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23年全國十佳農民、天津市武清區南蔡村鎮糶糧務村“一肩挑”劉天民。在這天朗氣清、丹桂飄香的金秋時節,很榮幸受到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中國農民體育協會邀請,和大家相聚在美麗的山城——重慶,與大家分享我的成長歷程,共謀發展大計、共贏美好未來。
2009年,我結束了在大城市的打拼生活,回到了心中始終牽絆的家鄉——天津市武清區南蔡村鎮糶糧務村。就是在這個小村莊,在政策引領下,我帶領鄉親們走上了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陽光大道,也實現了個人價值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2012年,我正式出任村黨支部書記,成為了糶糧務村的“大家長”。但面對當時一窮二白的村莊,干什么?誰來干?怎么干?我深感難題在前,重擔在肩。在我擔任村書記的第二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天津視察,來到了我們鎮,總書記提出“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努力提高糧食自給能力”重要要求。總書記的指示醍醐灌頂,成為我工作中的總指引,拓寬了我的工作思路。從那時起,我帶領黨員干部和全體村民堅定信心、以總書記指示為前行的明燈,埋頭苦干、奮勇前進,將全村土地100%集中流轉,招引國家級經營主體合作運營;同步抓好糧食生產和設施果蔬產業,以村集體經濟組織連接“一家一戶”小農戶,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資源共用、效益共享,做強村莊產業,增強集體實力。
一、全心全意做好糧食生產全鏈條服務
武清區作為天津市糧食生產面積、總產量最大的一個區,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更是不言而喻。為確保糧食產量連年豐收,我帶領村“兩委”,從農田地力、良種育苗、農資農肥、烘干收購各個方面著手,為村民提供糧食生產的全方位服務。多年來,一些村莊的糧田因為過量使用化肥等,造成土壤板結,有機質減少,影響了糧食產量。我曾多次到京津多所農業院向專家請教,并與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深度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建成2萬立方有機肥處理中心,服務周邊農田,使土壤結構變得松軟,從而促進糧食優質高產;籌集資金購買了大型糧食烘干設備,提供24小時糧食烘干服務,保障糧食安全、實現節糧減損、擴大收益。2022年烘干糧食共計11萬噸,確保10萬多畝糧田顆粒順利歸倉。
二、堅定不移發展現代都市型高效農業
武清區地處京津之間,是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的典型地區。我們村作為一個傳統農業村莊,始終以小農產業為主流,規模小、效率低、收益少。為徹底改變這種困境,我牽頭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村民實現村莊土地100%流轉,大力發展規模生產、設施農業。經過十余年不懈努力,村內建成總占地面積2075畝的國家級設施農業示范園,被認定為全國首批“三品一標”種植基地、環京蔬菜種植基地;積極與天津農學院、天津農科院等國字號科研院校對接合作,先后引進了水果型鮮食番茄、黃瓜、草莓、火龍果等果蔬新品種100余個,把糶糧務村發展成為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田”和示范點;組織村民們到山東等地學習果蔬等農業生產技術,掌握真本領,按照不同品種定制綠色生產標準規范,確保農產品品質有保證。
三、不忘初心提升帶領農民共富能力
“為什么回到糶糧務?是為了發展農村、幫助農民。”這是我不斷提醒自己的話,這也是我堅持的初心使命。為了帶領大家共同富裕,我引進大型自動化育苗設備,為菜農們提供優質鮮食番茄、黃瓜、草莓等種苗,每年數量達到500余萬株。與此同時,還向周邊村民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包括節水農業、科技農業、無土栽培設備和各類新品種達30余項,每年免費培訓農民2000人次以上,使周邊村民們不但有了良種,還掌握了栽培的良法。幾年來,我們自建并輻射周邊村莊發展現代設施農業面積超過2萬畝,帶動全區33萬畝果蔬生產提質增效,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吸納幫助本村和周邊300多名村民就業創業,發揮“頭雁效應”,向鄉村振興、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力前行。
此時此刻,我不禁回想起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提供良種良肥,破解烘干難題,服務糧食生產;建設高標農田,規模流轉土地,發展設施農業;引進科研智腦,標準化生產,高品質保供;創建統一品牌,連帶周邊農戶,共闖京津市場……通過種種措施,村莊變美了,村民變富了,糶糧務村從過去貧窮落后的小村莊一躍成為天津市鄉村振興示范村,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在這里落地見效、開花結果,成為了我們開啟美好生活的“金鑰匙”。