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去親戚家做客,桌上擺著“小百兔奶糖”“奧密奧餅干”等零食,臨走時,親戚拿出一盒“六個甄核桃”作為回禮……這是某網友回鄉走親訪友時遇到的情景。如今逢年過節,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農村市場,山寨食品、山寨煙酒屢見不鮮。
有農村生活經驗的人,相信對農村市場上山寨貨的身影不會太陌生。實際上,這一現象在公共輿論場近年來也引發不少關注和討論。如在前幾年,就有大學生春節期間,“發現家鄉已經被山寨年貨包圍”,并向相關部門寫信反映。
農村山寨貨頻頻亮相,難道是山寨貨更多了嗎?答案是未必。要知道,近些年無論是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治理力度,還是消費者的權益意識和法律意識都在提升。再加之電商和連鎖超市不斷普及,應該說,假冒偽劣產品的整體市場空間是越來越小了。
然而,由于消費水平、市場監管水平的落差,以及農村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相對薄弱,山寨貨在農村市場的存在感,仍比較突出。事實上,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針對農村市場假冒偽劣產品都開展過專項治理,但從現狀看,這種規范治理還需要強化和常態化。
山寨貨“下鄉”,背后確實有很多復雜的因素。比如,山寨產品大多價格低廉,本身就利用了農村消費者消費水平較低和鑒別能力不強的空子;再比如,農村地區普遍存在市場監管執法力量的不足。
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村山寨貨橫行的局面可以被“無視”。要知道,很多正品在農村市場沒人買,未必是因為農村消費者接受度不高、消費不起,而是市場長期被山寨貨攻占后“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
更進一步說,對于山寨貨帶來的弊端,不能僅看到與消費者權益保護和食品安全的沖突,也要看到它對于公平市場競爭環境的破壞。一定程度上說,農村市場山寨貨橫行,實際上也損害了市場公平競爭。
如今,全國范圍都在推進構建統一大市場,縮小城鄉市場在監管水平、執法力量、市場標準等方面的落差,應該是統一大市場的內在要求。這背后既涉及更合理平衡城鄉之間的市場監管資源投入,也包括繼續推進完善農村下沉市場的基礎設施。比如,加速農村地區電商網絡、物流設施的完善,就可以幫助更多物美價廉的正規商品直達農村,壓縮山寨產品的存在空間。
當然,農村地區山寨貨橫行,源頭可能仍在城市。像一些假貨生產小作坊、假貨批發商家還是盤踞在城市或城鄉接合部,這就要求市場監管執法部門要深入違法生產的源頭,讓那些違法工廠、“三無”商家無處遁形。
讓山寨產品在農村下沉市場消失,從長遠看,也是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一道必答題。加速彌合城鄉之間的消費觀念、市場治理的差異,仍需久久為功。
(摘自“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