心理教師組成的兼職教師隊伍,讓其運用不同學科思維為大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問題解決思路。另外,高校還可借助就業交流平臺,引入校外優秀的就業指導成員。這些成員既可通過座談會的方式面對面地為大學生答疑解惑,也可通過就業平臺向學生講述自身發展經歷,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給出針對性意見、建議。
完善的考核體系能夠發現課程思政和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因此,設置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至關重要。考核評價體系既要對大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核,也要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效果進行評價;既要關注大學生的考核結果,也要關注大學生的學習過程。這樣才能全面了解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想法、建議,才能夠圍繞課程思政和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相應建議。課程思政和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還離不開科學的監管,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高校可采取抽查的方式,評價教師是否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中,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精準把脈,以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授課能力、科研能力。同時,高校還要對大學生評教環節進行改革創新[9]。傳統模式下,大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主要通過教務系統進行網上評價,而網上評價一般在期末課程結束之后進行,因此,大學生的評價存在很大的隨意性,評價結果也不能準確反映教師的教學實際情況。為此,高校可采取靈活多樣的反饋方式了解大學生的看法,尤其要增加價值觀、職業道德、思想品德等思想政治內容的考核,以此進一步提升課程思政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融入效果。
總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可通過系統的教學設計,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綜合素養,并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隨著就業環境的不斷變化,高校在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應與時俱進,積極挖掘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體系建設中的閃光點,以及與課程思政的契合點,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面大膽創新,使教育真正回歸育人本質,以此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使大學生成為能力突出、人格健全并擁有良好品質的優秀人才,理性地規劃自己的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1]郝瀅瀅,王謙.基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模式構建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22):128-130.
[2]韓羽.“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22(03):36-39.
[3]朱琳,姜飛月.情境行動理論對高校學生職業生涯的指導意義[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4(S2):60-63.
[4]郭麗萍.高職院校教師成長發展路徑建構——基于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視角[J].職教論壇,2022,38(09):62-69.
[5]張丹鶴,秦小冬.應用型本科院校旅游人才職業生涯規劃“鏈式”培養模式研究———以長春大學旅游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 2019,40(35):26-29.
[6]趙梓丞,曹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6):114-117.
[7]劉笑,劉江華,唐麗坤.就業指導類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2):55-56.
[8]楊曉紅.課程思政理念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探析[J].就業與保障,2021(14):141-142.
[9]郝娜.課程思政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創新路徑探索[J].大學,2020(16):111-112.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Bi Ying
(Changchun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22,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are consistent in content and function, highly complementary in methods, and their integration is necessary in re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mbedding and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process, and assessment evaluation. That i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of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teaching, highlight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n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and using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methods to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career selection, career, and values, a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consistency;complementarity;neces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